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跟一群球友參加了一場友誼賽。賽後,大夥兒聊天放鬆時,C小姐突然一本正經地問:「你們身邊有沒有會打球的男性可以介紹的?」
我笑著回問:「還有什麼條件呢?年齡之類的?」
她想了想,說:「可以接受小我一歲,大不超過七歲。」
我立刻補一句:「那打球打得比妳差可以嗎?」
她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不行啊!這樣沒有崇拜感!」
全場哄堂大笑,因為大家似乎都感同身受。我忍不住打趣:「這樣妳只能找教練當男朋友了啦!」
畢竟,我們這群球友的球技都不算弱,能贏她的真的不多。這時,另一位A友問:「那不一定要會打球的可以嗎?其他運動也行吧?」
C小姐認真地思考了一下,說:「也可以,但他不能阻止我繼續打球。」
這句話又讓大家齊聲認同地笑了出來,「這真的很重要耶!」畢竟如果因為打球搞起家庭革命,那還不如單身自在。
從這場對話,我得出一個結論——
出社會後,運動能力較高的女性,特別是對運動有熱情的,真的比較難找到另一半。
她們希望另一半可以理解甚至一起參與運動生活,但想要找到實力相當、價值觀契合的對象,難度堪比登喜馬拉雅山。
不誇張地說,我的客戶中有很多女性都是運動健將,年齡大約在25到55歲之間。她們不只身體強壯,連事業也不含糊。這些在運動上對自己夠狠的女性,往往在工作上也是一把手。
所以她們普遍抱持著一個原則:寧缺勿濫。
與其將就一個無法理解自己熱愛的人生,不如好好享受單身與運動帶來的快樂。一個個,都是清醒又有魅力的存在。
但說實話,她們也不是不渴望愛情。
只是比起有伴這件事,她們更在意的是——那個人是否能真正懂她、陪她、尊重她。 她們依然會在球場結束後,靜靜一個人走回家時,想像有個人能遞上一瓶水、說句「妳今天打得真棒」。 她們不是不需要愛,而是需要一個不會讓她放棄自我去愛的人。 強大從來不是她們的盔甲,而是歲月教會她們如何善待自己。
所以,她們依舊熱情地打球、生活、工作,也依舊相信某一天,能遇見那個願意與她並肩、跑同樣節奏的人。
不是教練,也不是對手,而是一位真正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