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旺陷弱
avatar-img
芸嬋

廟旺陷弱

芸嬋-avatar-img
發佈於占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raw-image

行星的廟位

◎廟主星

在占星文本中,黃道星座通常被稱為行星的「宮位」、「廟」或 「居住的地方」,源自希臘文oikos。根據此一學說,每顆發光體都分配一個黃道星座,其餘的每顆行星分配兩個黃道星座,其中一個是陽性,另一個是陰性。太陽的廟是陽性的獅子座,月亮的廟是陰性的巨蟹座。水星的廟分配到雙子和處女座,金星分配到金牛和天秤座,火星分配到白羊和天蠍座,木星分配到雙魚和射手座,土星則分配到水瓶和摩羯座。


廟位的配置建構出希臘化傳統中最重要的行星主管系統之一,每一位主要的希臘化時期占星家都使用這項法則。每顆行星都稱為該星座的「廟主星」(oikodespotēs)、「領主」(kurios)或「主星/統治者」(despotēs)。這是希臘化傳統於一開始最早導入的主星系統之一,也是希羅占星學有別於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傳統最為確切的特徵之一。


現代占星師所稱的十二「宮位」,在希臘占星學中被稱為「區位」或「區域」(topoi),我們將在該主題的專論章節中進行更詳細的探討。

為避免這兩種技法間的混淆,我將使用「廟」(domicile)一詞,來指稱希臘化概念中將特定星座稱為行星的「家」(home)。雖然它本質上仍與「宮位」(house)的意思相通,但透過使用不同的英文詞彙,應該有助於我們在討論不同概念時,保持一定程度的清晰。


廟位分配似乎是從宇宙誕生圖衍生而來的。從月亮入座巨蟹座開始,按行星序列,以鏡像原理──依黃道反序──投射出來。這形成了一套對稱的系統,兩顆發光體被分配到北半球一年當中最暖和、最明亮時節的兩個星座,其餘的行星則根據其相對速度和距離,依序分配到發光體兩側的星座。

因此,依據宇宙誕生圖,月亮和太陽分別配置到巨蟹座和獅子座。接著,永遠不會與太陽距離超過一個星座的水星,分配到緊鄰兩顆發光體的星座,即雙子座和處女座。金星永遠不會與太陽距離超過兩個星座,分配到金牛座和天秤座;這兩個星座都距離巨蟹座和獅子座兩個星座。下一個次遠的行星,火星,分配到白羊座和天蠍座。再下一個距離更遠的行星,木星,分配到雙魚座和射手座。最後,土星是距離最遠和最緩慢的可見行星,分配到距離兩顆發光體最遠的兩個星座,摩羯座和水瓶座。

托勒密指出,發光體被分配到最北端的兩個星座,與一年當中最熱和最亮的時節重合,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長(這裡是希臘占星學的發源地)。反之,他說土星是肉眼可見的最遠行星,因此被分配到距離發光體最遠的兩個星座,與一年當中冬至後最冷的時節重合。

雖然,托勒密確實較傾向支持自然主義的理論,強調熱、光和濕氣的關聯,但我們仍須謹慎,不妄下假設這就是此一概念創始人在發展階段時所考慮的唯一因素。儘管如此,這些似乎仍是一些頗具說服力的觀點,創造了一種行星和星座之間象徵性的緊密關聯。


raw-image

波斯的主星系統原理

托勒密所描述的季節因子(seasonal factors)似乎構成了古典主星系統的大部分基礎;倘若屬實,這便意味著在宇宙誕生圖和廟主星系統的形成過程中,早期的希臘化傳統早已將季節或回歸黃道納入考量,而這必定是讓托勒密認為一些早期占星作者在發展希臘占星學時已將回歸黃道考慮在內的原因之一。事實上,費爾米庫斯明確表示宇宙誕生圖是由尼切普索和佩多西瑞斯概述的,而他們則是從阿斯克勒庇俄斯及赫密士.崔斯墨圖那裡得到了該學說。倘若屬實,那麼宇宙誕生圖和廟位分配,即成為希臘占星學實踐背後,其概念結構的第一個實例,是可以被溯及早期的一套實際存在的基礎文本。


