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頭兩句,許多人知道是出自金朝元好問的詞,但更多人,都知道這是《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出場曲。
僅此兩句,就已經定調了《神鵰俠侶》整部小說的故事主軸──「情」。
網路上看來的資訊,《神鵰俠侶》是金庸作品中被翻拍最多次電視劇或電影的小說。畢竟這部作品緊密結合了武俠與愛情兩大元素,受到大眾歡迎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但是從身為金庸迷的我來說,並不太喜歡《神鵰俠侶》;如果也有其他金迷跟我一樣不喜歡《神鵰俠侶》,原因也許都跟我一樣,就是《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的形象被派壞了。相信很多人是按照《射鵰三部曲》的順序看這三部小說,《射鵰英雄傳》真的很棒,除了整體故事架構,人物關係、家國恩仇、英雄人物、正邪對決…等等,都足以讓人津津樂道。然而,男主角郭靖的木訥質樸,與黃蓉的聰慧伶俐,以極大的對比,展開各種曲折的情節。看完《射鵰》,很少人不喜歡郭靖和黃蓉。
然而在《神鵰》中,黃蓉雖然還是聰明機敏,但是已不像當年的小女孩恣意任性,隨意所之,行事作為往往為了顧全大局、維護丈夫女兒,變成一個凡俗之人,而幾度成為楊過與小龍女的破壞者,也讓她成了負面的角色。
當然,如果僅單以《神鵰》的故事來看,這樣的安排完全世上乘之作,即便作為續集的故事來看,金庸把一個小女孩,寫到已為人母的心境及行為,更是值得讚嘆,只是,只是,我就是不喜歡《神鵰》裡面的黃蓉。
順帶一提,我也不喜歡《神鵰》裡面的郭靖,儘管他從最早的傻頭傻腦的愣小子,因各種機緣以及自身的勤奮不懈,在《射鵰》後期,就已成為當世高手;而在《神鵰》中,更昇華成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最好詮釋;以郭靖的個性及所受的教誨,這雖然完全不違和,但死守襄陽,終究脫離了我們對俠客的想像。
吐槽就到這吧。囉唆了點,就只是講一下為什麼我比較不喜歡《神鵰俠侶》。
作為《射鵰》的續集,《神鵰》的故事設計非常厲害,人物部份,《射鵰》中的角色,大部分都派上場了,新增的眾多角色,以全真教與古墓派為核心,加上絕情谷眾人、蒙古方面請來的諸多高手,乃至於後期楊過神鵰大俠時期,所登場的形形色色的角色,讓《神鵰》的人物系統,顯得熱鬧非凡,又能與《射鵰》牽連呼應,讓故事情節分支複雜而豐富。
而整個故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楊過的父親──楊康,在《射鵰》中死於嘉興鐵槍廟之事。從《射鵰》的角度來看,這一段劇情,是黃蓉為了讓柯鎮惡親自聽到江南五怪之死的真相,不惜以身涉險,在包括西毒歐陽鋒在內的眾多敵人環伺下,發揮她的聰明機智,運用話術,逐步揭開謎底;而在這凶險的局勢中,她也以揭破歐陽克死於楊康之手,來造成一場混亂,爭取生機。而楊康為了滅口,偷襲黃蓉,一掌擊中黃蓉的軟蝟甲,而這正巧是之前楊康陰謀毒殺的南希仁,死前發掌打到黃蓉而留下毒血的位置。而後楊康中毒神智錯亂,鐵槍廟中果然一團混亂,最終楊康慘死,歐陽鋒為了索解九陰真經,黃蓉為救柯震惡離開,之後與歐陽鋒展開另一場鬥智歷險。這一大段劇情,一方面是驚心動魄,另一方面是為讀者解開謎團,是全書中非常重要的一段。
但不知道當時金庸是否已經有在構思續集的念頭?這一段故事有幾個關鍵:
1.楊康死於自己掌擊黃蓉,恰好擊中所害的人的血,中毒而死。
