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米奇17號》是一部讓我走出戲院後依然腦袋轉個不停的作品。它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由《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執導,理論上應該會掀起話題,然而這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開出紅盤,討論度不高,評論多半是中等偏負,這讓我很好奇,也很想深入探究背後的原因為何。
劇情簡介
故事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主角米奇為了躲避債務,參與了一項由前議員馬歇爾主持的太空探索計畫。為了成功搶到登上太空船的名額,米奇成了船上的「消耗工」,負責執行各種危險任務。每次他在任務中死亡,科學家們便會影印出新的米奇,並同步他的記憶。
經過四年的航程,太空船抵達了一顆冰封星球。在一次任務中,米奇17號被當地生物「伏蟲」抓走,歷經艱難回到太空船上後,卻發現米奇18號已經被列印出來。兩個米奇的存在違反了規定,在女友娜夏的協助下,他們試圖共存,並解決接下來人類與伏蟲的衝突問題……
下文內容可能暴雷,請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觀後感
剛從電影院出來,我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雖然它不是完美之作,但導演的敘事能力與其中蘊含的思辨價值,讓我覺得這趟觀影是充實的。對比外界評價偏負,我倒覺得這部電影算是中規中矩的佳作。
不是每個複製人都能成為我,儘管他們都記得我曾是誰
我很喜歡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嘗試討論的議題:複製人是否也是一個完整的人?複製出來的我,是我還是他者?

我們所做出的每個選擇,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通常奠基於過去的記憶與經驗,擁有這些「過去」,才塑造出我們的「如今」。那什麼複製出來的米奇會長出不同的性格呢?我對電影中17號和18號截然不同的對比印象深刻,彷彿是列印的過程中哪裡出了差錯,才會導致兩人的性格天差地遠。
是的,即使都是米奇,我們依舊會將他們視為不同的兩個人。我不禁思考,是什麼形塑了人格?就像我們都看了同一部電影,卻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米奇們對於相同的記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也許我們從來都不是由記憶定義,而是透過「詮釋」記憶來塑造出當下的自己。

有趣的議題太多,重點失焦
然而,這部電影探討的可不只有複製人與靈魂的道德難題,它同時討論了人類如何面對死亡、女性的存在意義、不同種族之間如何平等對話等等,將這些議題融合在同一部電影裡頭,卻每一個都沒有深入探討,重點便被模糊。電影變成米奇17號的奇幻冒險,有趣卻不夠深入,這點是我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

角色塑造是硬傷
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點在於角色塑造,每個角色都太過扁平,沒有深度描寫心理活動,也沒有透過小場景描繪角色真實性格,會讓高潮劇情處主角的心境轉變來得突兀,鋪陳不足讓這些重要情節缺乏情感說服力。
舉例來說,米奇18號最後選擇犧牲自己,乍看之下像是感人橋段,卻因為前面缺乏鋪陳,顯得動機薄弱。如果我們能看到他歷經掙扎、懷疑自身存在的片段,這個犧牲會更有重量,而不是讓人懷疑:為什麼他突然決定這麼做?
也許劇本有嘗試,但站在觀眾視角,我覺得並不夠。

結語
我沒有看過原著,跟導演也不熟,所以是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去觀賞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確實提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即使有缺陷,依然是一部有趣的科幻作品,甚至讓我想找原著來看。
思考反芻,我還是會想跟沒看過的人推薦《米奇17號》。它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卻提出了許多值得我們反覆咀嚼的問題。如果你也曾懷疑過「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那這部電影,值得你一看。
P.S. 但不排除是蘿蔔太帥的關係,讓我對劇情特別寬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