◎其他的波斯分配原理

廟位分配另有一個有趣的原理,似乎是來自薩珊王朝的波斯占星傳統,在後來的拜占庭希臘文譯本中保留了下來。這個故事具有近乎神話的色彩;故事開始於世界誕生之時,行星在宇宙誕生圖中所處的位置。然後據說太陽開始按黃道順序行經這些星座。首先它從獅子座行至處女座,此處的水星因為無法適應太陽強烈的熾熱光芒,便逃到黃道順序中最遠且尚未被佔據的星座,即雙子座,與巨蟹座的月亮相鄰。接下來,太陽開始從處女座移動到天秤座,金星看到太陽來了,便收拾好行李,移到下一個最遠的未被佔據星座,即金牛座。隨著太陽的推進,在天蠍座的火星移到白羊座,在射手座的木星移到雙魚座。最後,在摩羯座的土星,最後一顆行星,只能移動一個星座進入水瓶座;當太陽追上土星時,它倒在光束下,被燒焦、曬乾,於是變黑,故土星呈黯色。

目前尚不清楚這個故事最終是否溯及了希臘化時期的來源,並對廟位分配的解釋性原理起到添述或補述的作用,或者它是否只是後來在薩珊王朝的波斯占星傳統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解釋,以合理化廟位分配系統的理論。無論是何者,都為其對稱性提供了一個有趣的額外視角。


廟主星和主客隱喻

希臘化時期占星家似乎將行星在自己廟位(譯註:即「入廟」)的概念比喻為行星「在家」。當一個人在家時,他可以使用自己的資源,處於自己的元素中,因此能夠以更符合基本天性的方式行事且更有效地運作。然而,當一顆行星在另一顆行星的廟位時,它必須依賴廟主星的支持,這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的,取決於主人是誰以及主客之間的關係。有時主人行星會支持客人,而有時主人行星可能會阻礙,甚至對客人懷有敵意。費爾米庫斯解釋了這整套比喻:


還要注意哪顆行星位於該宮位內或哪顆特定行星的界,若你的行星位於另一顆行星的宮位,則需查看該宮位的主星,位在星盤中的哪個宮位。(……)若該星座主星的位置良好,那麼我們正在查看的這顆行星也分享了主星喜悅的一部分好運。但若該星座的主星無論如何都是黯淡的,那麼我們正在查看的這顆行星,即使位在幸運的宮位,也會被該星座主星的黯淡所阻礙。這你也可以從人類的行為中容易觀察到。若你應邀進入某人的家中,而主人剛得到幸運的加持,那麼你也會參與到他的幸運,因為你分享了主人幸運的喜悅。但若主人正飽受貧困之苦,並捲入不幸的悲慘事故中,那麼你自己也捲入了主人的悲傷和困境,而你所分擔的逆境也會使你不知所措。對於星座主星也是如此。


此一主客隱喻之後引出了一個具體的釋義原則,即星盤中,入廟行星比不在自己星座的行星更正面。根據曼內托的說法:


出生時,所有入廟行星都非常好;吉星則添吉性,會給予更多好運;而凶星則會減少厄運。因此,考量有多少(行星)在它們自己的廟或界尤為重要。若數量多,情況會更好。但若數量不多,則較不容易出人頭地,且從事次要的工作。


這裡的基本前提似乎是,行星入廟被視為更正面或更幸運,因為這些行星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行星的支持。這正是都勒斯何以將入廟的行星描述為「自主的」(autodespota)和「擁有自己的力量」(autexousia)。同樣地,《密西根大學圖書館的莎草紙》的匿名作者寫道:「在這些星座中,行星擁有自己的力量並且充滿活力。」


其他占星家也表達了類似的意見,認為入廟的行星被視為是正面的。例如,安提阿古斯、斯拉蘇盧斯和費爾米庫斯都建議將個人的誕生星盤與宇宙誕生圖,或與宇宙誕生圖的鏡像作比較,從而有效確定一個人的星盤中有多少行星是入廟的924。斯拉蘇盧斯認為宇宙誕生圖是一種「標準」或理想的「模型」(kanōn),而其他星盤應該與之作對照或衡量。安提阿古斯談到宇宙誕生圖就好像這是神祇的本命星盤一樣,他說一個人的本命星盤有越多行星入廟,其人生就越輝煌或燦爛(lampros),因為它接近或近似於神聖,而那些完全沒有相同配置的人則會經歷不幸(dustuchia)。費爾米庫斯在其論及本命星盤之性質的章節中,必定援引了類似的學說:


