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vi Fountain特雷維噴泉有個傳說,我的同事Chiara是這麼告訴我的:在古羅馬時期,兵團士兵在出征前會來到許願池旁投擲硬幣,其願自己能活著返回家鄉,所以,投擲一枚硬幣,所許下的願望會是,再次回到羅馬(也意指自己可以平安返鄉),而投擲第二枚,則可庇佑學業或工作順利,第三枚則是,會結婚或離婚(恐)。
所以關於這樣的傳說更浪漫的是,你許下了會再次返回羅馬的念想。
這次羅馬的旅行,成行的主因是跟著我的義大利同事Chiara一起,由他帶著我去認識他長大、工作的家鄉:羅馬。這位同事雖然是土生土長義大利人,但其實是舉家中國移民到義大利,在跟我無異的亞洲臉孔外,掩蓋不了一點義大利人的熱情與說話那情不自禁手勢這件事,我們是在Loewe的女裝部同事,幾乎天天相處下,她給我的印象就是很愛照顧人的親切大姐感,總會在下班後或者午休說著,要不要一起吃個便飯再回家?然後就拉著我去China Town吃點東西買個珍奶,而她在做精品銷售之前其實是個有證照的導遊,他熱情邀約我數次找時間我們一起安排個共同假期,讓他好好帶我去羅馬玩一玩。

這次羅馬旅行基本上就是住在他的家,然後由他開車或者我們搭火車去羅馬市區或者鄰近的地方看看走走。首先第一天,在他家安頓得差不多之後,她就開車載著我去接上他朋友,一起到市區吃晚餐,那天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車程中,他們兩個習以為常但後座的我緊揣著手,那腎上腺素爆表的刺激感,她轉頭跟我說:在義大利開車是不關車窗的,因為喇叭還不足以表達他們開車的溝通語言。義大利人開車真的有一股狠勁跟…任性感?喇叭不夠,手勢跟語言來湊!
晚餐我們到Trastevere附近小巷弄區吃晚餐,河岸邊轉進小巷弄區之後可以看到許多餐酒館、酒吧等在這區,義大利人同西班牙人一樣,都蠻晚才吃晚餐,所以這時候的街區特別熱鬧,我們選了Ristorante da Gildo這家餐廳,他們點了幾道經典的義大利餐點,像是Spaghetti Cacio E Pepe、Carbonara這兩款很經典的義大利麵及炸洋薊、奶油菠菜等等,這是我第一次吃到像是Carbonara及Pepe這兩款義大利麵,雖然有奶油乳酪的厚重感,但又會忍不住被香氣吸引的光盤,而炸洋薊不得不說,外觀看起來有點粗暴直接,但其實蠻好吃的!不過就是油了點?但再怎樣也不會比過奶油菠菜,好吃是好吃,但真的是浸泡…或者說溺死在奶油橄欖油之類的感覺,料理手法不是我所喜歡的。

聖天使堡、聖天使橋
在這之後我們去到了聖天使堡,走在聖天使橋上(哈德良橋),聽Chiara說故事,這座橋是貝尼尼所設計的巴洛克式大理石拱橋,且最靠近聖天使堡的兩尊雕像也是出自於他手,橋上共有十二尊天使雕像,形態各異且各自拿著耶穌受難十字架所取下的刑具,多數我分不出來,現在也記不太清楚,但我記得持劍的是聖保羅,而手持兩把鑰匙的則是聖彼得,各自掌控通往天堂、地獄。
那再來說說聖天使堡好了,如果你有看過改編自丹・布朗小說的電影:天使與魔鬼,那就不會錯過這座聖天使堡的身影,聖天使堡原為羅馬哈德良的陵墓,後續用途不斷更迭,甚至作為教皇的宅邸,小說裡也描述,為了安全、防禦功能,聖天使堡與梵蒂岡更有修建一條聯通密道。 據傳,在西元590年,當時的瘟疫遊行到了聖天使堡附近,教宗看到了大天使米迦勒顯靈劍指此處,而後瘟疫結束被視為神跡,所以可以看到城堡上立有一尊米迦勒大天使,而人們也稱此處為聖天使堡。時至今日,目前這裡已經被改建為博物館了。

