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職場經驗讓人聯想起崇禎皇帝,抑或是讀崇禎皇帝而對職場遭遇產生連結。
北京紫禁城後山景山公園,繞過壽皇殿旁的步道,來到一塊立碑處,由書法大家沈尹默所書「明思宗殉國處」。原來崇禎上吊處的歪脖槐樹在文革期間被來自全國各處的紅衛兵剝樹皮、摘葉子的搞死之後,另外又移植了一棵一百五十多年歲月的槐樹充數。
「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
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即位之年16歲。在位17年,自殺時年33歲。
16歲於西元1627年十月登基,年號都還停留在天啟七年,連過年都沒到,就扳倒了號稱九千歲的閹宦魏忠賢。
16歲的我們在幹什麼?剛考完高中?
不過接下來的故事就精彩得一齣又一齣地上演。
執政17年,換掉14為首輔大臣,其中還殺掉兩個。
紀錄保持人是天啟帝執政7年,換掉7人,不過這都該算在魏忠賢的頭上。
這一支血脈的開疆遠主朱棣執政22年,也才用掉2為首輔大臣。
除了輔臣之外,朱由檢直接殺掉的大臣總共有六部尚書4人,督師、總督7人,巡撫11人,還曾經在朝廷丹陛下對吏部文選主事吳昌時用刑,
閣臣抗議:「在殿陛用刑,值為三百年來未有之事。」
寧可相信皇太極的離間計,把效忠勤王的袁崇煥凌遲處死的朱由檢,自以為是、刻薄寡恩怎會饒過可以發洩惡氣鎮嚇群臣的機會?
上下交相賊,朱由檢痛恨貪官盡出,想盡辦法要從貪官身上多榨出一點油水、從連年天災百姓多徵收賦稅用以支應剿農民軍及對抗大金的東北軍餉。
朱由檢決定從他的老丈人著手,要老丈人嘉定伯周奎捐銀十萬兩,老丈人喊窮,只願意捐一萬兩,來回討價還價,最後周皇后看不下去,派人給老爸送了五千兩。隔日周奎在朝廷上慷慨振臂:
「臣願意慨捐三千兩!」
後來李自成進京,從周老丈人府上抄出來的現銀就有53萬兩。
朱由檢也沒好到哪裡去,戶部缺錢到只剩下四十餘萬兩,婉轉地要求皇帝從內庫調支應急,崇禎皇帝不愧為亡國之君,死也不肯。結果就是大順軍攻破皇宮後,從皇宮中各內庫搜出共3700多萬兩,這還沒算上這些農民軍私吞的、黃金及其他珍寶。
33歲的朱由檢一路晃晃蕩蕩的走上煤山,這一本書「大明末代皇帝:崇禎」第401頁寫了這一句話:
“這是他最後一次把罪責推給別人,把面子留給自己。”
明末經濟為什麼崩潰?黃仁宇所著「明代的漕運1368-1644」這本書的最後一章(P.220)給我們幾個數據:
“為了維持其公平意識,經常把稅額提升到小數點以下的八位數或10位數。在1632年,戶部尚書上奏明廷報告說,大量以食物繳納的稅收尚未徵收上來,其中包括清單上由蘇州繳納的蜂蜜,他的所值還不到28兩銀子。這份上奏是在全國納稅欠款超過1700萬兩銀子的情況下提交的。“
西元1632年,崇禎五年。
明史評明思宗:「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