不過有一點我們也應當明白,一般的星盤中只會有一顆行星入廟,位於重要的宮位。星盤中有兩顆行星分別入廟的人,便擁有不錯的好運。而比一般人更為幸運且強大的是有三顆行星入廟的人;而擁有四顆行星入廟的人,他可以幸福得像神仙。超過此數量是人類所不被允許的;而另一方面,沒有任何行星入廟的人將永遠默默無聞、出身卑微、注定過著悲慘的人生。


他在後文對宇宙誕生圖的討論中,費爾米庫斯認希臘化早期占星家「希望能證明人的命運是按照這個誕生星盤來安排的」。在其他出處他還說到這「是作為人類星盤的一個範例傳承至今以供我們依循」,以及「人類是按照世界的形象所創造的」。


從實務的角度來看,行星的廟位似乎是行星喜歡居住的地方,因為該地方最適合行星自己先天的表達方式。換言之,當行星在家時,它可以做它想做的事,而它想做的事就是表現它天生擅長的事。此一情況的連帶影響是,當行星能夠表現它所擅長的事,由該行星所主掌的人生領域將趨向更加幸運,使命主在該領域的體驗比其他人更為正面。這點在後續探討某些星盤案例時將更加清晰。


◎透過廟位分配而來的行星基本性質

在希臘化傳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作者,嘗試透過建立某些關鍵字來描述行星的核心意涵,而從這些關鍵字可以再得出其他的含義。這些試圖將行星的不同含義精縮至單一原則的嘗試似乎都不是挺成功,其原因可能在於要闡明如此廣泛或包羅萬象的原型(archetype)是不可能的,然而這些不同的嘗試卻是有用的,能為我們理解某些個別含義背後的原理提供一個切入點。瑞托瑞爾斯用行星在黃道星座的廟位分配,作為建立一套行星基本核心意涵的方式,即透過對比每顆行星的含義與掌管其對立黃道星座之行星的含義。

raw-image

行星的基本性質

在瑞托瑞爾斯的模型中,太陽和月亮來自它們的廟位──巨蟹座和獅子座,象徵著光明,與其對立的土星廟位摩羯座和水瓶座呈對比,他說這意味著黑暗。金星作為天秤座和金牛座的主星,說是象徵著歡樂和慾望,他將此與對面星座白羊座和天蠍座的主星火星對比,象徵恐懼與憤怒。最後,他將主管射手座和雙魚座的木星作為財產和豐盛的象徵,與其對面星座雙子座和處女座的主星水星做對比,象徵著知識和理性。這裡的重點是,行星的某些含義或意涵並不非單獨發展或概念化而來,而是透過廟位分配的對立原則,兩兩成對地發展而來。


普羅克洛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評論中可能有一項類似的原則,當他說「金星擁有將事物結合並協調已分離事物的力量」時,想必對比了金星和火星的原則,正如我們先前見到瑞托瑞爾斯透過行星廟位分配所作的論述。而如同我們先前在瓦倫斯著述中所見,這不僅是機械式地列出無數不同的表現形式,相反的,這似乎代表一種嘗試,試圖找出一種可以統合許多不同含義的基本原則。例如,普羅克洛所提到「結合」和「協調」作為統合的主要概念,可應用於以下瓦倫斯賦予金星的一些個別含義:愛、友誼、陪伴、婚姻、和解、製作音樂、悅耳的聲音、繪畫和一般藝術、裝飾、清潔、秩序等。


依循此一邏輯,史密特採用瑞托瑞爾斯的廟位分配模型並對其修改,試圖建立一套可以涵蓋瓦倫斯列表中包羅萬象的含義。在他的模型中,太陽的主要原則是「選擇」,與土星「拒絕」的原則對立。月亮的原則是「收集與包容」,而對立的土星原則是「拒絕」。金星是「統一與和解」,而火星是「斷絕與分離」。最後,水星是「破壞穩定與競爭」,而木星是「肯定與穩定」。