萬神殿
隔天,我們搭火車進入市區,首先我們在預約的時間來到了萬神殿Pantheon,萬神殿始建於西元前27年,由阿格利巴為紀念屋大維擊敗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而建,曾經被火燒毀,後續由哈德良皇帝於西元125年下令重建。西元609年由羅馬教宗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才成為萬神廟現今名稱。
而萬神殿之所以在藝術及建築史上立有重要地位,其緣由當你一進入萬神殿的空間就能理解了,內部沒有燈光設備卻可以藉由建築的設計巧思,將唯一光源自頂部導入整個空間,而且在當時的設備條件下,圓穹頂是非常難以達成且大膽的一項設計,更何況是一個如此巨大的圓穹,穹頂會看到許多方格狀的削薄結構,搭配上建築材質比例變化去減輕屋頂的重量藉以達到可以不增加樑柱結構的圓頂,所以此創舉延至今天,仍是最大無鋼筋支撐的圓頂建築。
被稱為天使的眼睛所開孔而透進來的燈光,除了光源引導以外,也具有日晷的功能,光影的變換指示著時間的流動。
那開了一個大洞在屋頂的教堂,下雨怎麼辦?圓頂下方的教堂地板可見到除了利用地是高度差以外的許多疏水小孔,藉以達到將打進萬神殿教堂的雨水快速地排出教堂,且不會影響到一旁的陵寢,以當時的建築來說,是相當聰明的創舉。
而埋葬於萬神殿的歷代國王、偉人有許多,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文藝復興三傑的拉婓爾,也可見到他弟子為他雕刻的聖母像在其陵寢上。


同場加映這家離萬神殿不遠的三明治,非常好吃!”All'Antico Vinaio”,吃完之後如果想去金牌咖啡的話也是在步行距離喔:)另外!!
來到義大利,絕對每天必須要來上一個的,除了一杯Expresso shot以外,就是Gelato冰淇淋了!而萬神殿不遠的Giolitti,也是必訪清單上,口味有非常的多,那除了水果及一些經典的,來到歐洲義大利,開心果希望大家都要偶爾試上一試!
離開了萬神殿才揍到我文章片頭所說的:特雷維噴泉,這裡我只能說,除非你一大早就趕過來,否則,是沒有可能拍到空景或沒有路人在旁邊的照片。那…除了許願的故事以外,也順便分享一下我同事在介紹羅馬時所提到的特色,羅馬的各個角落你都可以看到噴泉或者可飲用的乾淨泉水,所以也被稱為千泉之城,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開始建設水道引進,對於當時的公共衛生及整體生活品質是有很大的提升,甚至到像是羅馬浴場,皆是當時且時至今日一項很偉大的公共工程。所以除了特雷維,其實可以在很多大大小小廣場上看到不同樣貌的噴泉或飲用水。 拿著同事給我的硬幣,我也好不容易擠到最前面,背對許願池,右手持硬幣,往左肩後方拋進,並許下一個個願望,希望這份運氣再次帶我回來羅馬(結果我後來也真的帶著家人再去了一趟,所以算是…有實現?)


古羅馬競技場
接下來,Chiara帶我來到了羅馬競技場,我當時一抵達他家的時候就見她憂心忡忡地跟我說,他擔心訂不到門票,因為他持有著導遊證,所以可以用不同的價格去訂購,但每天想要去參觀羅馬競技場的人太多了,提醒大家,要前往羅馬的各個景點前,請務必務必確認門票的提前預約,尤其是古羅馬競技場還有梵蒂岡!!(重要重要)
古羅馬競技場館被列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參觀門票有分不同種,這次我跟我同事他導覽的主要是地上層,所以我並沒有到地下層去。
建立於公元72年間年,至今有近2000年歷史,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由羅馬帝國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在當時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人,當時主要一開始是戰俘搏鬥,而後逐漸演變成角鬥士決鬥或與野獸決鬥的各種形式,成為當時羅馬人一個日常娛樂去處,座位區有分層去對階級來不同的劃分。
其實如果用現在的標準來比喻,就是小巨蛋的概念,有表演曲、觀眾座位區、攤販區,且座位引導也有清楚的標示,去做入場標示與分流,如果不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我想信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很酷的展演中心。
西班牙階梯、破船噴泉
走到了西班牙階梯,會看好很多人坐在階梯上休憩,而一旁則是各大精品店在此,那為什麼這個階梯與廣場會有這麼多人聚集或者拜訪?其實是羅馬假期裡的一幕經典場景,所以吸引很多遊客都會來這裡拍照,推薦指數:恩…如果剛好來到附近想逛逛街再來,但相較於整座羅馬城市,還有太多值得你去走走看看的地方。

