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學院》- 語言轉換需要的不是魔法,而是理解

《巴別塔學院》- 語言轉換需要的不是魔法,而是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書架上大多是翻譯小說,感謝台灣譯者水準之高,少有覺得不通順、語彙奇怪之處。但行有餘力時,仍督促自己閱讀原文,即使有時需搭配辭典,耗日費時。


我明白語言間終究無法直譯,翻譯能做到的就像標本,可以栩栩如生,但仍無法還原。品質的好壞,端看譯者的意志,選擇用哪一種詞語形容,選擇用什麼意思表達。


故事開始於19世紀,西方列強發現東方新大陸,紛紛搶奪、瓜分資源。在瘟疫肆虐的中國,瀕死的羅賓被一名英國教授所救,將他帶到倫敦,受良好的教育,進了全世界最好的翻譯學校—巴別塔學院。


翻譯之所以重要,因為銀條。在銀條的兩側刻上相對應詞彙的不同語言,語言在翻譯過程中流失的差異,可透過銀條啟動該詞彙的魔法。換句話說,越多語言,銀條就越有發揮的空間。英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拜這所翻譯學院設計出的銀條所賜。


精通中英文的羅賓對於翻譯及銀工魔法非常著迷,立志要成為一名專業譯者。可越了解帝國透過銀條殖民其他國家,越感到衝突、痛苦。後來意外發現牛津有一個地下組織,試圖破壞現況。當歷史的巨輪已經席捲至中國,羅賓該加入組織起身反抗,還是繼續做帝國的黑手?


羅賓的自我認同貫穿全書,我想這與作者的成長背景有關。廣州出身的匡靈秀,年幼移民美國,後至英國做學術研究。猜想一路來,她一定有過非常多的自我懷疑及掙扎,身為異國人,身為女人。


再來是翻譯的奧妙,書中提到,”沒有任何翻譯能夠完美傳達原文的意義“。作者將這種誤差設計成魔法。首次看的時候覺得太驚艷了吧,可是這種概念太過抽象,讀者有點難理解如何應用;同時也覺得如果銀工魔法這麼厲害,英國不需透過鴉片控制中國吧,應該有更迅速的方式。


譴責帝國主義,揭開名為自由貿易的剝削,是本書隱藏在絢麗魔法、同儕友誼、秘密組織下的命題,也是作者最想傳達的意念。


可是跟<哈利波特>相比(一直克制自己不要提到哈利波特),說教意味太濃厚了,少了些金句美化情節 (We must all face the choice between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easy),角色許多舉動、決定顯得相當不合理及魯莽。


即便如此,最佩服的還是作者在歷史縫隙中,一針一線縫進自己的綺想,讓19世紀的世界維持熟悉的樣子,加上銀工魔法的加持,歷史不再是枯燥的史實,而閃閃發亮。


#bibliophile #readwithting #bookreview#匡靈秀#R.F.Kuang#巴別塔學院#BABEL#

avatar-img
珊迪書荒急診室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Bibliophile 有時讀書有時說話,更多時候揮筆桿或敲鍵盤 Meet me in the page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