雖然史密特的模型未能涵蓋行星的所有含義,但卻是一個有用的起點,涵蓋了希臘化時期占星家經常給出的許多最基本的意涵。我從小奧林匹奧多羅斯的陳述中得到提示,使用了一個稍微修改過的史密特模型版本,即太陽的基本性質是它「給予」(didōsi)光,而月亮「接收」(dechetai)光。其他部分,對比木星的「肯定」原則,我會說水星是「爭論」而非「競爭」,不過仍需指出水星是行星中最多面向的,還有許多含義背後的其他核心概念可以用作替代原則。雖然該模型同樣無法涵蓋每顆古典行星的所有可能含義,但是對於瞭解某些含義如何與其他概念(如黃道廟位)連結,卻是個有用的辦法。


◎托勒密的行星基本性質

這裡應留意的是,托勒密也曾試圖導入一個模型來解釋行星的基本性質,雖然與廟位分配無關,但或許該在此時提出來討論。托勒密改編了亞里士多德的熱、冷、濕和乾的性質,並將其應用到行星上,以解釋它們的基本性質。他賦予行星的「力量」(dunameis)或性質如下:


土星:冷與微乾

木星:熱與微濕

火星:乾與燃燒

太陽:熱與微乾

金星:濕與微熱

水星:濕與乾之間交替

月亮:濕與微熱


西元四世紀的哲學家楊布里科斯援引了一個類似的模型,來解釋火星和土星的自然性質如何在個人生命中被體認為製造問題或「凶」,即使行星本身並非天生凶惡:

土星的表現傾向將事物組構,火星的表現傾向激發行動;然而,在物質層面,被動生成的容器接收了堅硬和寒冷,而另一方則是過度的燃燒。

這段解釋源自托勒密的因果占星學模型,他以火星為例,解釋了其所有含義都是源於該行星乾燥和燃燒事物的傾向:

阿瑞斯之星的主要特性是乾燥和燃燒,與其顏色的火熱本質以及它與太陽的遠近有關,因為太陽的天球層(sphere)就在其下方。

托勒密的模型被許多後來的占星家採用,並在中世紀傳統中變得非常有影響力,但尚不清楚有多大程度他是援引了早期傳統,抑或在他廣泛的宇宙學背景知識下創造出新的概念模型。

入旺與入弱

行星位於某特定星座時,稱為「入旺」,該詞源自希臘文hupsōma,指某物被升起、升高或處於其高點。太陽在白羊座時稱為入旺、月亮在金牛座、土星在天秤座、木星在巨蟹座、火星在摩羯座、金星在雙魚座以及水星在處女座。

與行星入旺星座對立的是行星「沮喪」(depression)的星座,源自希臘文tapeinōma,意思是降低、壓抑或使某事物喪氣。在晚期的古典占星中,這個位置更常被稱為行星「弱」(fall)的星座,不過在此我依循史密特將其稱為「入弱」(depression)(譯註:古占中文術語慣稱「入弱」,避免與字詞「沮喪」混淆),因為這似乎更有啟發性,也符合基本概念。太陽在天秤座稱為入弱,月亮在天蠍座,土星在白羊座,木星在摩羯座,火星在巨蟹座,金星在處女座,水星在雙魚座。

raw-image

行星的旺位

還有一組特定的度數,有時會與行星的旺位一起被提及。由於文獻中給出的數字略有不同,因而存在歧義936。儘管如此,根據瓦倫斯《占星選集》第三冊第四章,通用的旺度如下:

月亮:金牛座3度

太陽:白羊座19度

水星:處女座15度

金星:雙魚座27度

火星:摩羯座28度

木星:巨蟹座15度

土星:天秤座21度

目前尚不清楚旺度的基本原理為何。多數時候,希臘化時期占星家似乎關注整個星座的旺位,而非特定的旺度,除了某些特意將旺度納入考量的少數技法。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文獻中所提出的旺位原理似乎都關注在整個星座,而非特定度數,這使得在探討此一概念是如何發展,以及星座旺位或旺度何者先出現,產生了含糊不清的狀況。

旺位的概念顯然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繼承而來,然而它在融入其他希臘化概念的方式著實令人驚訝且異乎尋常。這對某些學說的發展順序引發了疑竇,我們將在後文詳細討論。

◎旺位的解讀

占星家有時傾向認為,當行星入旺時會擁有更大的力量,而當它們入弱時力量會減弱。例如,費爾米庫斯說,入旺的行星是「被某種先天極為崇高的擢升」,而入弱的行星則是「由於其權威的力量減弱而被削弱。」費爾米庫斯在這裡所描述的「力量」未必指行星散發的某種能量或力量;雖然有時會被如此假設。相反地,他似乎嘗試以此段描述解釋一段古老隱喻,將入旺與處於權威地位相連結,從而延伸為與行使權力的能力相關。都勒斯的一篇摘錄寫到,當行星入旺時,可能表示命主將「傑出而非凡」,因為

