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暫時性人格」(Temporary Personalit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一章探討了「暫時性人格」(Temporary Personality)的概念。這個概念與童年的經歷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緊密相關。

「暫時性人格」被定義為脆弱的孩童用以處理存在焦慮所採用的一系列策略。這種焦慮主要源於兩類童年創傷:

⑴ 被忽略與被遺棄的經歷;

⑵ 被生活壓垮的經歷。

書中提到,未經檢視的成年人格,是由童年創傷所引起的態度、行為和心理反射的集合。這些反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理童年記憶中所經歷到的壓力。我們可以將這種集體記憶稱為內在小孩(inner child),而我們的各種神經症就是無意識為了捍衛這個小孩所發展出的不同策略。這裡所說的神經症並非臨床意義上的,而是指自然本性與環境適應之間的分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內化看見成人與生活搏鬥的行為,以及他們對自我與對世界的態度。由此得出的結論可能會過於概括且充滿偏見,因為孩子缺乏客觀定義問題本質和進行經驗對比的基礎。這種帶有個人特色且有缺陷的自我感,以及形成人格的早期策略,會根據童年經歷的性質而不同。

來源中也使用了「有色眼鏡」(lenses / colored glasses)的比喻來描述我們如何感知現實。從我們出生起,遺傳基因、性別、特定文化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等因素就共同組成了這些「眼鏡」,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家庭成員會將看待生活的角度代代傳遞下去,透過這些「有色眼鏡」,特定的選擇與結果會不斷重複。讓中年之路變有意義的第一步,或許是承認,家庭與文化所給我們的「有色眼鏡」是有侷限的。

「暫時性人格」也與榮格心理學中的「人格面具」(Persona)概念相關。人格面具是自我為回應社會化要求、適應環境而建立的。這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來維持。在青少年期到成年期早期,人格面具是嵌入社會的一個必要且必要的包裝。然而,很少有人能清醒地知道面具不等於自己。多數時候,我們甚至會過分認同自己就是那個面具。這個面具可以是我們扮演的角色(如媽媽、老闆)或引以為傲的能力。

與人格面具相對應的是「陰影」(Shadow)。陰影包含了所有深具活力但卻有問題的東西,例如憤怒、性慾,但也包含了歡樂、自發性及未點燃的創造之火。它代表著未被允許表達的生命。過度認同或維持某一面具,就會將與之相反的特質壓抑到陰影中。面對並整合陰影,有助於療癒神經質的分裂並帶來個人成長。

在中年時期,「暫時性人格」或「人格面具」的侷限性會變得明顯。過去一直以來活到今天、那些我們相信並賴以生存的東西,似乎不再好用了。這可能導致一種感覺,認為「是這個世界出錯了,是別人出錯了」。

書中總結了中年危機的一個核心概括:「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這句話深刻地觸動了許多人。這反映了一種狀態:我們已經生理上和社會上成熟,但我們的「自我」(self)卻仍然由童年的經歷、外部的定義、內化的態度以及為適應而建立的「暫時性人格」或「人格面具」所主導,而不是由真正的、內在的核心所定義。

中年之路的邀請,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加覺知,承擔起餘下篇章的責任。這條路要求「暫時性人格」必須「死去」,被未來的「人格」所取代。這是從暫時的、錯誤的自我走向真正成年和真實道路的內在召喚。它需要我們區分「我們是誰」與「我們內化的經驗」,並有意識地選擇活出內心召喚,而不是被情結淹沒。

第一章「暫時性人格」的重點在於闡述我們成年後慣用的人格模式,是基於童年創傷和焦慮所發展出的防禦策略。這些策略構成了我們的「內在小孩」和神經症的基礎,並透過家庭和文化「有色眼鏡」以及社會化過程(建立人格面具)得到強化和固化。在中年,這些模式的失效促使我們面對「長大了卻沒有成為自己」的困境,開啟了一條必須放下舊的、暫時的人格,走向真正自我的內在旅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解浩靈的思考和紀錄本
8會員
116內容數
協助解決中小型製造企業數位轉型問題,傳產公司的痛點是缺乏 IT專業人才,我們提供便捷的智慧物聯網系統“EDC高效資料收集與分散式控制系統”。協助貴公司非專業人員短期培訓,即可自主完成物聯網部署,快速實現資料採集、資料可視、資料存儲和資料分析,助力傳統製造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 業務營銷|專案管理|工廠營運|跨業合作
2025/05/03
替罪羊機制 (scapegoat mechanism),吉拉爾認為這是所有文化的基礎,能將「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轉化為「所有人反對一個人的戰爭」,藉此帶來暫時的平靜。在我們的體制、文化規範和許多禁忌中,替罪羊機制仍在運作,儘管其形式有所改變且更為隱蔽。
Thumbnail
2025/05/03
替罪羊機制 (scapegoat mechanism),吉拉爾認為這是所有文化的基礎,能將「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轉化為「所有人反對一個人的戰爭」,藉此帶來暫時的平靜。在我們的體制、文化規範和許多禁忌中,替罪羊機制仍在運作,儘管其形式有所改變且更為隱蔽。
Thumbnail
2025/03/17
深入剖析了欲望如何在社會中像傳染病一樣擴散,並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這種現象既可能引發混亂,也能被引導為正向力量。作者以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為核心概念,指出我們的渴望往往不是自發產生,而是受到他人影響,這種模仿的傳播特性在人群中創造了欲望的動態網絡。本章不僅揭示了這一機制的
Thumbnail
2025/03/17
深入剖析了欲望如何在社會中像傳染病一樣擴散,並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這種現象既可能引發混亂,也能被引導為正向力量。作者以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為核心概念,指出我們的渴望往往不是自發產生,而是受到他人影響,這種模仿的傳播特性在人群中創造了欲望的動態網絡。本章不僅揭示了這一機制的
Thumbnail
2025/03/02
人類具有模仿學習的本能,而榜樣在塑造我們的欲望和行為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所模仿的對象,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選擇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選擇和管理我們的榜樣。 策略2  找尋經得起模仿的智慧來源 策略3  與不健康的榜樣劃清界線
Thumbnail
2025/03/02
人類具有模仿學習的本能,而榜樣在塑造我們的欲望和行為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所模仿的對象,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選擇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選擇和管理我們的榜樣。 策略2  找尋經得起模仿的智慧來源 策略3  與不健康的榜樣劃清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