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洋基在今年開幕系列賽轟垮密爾瓦基釀酒人投手群締造紀錄,除了打者本身實力之外,「魚雷球棒」就被認為是開外掛的關鍵,如今這項新武器叩關日本職棒(日本稱:魚雷バット、トルピードバット),獲得聯盟核准使用。5 月 6 日賽事,日本火腿清宮幸太郎使用魚雷球棒出賽敲出全壘打,成為「魚雷首轟」,未來會不會越來越多選手加入?以及它有無可能成為扭轉「投高打低」趨勢的分水嶺,日本球界看法有些保守。
清宮從歐力士山崎颯一郎手中敲出的這發為「內角速球」,或許呼應了前巨人監督高橋由伸日前的看法。選手時期以獨特而精湛的打擊技巧聞名的高橋,是少數「開箱」魚雷球棒的 OB。練打一番之後,高橋認為,它的厲害之處在於「當下以為被擠壓到了,但卻覺得球很會飛(詰まっても打球が飛ぶ感じはする)」。

魚雷球棒並非萬靈丹,高橋分析關鍵差異在於「內外角」。不然理解,內角球才會有所謂的擠壓,由於球棒本身特色之故,某些情況下或許能帶出更理想的擊球距離,但應對外角球就很難發揮這樣的優勢,畢竟只要打在靠近棒頭的位置,力量自然較難集中。以左打者視角來說,像是日本常見的噴射球等直球系球種,進壘前最後一刻的尾勁是「往外竄」,體感上會覺得球很遠,就不一定打得到魚雷球棒的優勢擊球點。
回顧清宮打席,山崎颯一郎球速固然飛快,但被狙擊的進壘點正是九宮格 1 號位置,也就是左打者的內角高。清宮本身就具備出眾的長打實力,魚雷球棒的如虎添翼到底佔了幾成,很難具體定義,但兩者兼具下催生了頗具象徵性的首轟,就有許多探討價值。
清宮的成功經驗,對於左打者來說是一大福音,瞄準合適的內角球打,或許能提升擊出長打的機會。投打對決就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巧妙天秤,投捕勢必會藉由失敗經驗汲取教訓,面對有長打威脅性又帶著魚雷球棒的左打者,配球策略上可能要改走外角低,以爭取更多勝算。
埼玉西武獅的游擊手源田壯亮也曾在實戰中使用過魚雷球棒,當日面對的是有原航平,不過他只嘗試了一個打席,擊出三壘滾地球便換回慣用的球棒。當然,源田與清宮擊球策略截然不同,源田明顯屬於短槍型打者,普遍握得短,欲強化擊中機會,靠著打穿布陣或高彈跳拚內野安打,如此風格也許傳統球棒便足矣。
今年在央聯數據榜領先的阪神雙雄森下翔太、佐藤輝明,日前都在賽前練習時進行摸索且成功敲出全壘打,尤其佐藤更對此感到嘖嘖稱奇,但處在組織相對保守的阪神,要做出改變可能不是那麼快。
如同上述提到的噴射球效果一般,日本媒體談到,有原拿手的「低角度二縫線(低めのツーシーム)」似乎也是突破魚雷球棒的方法之一。尾勁的微妙變化加上低角度之故,打到球的點會落在球棒較細處與球皮上緣,形成平凡滾地球的機會高,一旦球飛不起來就沒有距離的威脅性了。
這樣的壓制法或許有跡可循,像是開季手感炙熱的洋基 Jasrado Chisholm Jr .幾乎成為魚雷球棒代言人,但大聯盟投手也不是吃素的,研究釀酒人吃過的苦頭後,又快又刁鑽的外角直球系接踵而來,明顯收到成效,魚雷球棒一波造神似乎有消風趨勢。
一項敢寫敢言的《デイリー新潮》近日直白地說,這項「道具」不太可能真的能撼動投打之間的平衡,一來日本的投手多半進步得比打者快;二來要改善「投高打低」冀望央聯儘早導入 DH 制度,不要浪費一個棒次,強化攻擊效率,可能更實際一些。
他們也點出更為現實的問題在於產品的供應。日本雖然有許多球具職人,但生產魚雷球棒的業者仍是少數,何況聯盟每年供應細節早早底定,不是說改就改,它與傳統球棒間的成本與製程又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必然有許多眉角在其中。球棒是打者生存工具,旁人看不出的細微差距,對他們而言可能影響甚鉅,許多選手長年來也會有一些習慣與堅持,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球具也是合理的選擇。
魚雷球棒能否成為真正顛覆性工具?還是只是棒壇「矽谷泡沫」般的話題操作?目前為止,答案仍是個未解的問號。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想了解更多日本職棒體育賽事主題系列?點這裡看更多→【讀點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