入旺行星是一位王者和權威人物:因此,若掌管行動的行星也在自己的旺,將被賦予王權的工作,與國王同住,並從中受益。

在《密西根大學圖書館的莎草紙》中,有一段類似且更明確的陳述,作者將入旺稱為「王座」(thronous),將入弱稱為「監獄」(phulakas):

自然配予其王座和監獄;王座代表入旺並擁有王權的標誌,監獄則代表入弱且對抗自己的權力。

在其他出處,都勒斯將入旺和入弱視為在概念上類似行星位於至高點或衰落位置的學說。透過這種說法,他將旺位與事物被提升到高點相連結,因此具有性質高、高貴並受人尊敬,而入弱則表示事物被降低或向下掉落,因此屬於性質低、廉價而破舊:

行星入旺,或處於至高點時,表明事物或人更加尊貴,聲望更高,尤其是木星和金星;土星則會使人顯得光榮,但同時又骯髒或老舊。至於行星入弱或衰落,則會貶損(eutelizō)事務。

◎旺位的原理

在晚期傳統,瑞托瑞爾斯強調了入旺行星與對立星座的衝突本質,並將此作為解釋為何行星在特定星座入旺的原理之一。他接著指出,這種動態產生了三種極性:太陽在白羊座對立土星在天秤座;

水星在處女座對立金星在雙魚座;木星在巨蟹座對立火星在摩羯座。根據瑞托瑞爾斯的說法,在這個系統框架下,每顆行星都表現出相反或對立的性質,就像廟主星與對立的廟主星呈現相反性質是一樣。太陽的火、光和熱性質與土星黑暗和冷的性質對立,因此太陽入旺在白羊座與土星入旺在天秤座,並各自入弱在對面的星座。這裡與托勒密的說法有些重疊,他試圖為旺位與季節的關聯性提供類似的論據。

他說太陽入旺在白羊座,因為這是剛過春分的星座,白天日照時間開始增長,因此太陽的熱力也開始增加。這與天秤座相反,天秤座剛過秋分,白晝的日照時間開始變短,太陽的力量開始減弱,因此,有躍升或衰弱的象徵性主題。

瑞托瑞爾斯將類似的理論延伸到木星和火星,它們分別入旺在巨蟹座和摩羯座。在此他將木星與「生命氣息」或「活力氣息」(zōtikou pneumatos)以及豐盛連結,並與火星象徵的死亡作對比。然後他將金星象徵的慾望和歡樂對比水星象徵的智力,說當智力

提升時,意味著慾望和歡樂的動力減弱,而當慾望和歡樂被提升時,智力就會衰退。

raw-image

日間行星的旺位與三分相

raw-image

夜間行星的旺位與六分相

月亮是此系統中唯一沒有與之對立的行星,因為沒有行星入旺在天蠍座,而瑞托瑞爾斯認為原因在於月亮是「所有的命運」(tuchē esti tou pantos),因此被命運旺化的任何東西都無法被壓抑,而被命運壓抑的任何事物將無法提升。此處他似乎是在強調吉凶或命運(tuchē)支配一切的概念。

就可以作為解釋的其他原理而言,波菲指出,在旺位系統中,每顆日間行星入旺時,都與它們的廟位呈三分相,而每顆夜間行星入旺時,都與它們的廟位呈六分相。例如,太陽入旺白羊座,與其廟位獅子座呈三分相;木星入旺巨蟹座,與雙魚座呈三分相;土星入旺天秤座,與水瓶座呈三分相。至於夜間行星,月亮入旺在金牛座,與其廟位巨蟹座呈六分相;金星入旺雙魚座,與金牛座呈六分相;火星入旺摩羯座,與天蠍座呈六分相。 此一驚人的配置暗示了一種更深層的潛在意圖,旨在創建一套在概念和技法上都能互通的邏輯系統,而這裡的實例是整合了行星、廟位、區間以及相位結構/相位的學說。