天空之城Civita di Bagnoregio
隔天我們起了大早,和Chiara一家及她的朋友一起來到這裡,他說要帶我去看看宮崎駿的天空之城,而看到那長長的連接橋,我必須說和之前希臘天空修道院版本的天空之城相比,的確這座城的景觀設定就如同宮崎駿故事裡的美術設定極度相似,且據說如果雲霧繚繞之時,這座城會如同漂浮在空中一樣夢幻喔!
這個被世界遺忘的都城有著「瀕死之城」稱呼,因為2500年前整座天空之城興建在一座火成岩上,地質較為脆弱,多年來在風雨及台伯河的侵蝕下,導致岩體不斷崩落,形成今日陡峭的地形,並已被「100座瀕臨消失的遺跡名單」。居民擔心身家財產遭受威脅,只好陸續搬出,僅保留許多當初的中古世紀建築。
那天Chiara帶著我與他的家人還有羅馬當地朋友,在露天餐廳旁享用了很棒的午餐,不外乎有各種起司吃法、義大利麵、麵包等等,一切都是如同義大利天氣一般的熱情放鬆有趣,並且去了當地的聖派翠克井及教堂晃晃。Orvirto的地質地形難以蓄水,降雨後水幾乎保留在Orvieto山丘底部的粘土層,所以16世紀教皇避難於此時,首要工作就是先打井取水,避免被圍城時缺水投降,便建立了此井,一路螺旋向下深入的井體,大約要走個330多階才可以抵達底部,可以一路透過中間天井的窗口看的上方圓孔所打向底部的日光。

梵蒂岡
回倫敦的前一天,終於來到了羅馬行程中的另一個重要行程:梵蒂岡。其為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位於羅馬的內陸城邦,由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聖座教宗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整體防禦由義大利軍隊負責,但趣味的是,教宗等的安全則是由瑞士近衛隊負責,所以會在教堂外看到穿著不一樣的瑞士近衛隊。
梵蒂岡,意指先知之地,除了宗教的崇高地位,這裡的博物館也是有著許多極具影響力且豐富的館藏,絕對不能錯過,同樣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


