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能一眼看穿別人的心思,卻對自己的內心視而不見。
這世上最大的秘密,藏在每個人心裡那個從不敢正視的角落。
真正的自我認知,是懂得這幾件事
認清情緒,不做它的奴隸
多數人一生都在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卻不自知。 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能力是:明白自己為什麼生氣。
朋友聚會遲到,你怒火中燒,其實是過去被忽視的記憶被觸發; 工作中受批評,你如臨大敵,其實是內心深處擔心自己不夠好。
了解情緒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擺脫它的控制。
一個人在情緒風暴中,最該做的不是發洩,而是問自己:「這感覺從哪來?它真的屬於當下嗎?」
核心信念,那個寫在骨子裡的劇本
你是不是常覺得自己像個演員,按照早已寫好的劇本生活?
那是因為你腦海中有本「使用手冊」,它在你不知不覺間指導著每個選擇: 「我必須完美無缺」「世界是危險的」「我不配被愛」...
這些隱形信念,若不被察覺,就會像幽靈一樣纏繞著你。
看透自己的核心信念,不是為了否定它,而是懂得-這只是過去為了保護你而形成的模式,不是永恆的真相。
內在聲音,那個不請自來的評論家
你有沒有注意過,腦海中總有個聲音不停評論著一切?
「你搞砸了」「別人肯定在笑你」「你永遠不夠好」...
許多人把這個聲音當成了自己,殊不知它只是從小到大吸收的外在批評,披著「我」的外衣。
真正的自我認知,是學會分辨-哪些想法屬於真實的你,哪些不過是內在評論家的喋喋不休。
懂得觀察自己的人,都有這種能力
能在憤怒中按下暫停鍵
看破自己的人明白:情緒像天氣,來了就來了,但我可以選擇是否在暴雨中外出。
當憤怒來襲,他們不急著發言或行動,而是先觀察這股能量在體內的流動。
這不是壓抑,而是給自己空間,在反應前多看一眼。
懂得在「想要」和「需要」之間找到平衡
我想要的,未必是我需要的。 我需要的,往往不是我以為的那些。
看透自己的人,會時常停下來問:「我追求的東西,真的能滿足我內心的需要嗎?」
在無數慾望背後,藏著少數真正的需要。找到那些核心需要,人生才有了方向。
對自己的弱點既不縱容,也不苛責
承認自己的不足,不等於否定自己的價值。
看透自己的人,既不會為了完美而折磨自己,也不會為了舒適而放任自己。
改變始於接納,成長源於愛。
每天三分鐘,開始認識真實的自己
如果覺得自我認知太虛無縹緲,不妨從這些小習慣開始:
每天睡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今天有什麼讓我特別有感覺的事?」 「那個感覺告訴我什麼?」 「如果對自己溫柔一點,我會怎麼看這件事?」
當你感到強烈情緒時,先深呼吸,再問自己: 「除了現在這個反應,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十年後回頭看,這件事還重要嗎?」
看透自己,不是輕而易舉的頓悟,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當你真正開始認識自己,你會發現: 原來,內心的風景如此遼闊; 原來,真實的自己如此值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