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的Head-Fi,Hi-Fi聚會,都有它們當地的特質,能夠遇到的人和事都非常有趣,例如新加坡Canjam參展商與路人所表現的熱情、香港HKAV show的繁華、日本porta-fest的親切感。至於剛過去週末舉辦的深圳耳機展,我的第一感想是。。。

真的好熱!
除了天氣因素,場館內的通風不算好,冷氣也不太夠,導致無論是參展商還是發燒友, 做的最多的動靜就是在扇風。除非是像HiBy海貝、ECT、Shanling山靈那樣,展位比較大一點沒那麼擁擠的,不然走進去小展位的範圍時確實會感到一點焗促感。
好,就一點小小的吐嘈,接下來當然是重頭戲啦~

可以看到品牌陣容鼎盛,以Head-Fi/ 便攜類為主。可惜時間有限,只能挑一部份比較重點的品牌去試。
以下開始聽感環節。使用的設備為Cayin N30LE、Unique Melody Maven II + Beat Audio Cyclone、FiR Audio Rn6 (CIEM) + Han Sound Audio KUNPENG 這個組合來試聽。
Cayin
Cayin展出了三件新品,其中有一件不知道會不會是新品。。。所以。。。

Cayin N6iii + R202
N6iii的可換主機板空間比上一代增加了30%,而新主機板R202對比上一代R01,可以說是非常直觀地提升了30%。沒有了上一代在高能量間奏中發虛、聲音拉薄的問題,卻又保持了人聲綿密滑溜的特性,三頻的過渡起伏流暢而連貫,鼓點有力打得深,但收放得比較迅速,就像高級和牛的肉質,層次口感很好,比上一代的油花分佈緻密,一口吃下來也不會滿口油份。

Cayin RU9
RU9 (H100xW70mm) 與iPhone 13 Pro (W71.5mm) 體積接近,本身機體帶有Magsafe的磁吸設計,Magsafe手機殼能夠吸得上,安定感不錯。原本覺得RU9的外觀實在太過「陽剛」,不過搭上iPhone後,這平實的樣子配搭起來就頗低調的。
聲音方面,驅動UM Maven II 的混合型動圈架構是綽綽有餘的,聲音在晶體管及真空管模式下都偏暖,線條感及結像的實在程度,遠超正常小尾巴的表現(不過也正常,RU9定價與中階播放器相約)。切換真空管後的聲音渲染非常明顯,能夠更加詳細地表達聲音的冷暖厚薄,也為人聲添上了一層絲絨般的光澤感,像煎得剛剛好的豬鞍般濕潤,油份適當,入口融化的感覺,而開啟真空管後就像額外伴上的焦糖蘋果醬般,添加了更加多的層次。DC模式及藍牙模式,就等待現貨到埗時再試了。

Cayin N30LE 銅合金(試作型)
過去Cayin的試作型機體都是指紋收集器,而這次也不例外。聽完之後,雖然除了外殼外,並不清楚內部有沒有換組件了,但聽感提升明顯,手上的N30LE瞬間就不太香了。
然後職員說「哎喲這台是試作機,不會推出的」。
好,我等你。
Unique Melody (UM)
UM這次帶來了剛推出的Jet Black與Stardust。再一次我覺得在照片中看著不順眼的設計,實際在手上還挺好看的?

