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後,《風之谷》大螢幕重現:手繪的感動與時代的省思

41年後,《風之谷》大螢幕重現:手繪的感動與時代的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從沒有想過宮崎駿的電影-風之谷,有一天有機會可以到大螢幕看到,最近風之谷第一次將登上台灣的大螢幕,我有幸先看了,非常感動與喜歡,而距離這部動畫上映,已經41年(風之谷是1984年在日本上映的)。

這是我第三次看風之谷了,第一次用錄影帶看,第二次用DVD在電視看,看的時間幾乎都超過20年了,但都不及這次在大螢幕看的震撼,那種手工手繪的感覺、時代的粗糙感、帶著斑駁的色彩、還有不對稱的音樂感,在大螢幕看起來,更加的立體與明顯,讓人好喜歡與著迷,這些事物早就在現代的電影中都看不到了,而且如果只是用電視看,也完全看不出來這些手繪的粗例子和線條感,真的是只有進戲院,才能被打動。

風之谷的劇情,很簡單的描述,就是在描述在人類文明遭到毀滅後的末日世界,產生了一個由菌類的生態系統,被稱為腐海,在這裡有各種變種生物,還有巨大的王蟲,這裡的植物孢子會散發出劇毒瘴氣,影響著人類世界,人類害怕著腐喊海和王蟲,一心想把腐海消除,然後在一個叫風之谷的小國,有一個叫做「娜烏西卡」的少女,是風之谷的公主,她是個從小就喜歡自然、生物、昆蟲的女孩,她愛護著世界與自然,包含了腐海和王蟲,她不希望人類去毀滅腐海,希望能利用她的智慧和愛心化解人類與王蟲之間的矛盾,這部動畫就是在描述這整個故事。

raw-image

老實說,即使這是41年前的作品,裡面對環境、自然與人類的省思,我覺得現在看來不但沒有過時,更有既視感,因為我們的環境已經更糟,自然的反撲也更嚴重,人類之間的戰爭也沒有消逝依然存在,彼此間仍為了各種利益相互抗爭,這些都讓動畫裡所呈現的各種自然與人類的末日既視感更加明顯。

風之谷是宮崎駿的第一部動畫電影,也是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三人第一次合作,在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﨑駿一書中,第一章的標題就是風之谷-從賭輸中誕生的娜烏西卡,描寫動畫風之谷的誕生,其實是當時本來宮﨑駿和高畑勳為了製作動畫一起前往美國,後來沒有留在美國,回日本後,宮崎駿不想做動畫了,而開始畫漫畫,就是後來的風之谷漫畫。(這個漫畫一畫就花了超過10年才完結)

後來才決定把風之谷的漫畫做成動畫電影,當時宮崎駿說一定要高畑勳當製作人,可是當時並沒有任何公司願意承接風之谷的動畫製,開始繪製和製作風之谷的時候,又因為很多人達不到宮崎駿的要求,進度緩慢,當時還只是剛來東京的窮學生的庵野秀明(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天才創作者),就這樣被宮崎駿重用,沒地方睡的他,還睡在工作室裡,動畫裡的巨神兵就是庵野秀明處理的。

raw-image

這部作品也是當時還默默無名的久石讓,開始和宮崎駿電影合作的開始,甚至電子音樂大師細野晴臣也有參與這部動畫的配樂。

我記得之前看風之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娜烏西卡與腐海、王蟲之間的關係,從這個宮崎駿的初始作品中,就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宮崎駿的世界理,沒有真正的二元對立或是善惡之分,在風之谷中,不管是人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都是一體兩面。我最近剛好又看了宮崎駿最新的紀錄片《與夢前行宮崎駿:蒼鷺與少年創作全紀錄》,看到他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回望過去50年的創作歷程,以及與高畑勳之間的關係,整部紀錄片在宮崎駿作品的現實與虛構之間穿梭,真的拍得非常好,從這部紀錄片中,更能了解到宮崎駿的許多自我矛盾。