梵蒂崗博物館
這張門票相對來說也是最難取得的,如果沒有提前購買時段,真的是需要在門口大排長龍,而且也會有拉高價格販售的在排隊隊伍跟你兜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09:00-12:30是可以免費進場參觀,可以關注確認一下)
最初是教宗裴多二世為收藏一尊古希臘雕塑《Laocoön與其子》而建,而如今梵蒂岡總共有12個陳列館跟5個藝術長廊,你可以想像世界各地所進貢給宗教重地的藝術人文收藏都在這裡,藝術品的種類及年代更是橫跨許多藝術史上的黃金時期,館藏橫跨5千年,約二十萬多餘件藝術品,其中包含埃及、伊特魯里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等文化 ,但實際上僅約兩萬件對外展出。以下取幾個大家必去的重點說說:
拉斐爾畫室:
應該是最蔚為人知的參觀重點了,這裡原是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私人寓所,如今則是文藝復興具代表性的藝術展演空間之一。牆面上的《雅典學院》是我很期待的畫作,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站在畫中央,代表理性與靈魂。這是教宗在當時授命給拉斐爾的作品,而在「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諧、並對人類智慧的讚美。可以看到非常經典的透視構圖、劇場般的人物演示、還有當時許多畫作上色彩很喜歡用的紅藍對比等等,其中他也參考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的人體形象,去繪製其中的哲學人物,他本人則是畫中低頭書寫的學者(Apelles),展現藝術家的謙遜與自覺。
另外偷偷插一點拉斐爾的重點小知識: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常會聽到人稱的文藝復興三傑,他就是其中一位(其他分別為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又或者你可能會在忍者龜的那四隻裡紅色頭巾衝動派的那位聽過這個名字,也沒錯,的確忍者龜就是用文藝復興三傑再另外加上Donatello組成的,但與忍者龜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不同,拉斐爾的畫作是以秀美著稱的,筆下的人物甚至到場景皆是。拉斐爾在三傑之中,是相當年輕的一位畫家,人緣、異性緣都相當好,工作也是非常的多,號稱當時的時間管理大師,手頭上的工作多到處理不完,留下的作品數量相較於其他藝術家也絲毫不遜色,也引起許多當時其他的藝術家忌妒,尤其像是多疑的米開朗基羅。但其實最為可惜的應該是,他也是三傑裡面,最英年早逝的一位藝術家,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倘若不是他時間管理大師的多產,及其帶領的徒弟眾多,恐怕我們也欣賞不到這麼多他所留下的作品。
地圖廊:
這條長廊可謂16世紀的Google Earth了吧,一條長達120公尺的金光長廊,畫廊兩側掛著40幅細緻的地圖,由僧侶暨地理學家Danti繪製,細節繁複到你可以看到當時的義大利小鎮輪廓與海港紋理,如同“在宮殿內旅行義大利”,展現以教廷為中心的地域統一意象,是一種「宗教+知識+領土權力」的一個文化策略 。如果拜訪過其他義大利城市,那麼在這裡尋找自己所去過的地點,與現在的地圖去做比較,會是個很有趣的體驗。
雕塑長廊:
這裡除了相當知名的雕塑作品以外,我想特別說說關於...無花果葉的小趣事~
在希臘、古羅馬時期,人體雕像會真實且赤裸的呈現,裸體被視為美德、英勇與神性的象徵,但隨著基督教在西方崛起,特別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後期,裸體逐漸被視為肉體誘惑與原罪象徵,尤其是對男性陰部的公開展現,被教會視為不潔與不敬。所以16世紀教宗保羅四世與後來的保祿五世等人開始進行「道德整頓」,下令遮蓋所有公共雕塑中暴露的陰部,於是也就有你所看到的,每個裸體雕塑都會在重要部位補上一片無花果葉去遮蓋,清楚的色差可以看出,並非原藝術家所塑,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西斯廷禮拜堂的最後審判都沒有躲過那片遮羞的無花果葉行動:) 直到後來隨考古學興起,拿破崙把藝術品...帶?回去法國羅浮宮後,學者才驚覺無花果葉為後加的附屬品,所以許多歐洲博物館開始恢復原貌的修復政策,20世紀中後期,部分梵蒂崗的雕塑也開始修復,但仍保留部分作為文化的痕跡。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了有色差的無花果葉,就知道是因為什麼了~
Laocoon cum filiis拉奧孔與兒子們,為了裝飾拉奧孔神廟所做的雕塑,這作品是Chiara特別帶我去觀看跟介紹的,眾多雕像中他的特別之處是,他其實回溯起來應該是西元前三四十年左右的作品,於1506年被發現,便立刻引發文藝復興藝術圈轟動,包括米開朗基羅都親自前往觀看,回推來說最一開始應該為希臘時期有一原作但已不可考,後續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包含像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都有參考、素描或臨摹此像,也會在其他地方看到不同的複製品,他的軀幹紋理及被海蛇絞殺的扭曲跟眼神非常細膩,值得好好欣賞。
整體美術館除了畫作、雕塑、地圖、還有其他從不同國家所收到的藏品,像是木乃伊等等也都有,所以是個相當豐富的美術館,至少需要四小時才能參觀完,最後你會穿越波爾吉雅公寓,轉而前往西斯汀禮拜堂,途中有個有趣的,一間不在導覽中標註的小房間「Room of Tears」。這裡是新任教宗穿戴儀式服的地方,據說許多剛當選的教宗在此落淚,因此得名。
西斯汀禮拜堂
位於博物館最尾的位置,是博物館最著名、最多人參觀的展區,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由米開朗基羅於1508年至1512年期間創作的九幅天頂壁畫「創世紀」與「最後的審判」了。(但這裡是不可以拍照攝影的,且直到現在仍是重要禮拜堂,所以需要遊客在指定區域內安靜地觀賞完且輪番的離開)
創世紀主要繪製了從「創造」到「洪水」,每幅都講述了一段人神互動與救贖意象: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Creation of Sun, Moon & Plants,Separation of Earth from Waters,The Creation of Adam,The Creation of Eve,The Expulsion from Eden,Noah’s Sacrifice,The Great Flood,The Drunkenness of Noah.而最經典的,就是創造亞當,上帝與亞當伸手相觸的場景,象徵著上帝賦予人類生命和智慧的時刻。同時是許多影視作品爭相模仿的畫面之一。(ex: ET)而溼壁畫是文藝復興常見的技法,非常需要與時間賽跑才能順利完成,且長期用不正常的姿態繪畫,也讓米開朗基羅在完成後留下很大的後遺症,且在那個沒有投影機的年代,要確認近看與遠觀繪畫比例正常,其實是很難的事,光一張畫布或繪製牆面都需要站遠確認透視比例是否正確,在那個要上上下下爬,設備不進步的時代可以完成這樣的作品,怎麼不佩服。
而另一個你也很可能看過西斯汀禮拜堂的地方,那就是電影丹布朗小說改編的天使與魔鬼,因為這裡就是教宗選舉的舉行地,會有上百位樞機主教於此投票,大眾則透過禮拜堂煙囪飄出的黑煙或白煙,得知教宗人選是否選出,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宗教聖地。