2.楊康雖非黃蓉所殺,但若非黃蓉揭破楊康的祕密,楊康可能也不會在此殞命。
3.楊康品性不佳,作惡又多,死的悽慘,這都是穆念慈不想讓楊過知道的事情。
4.在場還有一個人物──傻姑,她是黃蓉鐵槍廟解謎的鑰匙,也是當晚實況的見證人。
而這幾個關鍵,就成為《神鵰》中,靖蓉夫婦與楊過之間恩怨糾纏,說不清、講不明,讓讀者看著著急又嗟嘆的故事重要軸線。
我沒有看過最早的版本,不知道最早的《射鵰》或是連載時,是否有郭靖幫楊過取名的情節?如果連載時即有,那就真的是早有構思,這名字顯然不是隨便想的。雖然取名楊過,字改之,寓意甚佳,不亞於丘處機以靖康之恥為郭靖、楊康的命名;只不過,不太像是郭靖可以想出來的名字。但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大概是金庸小說中,或者整個武俠世界中,名字取得最好的前幾名,沒有像古龍那般華麗奇巧,而是平凡中卻又感覺不平凡。而且,這個「過」字,我試著跟其他姓氏來搭配,沒有一個像「楊過」一樣,唸起來感覺這麼特別,當然也說不定是因為我被先入為主的潛意識所影響。
1959年,金庸創辦了「明報」,趁著《射鵰英雄傳》的熱度,以《神鵰俠侶》來帶起明報的銷售,確實是想當然耳的方式,但重要的是,金庸不是為出續集而寫續集,《神鵰》確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更勝於《射鵰》的作品,至少倪匡給金庸小說的排名,《神鵰俠侶》排第四,《射鵰》則排名第七,顯然這個續集的想法,在文學與商業上,獲得了雙贏的成果。
《射鵰英雄傳》中,眾人爭搶的目標是「九陰真經」以及「武穆遺書」,帶入的概念正是華山論劍以及宋金爭戰的國仇家恨。而《神鵰俠侶》中,武林中人並沒有爭奪的目標,全書的主軸則可以從拆解書名中的「俠侶」二字來看,「俠」字延續了《射鵰》中的民族意識,定義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侶」字,就剛好可以概括全書的主旨──「情」。小說中描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感情,
從「情」字出發,第一回的回目,卻竟然是「風月無情」,開頭就是敘述赤練仙子李莫愁因情生恨,儘管當事人陸展元與何沅君已然過世,仍要追殺陸家滿門。她登場時唱的正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段故事就先講了李莫愁、陸展元、何沅君、武三通之間的情愛糾葛。
而後,郭靖送楊過上終南山重陽宮,正遇上邪魔外道聽信李莫愁放出的風聲,大舉上終南山古墓求親;全真教是大家都熟的,古墓派卻是首次出現。這裡也借由丘處機之口,為讀者敘述了在《射鵰》故事中就已不在人世的王重陽,和另一位新角色女俠林朝英的故事;這兩位武林前輩的愛情故事,雖然沒有什麼亮點,但因這個故事,形塑了古墓派的印象,包括古墓派都是女子,完全不與外人往來,全真教也將古墓範圍列為禁地,楊過是在非常狀況下才得入古墓派,拜小龍女為師;雖然斷七情、絕六欲是古墓派的基本基本功,但古墓派最上乘武功──玉女心經,卻是林朝英想像與王重陽雙劍合璧所創,只是從未實現,而最終由楊、龍二人完成這樣的夢想;而古墓派門規,弟子需立誓,必須有男子甘願為己而死,才可離墓下山…等等,這些都影響了日後的故事發展。
也是在李莫愁的助攻下,楊過展現了情願為小龍女而死的氣概,終於在第七回,所有人都離開了古墓。
故事自此要進入下個階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