史密特在另一個可能與旺位原理有關的有趣發現中指出,當你將旺位重疊到宇宙誕生圖時,每個旺位星座皆以五種公認的相位結構之一,與上升星座形成相位結構。例如,在宇宙誕生圖中,月亮的旺位金牛座,與上升星座巨蟹座形成六分相。太陽在白羊座與巨蟹座呈四分相;金星在雙魚座與之呈三分相;火星在摩羯座與之呈對分相;

土星在天秤座與之呈四分相;而水星在處女座與之呈六分相。剩下最後一顆行星木星,它的旺位在巨蟹座,其本身即是上升星座。史密特指出,宇宙誕生圖中多數的廟位是根據與太陽的距離而定的,因而也許,月亮在旺位原理中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它的廟位成了所有行星與之形成相位結構的焦點。


◎旺位的由來

旺位通常被認為是繼承自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傳統的少數特定技法概念之一,但令人困惑的是,這些對稱性及旺位原理似乎包含了其他幾種的概念。費爾米庫斯明確表示,「巴比倫人將行星入旺的星座稱為它們的『廟』(domicilia)」,並且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現代學者一直認為旺位與楔形文文本中所稱bit nisirti 或asar nisirti 的內容有關,意思是「祕密的房子」或「祕密的地方」,進而對其他被視為希臘化傳統特有的概念──例如,從波菲概述中整合的廟位、區間和相位等原理──提出了關於學說發展順序的一些重要疑問。至少有三種潛在的假設:

1.旺位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統單獨繼承而來,在希臘化早期傳統時,再以此為中心,發展出廟位、區間和相位的概念。至少就我們目前持有的證據所顯示關於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中使用的技法而言,算是挺自然的推論,然而在概念上,考量到廟位、區間、相位等概念背後的內部邏輯是如此獨樹一幟的完備,似乎有些令人難以置信。


2.旺位系統並非從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傳統繼承而來,而是在希臘化早期傳統中,與其他概念(如廟位、區間和相位)一起被發明的。這解釋了為何這四個概念能整合得如此完整,但也就意味著當前在學術上,將希臘化時期的旺位與美索不達米亞的祕密地方作關聯的共識是錯誤的。羅契柏格確實指出,旺位與祕密地方的關聯證據多數都溯及塞琉古時期,這或許暗示著此一概念最初可能是在希臘化占星傳統中,與其他概念一起發展而來,之後再傳回楔形文字的來源。然而,提到祕密地方的文獻儘管稀少,卻顯然早於希臘化/塞琉古時期,可能與這一假設相互矛盾。


3.旺位與廟位、區間以及相位學說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傳統的某個時期共同發展而來,但礙於文本遺失而沒有證據表明在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傳統中已使用廟位、區間或相位。


可惜的是,目前尚不清楚此處的正解為何,但這些旺位排列所隱含的原理似乎就足以對此概念起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落陷

與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相比,許多希臘化早期傳統的文本中明顯的遺漏之一是,如何看待行星位在自己廟位對立星座的問題。晚期傳統中,行星「落陷」(detriment)的概念通常被視為行星的困境或無力因子(debilitating factor),類似於行星處於沮喪或入弱的星座。在多數希臘化時期的導論文本中,雖然清楚定義了入廟、入旺和入弱的概念,卻未有「落陷」的相應定義,這引發了一些關於如何看待該行星位置的問題,以及它是否被概念化為無力的因子。加上今日多數通用的印度占星傳統中,落陷通常不被認為是負面或無力因子,這可能是因為許多希臘化早期文本中鮮少被提及或被定義的緣故。


直到希臘化傳統結束時,此一概念才開始有明確的定義,並在判斷行星狀態時被認為是負面因子(negative factor),主要可從瑞托瑞爾斯的文本中得見。在瑞托瑞爾斯的著述中,他將行星位在自己廟位對立星座稱為enantiōma,根據《希英詞典》,這意味著「任何對立或對抗的、障礙、阻礙」或「對立、不兼容、衝突、差別」、 或「差異」。該術語與後來的術語「落陷」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含義;

它主要關注相反或對立的事物。這似乎源自瑞托瑞爾斯用於判斷行星基本含義的原理,該原理強調廟位對面的星座主星,其性質經常是互相衝突或矛盾的。這似乎是此一配置被視為困境的主因,因為當一顆行星處在自己廟位對立的星座時,將被具有相反意義的行星所主管。