聖彼得大教堂
於1506年由教宗朱利烏斯二世命令興建,原址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古教堂,歷經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卡洛·馬德諾等人共同塑造,到1626年在保祿五世手中完成,參觀流程需要通過一連串的安檢,保障教宗安全,而教堂正前方是由貝尼尼設計的橢圓形廣場。其中進入教堂後,右手邊可以看到知名的米開朗基羅23歲時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簽名的雕塑「聖殤」,聖母臉龐神情流露出的溫暖柔美,低頭看懷中失去生命氣力耶穌所垂下的肢體手臂,你會一時失神忘記這是一個堅硬的石雕作品。不過之前曾經有人破壞,所以現在用防彈玻璃保護起來了(到底是誰會拿槌子破壞這種重要作品?)
教堂內非常莊嚴華麗,映入眼簾的是那座讓無數人駐足仰望,十字拉丁式格局+中央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大圓頂(直徑達42 m)成為羅馬天際線重要地標,工程與設計影響了後世整個古典建築潮流。教堂內可以見到由貝尼尼打造銅製的聖體傘、聖彼得寶座等等,件件都是無法忽視的藝術細節,且有趣的也可看到許多懺悔室,甚至分了不同語言,真不愧是宗教主心骨的梵蒂崗聖彼得教堂。
參觀完出來之後,也推薦到旁邊的Old Bridge老橋吃Gelato喔,這大約是我羅馬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懺悔一下那些高熱量),但每日步行都是兩萬步起跳的我,值得可以來上一隻吧!!!!

羅馬,是我很推薦的城市,熱情也不失文化底蘊,羅馬松林立也讓整座城市新舊並存,每個轉角都是幾百年起跳的文化歷史建築,可以悠閒地踩在凹凸不平的石頭街道上,隨意進到餐廳享用美食跟靠櫃來上一杯Expresso shot,或買個三明治坐在噴泉旁悠閒地坐上一兩個小時和朋友聊天,義大利的Chill感,我想是深刻烙印在他們的靈魂基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