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導演版)
導演:Ridley Scott
年份:1982
說來慚愧身為異形粉現在才完整看完一次Blade Runner,可能是以前小大一時在理論課堂上常看到睡著,所以一直有ptsd害怕這部片....總之重要心得還是小小補記一下。

1.
節奏慢或劇情好猜等等缺陷,劇本拉到現在一定會被輔導金業師電爆,但「導演美學」和「當代辯證」等部分的深厚度是成就經典的主因,所以電影本身有很多面向,劇本切入只是其中一路。
2.
就是因為動作戲和節奏都太不主流了,搭配那些稍有文學性的精練台詞,反而劇場感就飄出來了,很多場次的隱喻和細節都堆疊成美感,而且還留有懸念,看完會一直想去查資料那種。
3.
回到1982的時空背景,當時對未來的想像是很大膽的,把LA搞成日本文化入侵和中國人當道的美術設定也是導演美學獨特的一部分。
4.
這部片告訴我們當下口碑爛票房差其實不要緊,重點是後面的局和版本能把口碑慢慢贏回來,持續創作的耐力很重要。
5.
把題材討論的矛盾套用到現代的AI焦慮其實也還是通用,這就是電影觀點的重要性,創作者對主題想得夠深夠遠,就算劇本不夠好、手法不夠商業娛樂,但作品本身的意義仍舊重大,也經得住時間考驗。
6.
扣除科幻場景,所有室內/半戶外的攝影、氛圍都極為迷人,燈光尤其顏色運用都很有膽識,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噴一堆煙?什麼時候要下一堆藍光?什麼時候要夢境唯美?這些穿插使用都很靈活又大氣,也是電影的一部分。
7.
電影美學是劇本文字寫不出來的,也無法用演員的表演張力來加強,可是美學可以同時加強劇本和表演張力。這部片能適切地反應導演價值,絕對不僅只於把演員導好而已,對藝術人文、時代脈動、哲學思辨都要培養一定的功力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