而這種對自我的矛盾以及質問,都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實從風之谷的各種面向中,就能感受到了。這次在大螢幕看的時候,除了各種手繪的色彩、粗利子畫面、場面的轉換、音樂的突兀與流動等,其實會看到更多的是人物情緒的轉換,尤其是娜烏西卡,甚至我會感覺到宮崎駿本身就對娜烏西卡這個角色是迷戀的,所以各種動作、表情、情緒上的變化,娜烏西卡都像是女神般存在,直到最後王蟲用觸角把娜烏西卡抬起,發出金黃光芒,像是獻給神的禮物。

raw-image

主角娜烏西卡的名字其實是取自希臘史詩《奧德賽》的公主角色,這個角色也曾經出現在一些不同的作品中,宮崎駿心中的娜烏西卡還隱含了一個平安時代的古老故事中,關於愛蟲的公主的故事。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每次重複看,都會更加的注意到當中的女性角色,從第一部風之谷就是如此,沒有這些女性角色,宮崎駿的電影幾乎就成了沒有靈魂的電影了,我想起了研究所有一位同學,她的論文,就是在研究宮崎駿電影裡的女性角色。

電影結束後,友人問我,你剛剛有沒有覺得有些畫面和音樂的切換,其實怪怪的卡卡的,我說有呀,但你知道這是41年前的作品嗎?這是41年前的技術與畫面喔!他聽到十分驚訝,竟然是這麼久以前的作品。聽完之後,他馬上說,那真的是好厲害的作品,

raw-image

真的好厲害,過了41年,即使現在的電影與動畫技術已經如此進步了,當你看到風之谷那些手繪的畫面、色彩、粗粒子、人物的表情變化,還有內容,都會想到卡爾維諾所寫的為什麼要讀經典,這樣經典雋永的作品,經過了時間的淬鍊,更顯珍貴,也更像是預言般,在很久以前,就預知了這個世界。

avatar-img
旅人的時光閱讀筆記
114會員
94內容數
閱讀散步人與京都迷,喜愛以走路來觀察大城小鎮,喜愛以閱讀為支點,探索腳下走過的世界,喜愛緩慢與記憶之間的祕密,此專欄將用來分享關於台灣各地與京都的散步,以步行、閱讀、咖啡、山行來拼貼出眼中的微小與巨大,以緩慢與文字的速度,一起找尋一條回家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敘事在科幻小說及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分享作者近期閱讀、觀影與生活體驗,包括娥蘇拉.勒瑰恩的科幻小說觀點、日劇《THE HOT SPOT》與《無限泡湯兩分鐘》、伊阪幸太郎的小說及改編電影《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等,以及父親的失智症狀與作者對溝通及連結的省思。
看完伊藤詩織的紀錄片《黑箱日記》後,感觸良多,此片揭露日本社會深層的父權結構、媒體腐敗以及性侵事件的黑暗面。伊藤詩織的勇敢令人敬佩,但同時也反思日本社會對於性侵受害者的不友善態度。推薦大家觀賞此片,瞭解日本社會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15年後重返東南亞,選擇了新加坡作為旅程的起點,此行帶給我的文化衝擊遠超乎想像。文章分享了選擇新加坡的原因、行程中閱讀的相關書籍,以及對新加坡多元文化、便捷交通、城市綠化和美食的深刻感受,並預告將陸續分享更多新加坡旅遊資訊。
本文探討敘事在科幻小說及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分享作者近期閱讀、觀影與生活體驗,包括娥蘇拉.勒瑰恩的科幻小說觀點、日劇《THE HOT SPOT》與《無限泡湯兩分鐘》、伊阪幸太郎的小說及改編電影《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等,以及父親的失智症狀與作者對溝通及連結的省思。
看完伊藤詩織的紀錄片《黑箱日記》後,感觸良多,此片揭露日本社會深層的父權結構、媒體腐敗以及性侵事件的黑暗面。伊藤詩織的勇敢令人敬佩,但同時也反思日本社會對於性侵受害者的不友善態度。推薦大家觀賞此片,瞭解日本社會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15年後重返東南亞,選擇了新加坡作為旅程的起點,此行帶給我的文化衝擊遠超乎想像。文章分享了選擇新加坡的原因、行程中閱讀的相關書籍,以及對新加坡多元文化、便捷交通、城市綠化和美食的深刻感受,並預告將陸續分享更多新加坡旅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