遺憾的是,這使我們在思考如何稱呼這個狀態時遇到一些難題,因為瑞托瑞爾斯的術語enantiōma 最直接的翻譯是「對立」。儘管這是最直接的翻譯,但它已經是現代占星學用來描述180度相位的通用術語(希臘文中通常稱為「直徑」〔diameter〕而非我們今日所說的「對分相」〔opposition〕)。我認為要將處在自己廟位對面的行星稱為「位在它對立的星座」會導致太多混亂,因此我們需要找到替代的關鍵字用以指稱這個概念。根據曾經提及此概念的少數希臘化時期作家的常用解法,有幾個可能的詞可用來指稱此一配置:「落陷」(adversity)、「衰弱」(debility)和「流亡」(exile)。為了解釋這些術語合用的可能性,讓我們看一下在瑞托瑞爾斯之前,希臘化早期作家依此概念所提到的少數幾個例子。


雖然出於某種原因,此概念的定義從未與入廟、入旺和入弱並列,但在早期文本中曾零星提及,行星位在與自己廟位對立的星座時,通常解釋為負面或困境的配置。赫菲斯提歐在總結或解釋都勒斯的流年小限法時,有段關於此概念的簡短描述:「當行星位在與自己廟位對立的星座時,會腐化(kakunontai)。」史密特在他對赫菲斯提歐這段話的翻譯中指出,此處的譯文『腐化的』(corrupted)一詞,「在物質層面上可能意味著『損壞』或『削弱』;也可指道德意義上的『變壞』956。」「衰弱」一詞似乎可以很好地捕捉到某物在物理上被損壞或削弱的感覺,不過晚期占星家通常將該術語用於更一般的意義上,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十年後,史密特對同一段落的翻譯略有不同:「當與自己的廟位對立(enantioumenoi)時,行星會腐化(kakunontai)。」《赫爾墨斯占星文集》也有一段非常相似的拉丁文零散句子寫道,行星在其自己廟位的對面表示adversitas,意思是「對立」、「矛盾」、「敵意」、「反感」、「不幸」或「痛苦」。左拉將其翻譯為「落陷」,很好地總結了上述的一般含義。


此外,瓦倫斯似乎認為,當精神點的主星處在自己廟位對立的位置時,命主將到異國生活並經歷tarachais,意思是「紊亂」、「動盪」、「混亂」、「騷動」或「麻煩」。瓦倫斯繼續說,命主繼承的家產無法留給自家人,而是落到了外人手裡。此處的「落陷」或「衰弱」二詞似乎相當符合一部分描述,不過此陳述還涉及另一個詮釋要素,是關於命主來到異國生活並且其家產將落入外人手裡。我相信,這些其他面向的描述是源自與「家」或「廟」的概念相對立的看法,而無關在對面的是什麼,在此即意味著遠離家鄉生活或是給他人繼承了,而不是原本留在家裡或「在家」的狀態。


瑞托瑞爾斯另一段文字似乎支持這種解釋,他說當命主星盤中的月亮處在廟位對面時,表示「潛逃」、「放逐」或「流亡」(fugas)。接著他引述一位不知名作者的詩句描述,也許是轉引自都勒斯,說道:

看哪,月亮在某顆行星的廟,若你發現它潛伏於對面,他真的會是個逃亡者(fugas)、默默無聞且是流浪者。

月亮一般象徵命主的家庭和生活狀況,這是為何這段特殊描述會與命主被流放、被驅逐家門有關,因為它處在自己廟位的對面。但這裡似乎還隱含著一個解釋性的主題,即放逐、流放和離家與這些行星的配置有關。這可能是因為行星廟位的對面,是該行星在黃道上距離自己廟位最遙遠的位置,進而以──位其居所而感到舒適──的相反意涵來作為象徵性的詮釋。

在此基礎上,我建議使用「流放」一詞作為指稱該配置的附加慣稱,這既是基於上述瓦倫斯與瑞托瑞爾斯的解釋先例,也是因為從概念上而言,這與行星入廟的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些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占星家似乎已從早期傳統中汲取了潛在的想法,並將此概念稱為流放而非(或另稱)落陷。這種用法後來在一些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法文的占星學傳統中延續到現代,然而不知為何卻未延續到英文傳統中。


