《錢,怎麼總是不夠用?》

《錢,怎麼總是不夠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小時候,我以為 長大了賺錢,就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現在,我賺了錢,卻發現…… 錢,只是從 爸媽幫我付帳單 → 換成我自己付帳單。 --- 1. 兒時 vs. 成年人的「錢」概念 小時候:「等我長大,我要買好多玩具!」 長大後:「這個月房租、水電、電話費、保險……還有什麼要繳的?」 小時候:「100 塊錢好多啊!」 長大後:「100 塊只能買杯咖啡。」 小時候覺得,只要賺錢,一切都能買得到。 長大後才發現,錢都還沒拿熱,就要還給別人了。 --- 2. 存錢 vs. 享受人生,這題真的有解嗎? 理想中的成年人:「每個月固定存 20%,投資理財,10 年後財務自由!」 現實中的成年人:「這個月先還信用卡,下個月開始存!」(然後下個月又破功) 存錢的時候,會想:「人生苦短,為什麼要這麼摳門?」 花錢的時候,會想:「萬一明天世界末日了,現在不享受要等什麼時候?」 結果,最後變成—— 存了一半,花了一半,然後覺得自己兩邊都做不好。 --- 3. 便宜貨 vs. 貴的東西,到底怎麼選? 買東西的時候,我總是陷入以下兩種思維: 省錢思維:「這個便宜很多,夠用了!」 品質思維:「還是買好一點的,貴一點,但可以用很久!」 結果—— 買便宜貨,沒多久壞了,只能再買一次。 買貴的東西,心在滴血,還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買太衝動。 最終結論:便宜貨讓我覺得窮,貴的東西讓我變窮。 --- 4. 怎麼賺得比小時候多,卻覺得更窮? 小時候,零用錢 10 塊,就能買零食,覺得自己超富有。 長大後,賺幾千幾萬,卻覺得每個月都快沒錢了。 為什麼? 因為以前的錢只用來享受, 現在的錢要用來生存。 小時候:「有 100 塊,今天超快樂!」 長大後:「有 100 塊,我只想問,這夠付什麼?」 當收入增加,快樂沒有跟著增加,反而多了更多責任。 --- 這就是大人的煩惱:小時候想賺大錢,長大後發現,只是在賺來付帳單。

avatar-img
寫意行者
0會員
19內容數
歐瑞熙是一名創業者,同時也是觀察社會現象的寫作者。她深知長大後世界並不會變簡單,反而是一場無休止的「大人的煩惱」。 於是,她決定拿起筆(或者鍵盤),用 寫實、幽默、帶點諷刺的筆觸,記錄這些 成年人專屬的崩潰瞬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寫意行者 的其他內容
第一段開場: 長大後發現,「懶」不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生存策略。 我不是不想洗碗,是我在替未來的自己訓練抗壓能力。 我不是賴床,是在幫身體儲存面對人類社會的勇氣。 我不是拖延,我只是在等一個「宇宙給我動力」的信號。 這不是擺爛,這是精緻擺爛。有原則、有底線、還有拖延清單。 --- 第
有些人天生是社交場上的發光體,走進派對,三分鐘內就能和所有人變成朋友; 有些人則是社交場上的背景板,只想安安靜靜地吃東西,然後找個合理的時機離場。 而我,介於兩者之間——不想顯得太冷漠,但又無法全情投入, 結果就是全場「假裝很享受」,但內心倒數離開的時間。 --- 1.「是不是該笑?」— 社交
情人節,其實不是考驗愛情,而是考驗情侶的心理戰術**。 說出口的話 vs. 真正的心裡話,往往是兩回事。 💬 雙標時刻 #1:「我不在乎禮物啦!」 情人節前幾天,對方問:「你今年想要什麼?」 你大方地說:「不用啦,隨便就好,我不在乎禮物。」 結果真的沒有收到禮物時…… (內心OS
第一段開場: 長大後發現,「懶」不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生存策略。 我不是不想洗碗,是我在替未來的自己訓練抗壓能力。 我不是賴床,是在幫身體儲存面對人類社會的勇氣。 我不是拖延,我只是在等一個「宇宙給我動力」的信號。 這不是擺爛,這是精緻擺爛。有原則、有底線、還有拖延清單。 --- 第
有些人天生是社交場上的發光體,走進派對,三分鐘內就能和所有人變成朋友; 有些人則是社交場上的背景板,只想安安靜靜地吃東西,然後找個合理的時機離場。 而我,介於兩者之間——不想顯得太冷漠,但又無法全情投入, 結果就是全場「假裝很享受」,但內心倒數離開的時間。 --- 1.「是不是該笑?」— 社交
情人節,其實不是考驗愛情,而是考驗情侶的心理戰術**。 說出口的話 vs. 真正的心裡話,往往是兩回事。 💬 雙標時刻 #1:「我不在乎禮物啦!」 情人節前幾天,對方問:「你今年想要什麼?」 你大方地說:「不用啦,隨便就好,我不在乎禮物。」 結果真的沒有收到禮物時…… (內心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