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娛各影視平台大盤冷卻,多數平台會員不進場看劇,許多戲劇作品的播放量不佳,其中包括自詡大流量藝人所主演的新劇,集均播放量僅1000多萬,未達平台基本底盤,只有粉絲在重覆刷播放量,大多數路人觀眾都沒進場,黑子都不屑於黑,連吐槽都沒有,因為不具威脅性甚至沒對家嘲,毫無聲量紅黑俱滅,反倒被粉絲利用豆瓣評分吹噓成小眾口碑劇,因為路人比粉絲還要臉,不會沒看劇還硬誇或硬嘲。假頂流藝人的扑街劇最喜歡吹口碑,因為沒啥觀眾看隨便粉絲吹。而真頂流明星的戲劇作品,黑子即使不看也會全網下黑水,如果播放量不好,對家會利用機會見縫插針下場團建嘲帖不斷,真頂流粉絲對自家偶像要求高,不會找藉口挽尊只會閉麥躺平任嘲,即使播放量很好,也會被黑子找各種角度挑刺,不論劇扑劇爆都是轟轟烈烈,而且真頂流明星的下限高,播放量再差都有2000萬基本盤。真頂流明星的影視作品豆瓣評分因為黑子和對家粉絲團建的情況下,很難取得高分,而假頂流藝人的作品卻能輕易取得高分,因為豆瓣評分看的人越少,粉絲的影響力占比就越大,讓豆瓣評分因此失去公信力。內娛粉圈有一句名言「沒人看的口碑是墓碑」,非小眾題材的戲劇作品只有口碑沒有播放量那就是不好看,豆瓣評分高不過是自家粉絲用來內部維穩的理由。所謂扛劇咖是有劇粉底盤能扛平台招商的演員,所謂資源咖是部部扑劇卻主演戲約不斷的藝人。很多平時自稱流量的藝人,沒播劇時,粉絲各種吹爆,吹超話簽到多流量大、吹商務代言多、吹線下活動人多擠爆商場。劇開播前,粉絲吹資源升級、咖位飆升、大IP改編、頭部大廠製作、頂級團隊配置、平台老總重視。劇開播後,粉絲就厚臉皮找藉口,將劇的評級自動降級,挽尊說平台打壓、無固屏宣發、小IP、小成本,只有1000多萬播放量就敢說是口碑長尾劇。其實藝人超話數據灌水、商務不是知名品牌長期代言而是微商短期代言割粉絲韭菜,假日商場本就人潮擁擠而且路人愛跟風湊熱鬧,明明有上千熱搜但激不起水花無人在意卻賣慘無營銷,藝人只能演小成本的劇不就說明平台認為扛不起大投資的劇,既然後續招商不佳又怎會加碼投入大成本宣發。平台開劇評級高低包括IP、演員、班底、製作成本等綜合考量,如果自詡流量藝人卻只能拍評級低的戲劇作品,或是集均1000多萬播放量就滿意成績,那和糊咖藝人又有何區別?真正靠自己爆或是靠別人吃紅利爆時間會給出答案,例如某位男演員在同一芒果平台,當一番搭糊花播放量只有500萬,當二番搭知名花播放量是2000萬,當二番搭流量花播放量卻是4000萬。更遑論在企鵝或奇異果會員如此多的平台播劇,不是冷門題材、不是積壓劇,2000萬播放量對流量藝人是基本要求,因為流量藝人自帶宣發優勢,還有粉絲做數據熱度加持,才2000萬播放量粉絲就敢吹爆款,怎不讓人貽笑大方。如今內娛許多戲劇作品因為劇播未達平台熱度或拉新的KPI,導致劇方只能不斷雲包場送會員,希望拉人進場看劇以達成平台KPI要求。內娛假頂流藝人的粉絲臉皮厚,流量是要吹的、番位是要搶的、播劇是要挽尊的,徒讓其他粉圈旁觀看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