總而言之,我會建議將行星處於廟位對立星座的配置,使用慣稱的──行星「落陷」、「衰弱」或「流放」的星座。雖然術語落陷可能聽起來最不可怕,也較不容易與後來的占星傳統中已使用的術語發生衝突,但另外兩個術語在概念上與該系統的其他含義都結合得很好,或許應予以保留,並在適當情況下互換使用。


若採納此一學說,落陷的星座則如下:太陽落陷在水瓶座,月亮在摩羯座,水星在射手座和雙魚座,金星在天蠍座和白羊座,火星在天秤座和金牛座,木星在雙子座和處女座,土星在巨蟹座和獅子座。至於為什麼在希臘化早期的教學文本中,這些配置通常並未與入廟、入旺和入弱一起被定義,目前尚不清楚原因。或許因為根據行星廟位的排列,以及每顆行星自然掌管與另一顆行星性質相反且與之對立的星座,因而被視作不證自明的論據。關於此一概念,似乎不乏文獻來得出結論,而無論得出何種結論,卻都問題重重,就像許多希臘占星學的領域一樣,我們經常被迫根據一些從各地留存至今的零散文獻對實務運用進行推論。

avatar-img
芸嬋
6會員
255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芸嬋 的其他內容
黃道十二宮與宮位起源的完整探討,包含先天宮、後天宮的區別,以及不同占星學家對宮位定義的歷史演變,並深入分析十二宮位的詳細意涵、吉凶宮位區分,以及始宮、續宮、果宮的判讀說明。
星座的主要用途 是由行星或宮位所在的星座位置,以星座來描繪行星或宮位背景狀態與結構,因此,在卜卦或時事占星中,星座會被用來形容具體的地方;有時會以星座來判斷宮位,與行星在此星座位置的整體力量,這種方法可應用在任何一支派的占星學上。以下整理出四種古典占星在星座上的用途: 用來判斷每個行星落在不同星
土星是占星學中的一顆重要行星,代表責任、紀律、限制和結構。本文詳細介紹土星在神話、行星性質、星座宮位、正面及負面特質、關鍵字訣、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方面的特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瞭解。
木星在占星學中的意義與影響,涵蓋神話起源、行星性質、星座宮位、正面與負面特質、關鍵字、外觀、顏色、植物、礦石、動物、地點及器官疾病等面向,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解說。
火星是占星學中的重要行星,象徵著行動力、能量、慾望和侵略性。本文詳細介紹了火星的特性,包括神話人物、行星性質、廟旺陷弱星座、核心本質、正面及負面特質、關鍵字訣、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方面,內容豐富,適合對占星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金星在占星學中代表愛情、美、藝術和享受,本文詳細描述金星的相關神話、性質、特質、正面與負面影響,並涵蓋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面向,提供一個全面性的金星解讀。
黃道十二宮與宮位起源的完整探討,包含先天宮、後天宮的區別,以及不同占星學家對宮位定義的歷史演變,並深入分析十二宮位的詳細意涵、吉凶宮位區分,以及始宮、續宮、果宮的判讀說明。
星座的主要用途 是由行星或宮位所在的星座位置,以星座來描繪行星或宮位背景狀態與結構,因此,在卜卦或時事占星中,星座會被用來形容具體的地方;有時會以星座來判斷宮位,與行星在此星座位置的整體力量,這種方法可應用在任何一支派的占星學上。以下整理出四種古典占星在星座上的用途: 用來判斷每個行星落在不同星
土星是占星學中的一顆重要行星,代表責任、紀律、限制和結構。本文詳細介紹土星在神話、行星性質、星座宮位、正面及負面特質、關鍵字訣、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方面的特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瞭解。
木星在占星學中的意義與影響,涵蓋神話起源、行星性質、星座宮位、正面與負面特質、關鍵字、外觀、顏色、植物、礦石、動物、地點及器官疾病等面向,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解說。
火星是占星學中的重要行星,象徵著行動力、能量、慾望和侵略性。本文詳細介紹了火星的特性,包括神話人物、行星性質、廟旺陷弱星座、核心本質、正面及負面特質、關鍵字訣、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方面,內容豐富,適合對占星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金星在占星學中代表愛情、美、藝術和享受,本文詳細描述金星的相關神話、性質、特質、正面與負面影響,並涵蓋外觀、顏色、藥草植物、礦石、地點、器官與疾病等面向,提供一個全面性的金星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