Unique Melody MEST . Jet Black
Jet Black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混合式的骨傳導聲學設計,暫時在市面上也是只此一家:使用一顆作用於高頻的壓電陶瓷骨傳導單元,與及一組作用於中低頻的 Sonion 動鐵型複合骨傳導單元,並首次為骨傳導單元設計了專屬的分頻電路,令兩者的配合度大大提高。外殼採用陶瓷燒結而成,可惜的是客製化版本只能做傳統的acrylic外殼。氣導傳導方面,則使用了動鐵、動圈、靜電的組合,結構是創新而完整的。
這次UM為Jet Black客製了兩條線材,一條是26AWG,採用OCC Copper的Jet Link,另一條是與PWAudio合作,採用Seven fold pipe (7節管結構) 24AWG的Dreamy。前者以中低頻為主,聲音較為寬鬆,高頻的延伸充足但擴散感也較為強烈;後者的配搭饒有活力,聲部有向上傾的趨勢,能量感與空氣感十足。
單從耳機本身的表現而言,Jet Black的聲音立體感是比MEST MK.3更加完滿而強烈,但卻承繼了MEST MK.1那種中頻飄飄的影子,在某些歌曲中頻的結像非常銳利,令某些聲音突然有種增亮了的感覺。骨傳導對於中低頻的補償明顯而有用,也是我一直支持UM家MEST系列的原因:張馳有度,深淺層次分明,也是小數能夠將Bass guitar與Bass drum兩種聲音質感分得清清楚楚的耳機。整體而言,Jet Black是全方位升級的(包括佩戴感也是)。個人持觀望態度,下次再聽聽有沒有心動的感覺。
Stardust的試聽時間比較短,印象中與MEXT的走向相去不遠,但三頻過渡比較線性,聲音延伸、收與放都較為短促,十分符合聽Band Sound的特質。(突然想起舊世代的Fender耳機)
TRN
宣傳標語吸引到我的注意,想不到內地Head-Fi玩到這個樣子了。
三動圈 (10.5mm + 8mm + 6mm) 四動鐵 一平板 旗艦單元配置。RMB639。
太出色了,剛巧也沒人排隊,那我就不客氣了。
那堆單元如何擺放是令人好奇的,後來請教了職員跟網上對比了一下,才參透得到。JAWS是用了兩組動圈組,一組是10.5mm + 8mm雙線圈雙震膜的動圈,並在housing最前方內再加上一組6mm環型平板單元,另一組則是單顆6mm動圈。動鐵也有特點,一組30095放在耳導管內,另一組50060則是一組半開放式的動鐵單元,沒有尋常動鐵的出音咀,而是在一側開了個方型的孔作為發聲口。
這對耳機,有意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三頻是W的形態,中高頻到高頻的過渡有點不清晰,中高頻本身也有問題,下陷的情況很明顯,中低頻的連貫性卻又不錯,量大管飽之外還有良好的層次與分離度。它就像夜市牛排般「你知道,而你也去吃了,味道OK,吃完還挺滿足的」那種感覺,是一對很有趣的耳機。
FiR Audio

FiR Audio Project K 2025
作為Rn6的粉絲,這對命名特別的耳機當然要嘗試一下!基底是Kr5,4顆動鐵單元與1顆 10mm Kinetic Bass動圈,但內部連接發聲單元的機內線都更新為銅鍍銀材質,面板是一塊藍色的鏽蝕銅材,搭在銀色鈦合金外殼上觀感高貴。
聲音跟Kr5完全不是一個模子,音質與聽感表現上是介乎於Xe6與Rn6之間,有Xe6深厚的底韻,卻又有Rn6的瞬態與彈跳感,attack與decay交代詳細,三頻過渡非常流暢,空間的寬度與深度比起兩位大哥闊一點點,整體均衡卻又不失個性。這個表現,我願稱之為《食神》裡的Bogdan在調音時還保留了FiR一直以來的聲音特質。Kinetic Bass的效果是明顯的,但與Xe6的大開大合不同,更加精鍊自如。想不到換了機內線,換了鈦合金外殼後分別那麼大呢。
只求到時候客製化的鋁合金外殼不會相差太遠啦。另外展會當天職員並沒有帶來其他Atom module,使用的是低音最重的金色模組,後來我自己換上了黑色的。之後買來的時候一家不會搭金色模組,哈哈。
Ranko 龍格
認識Ranko,是因為此前設計出Bi-wire入耳式耳機的Tralucent傳神。它們產品大多走工業風,務實型的設計,何其低調呀~

Ranko RIE-1000
RIE-1000的外觀是低調的,別看它有紅有藍的,拿上手看真的超級低調。
採用1動圈1動鐵架構,特別在使用了名為UNI-Q的同軸結構,兩顆單元的發聲軸處於同一點,並透過3D打印的腔體與聲學室來微調聲音。雖然只使用了兩顆單元,但三頻的流轉過渡是順暢的、充滿breathing room,通透得來很生動,卻又有嚴慬的三頻素質,聲線規整,低頻的托底充足但不是量感型。整體表現令人驚艷,會讓人有入手的衝動。

Ranko RIE-888
試了Cayin RU9,完本覺得不枉此行了,那想到又再殺出一個Ranko。拿在手上很墜手,但體積又小小一顆的,外觀方面依然承繼了務實的外形,插在平板電腦上整個像消失了一樣。聲部的排佈是較親密的,低頻的打擊感有力又打得深,中高頻的延伸性也是優質的,不會過量,卻又襯托到一個有邊界感的空間,聲音有像波浪般的起伏,令人投入。整體音色音效是柔順易入口的,那種味道很像帶點檸檬香的芝士蛋糕,有著清新的感覺。
Vision Ears (VE)
過去的系列都是聽過但沒有擁有過的,但聽完這個新系列,其中一款燒到我了。看完下面的聽感,猜猜看是那一對?

Vision Ears Custom Line - VE Pro
VE最signature的當數它的實心腔體工藝,透過將高透溶液倒進打磨細緻的腔體內,填充空間的同時固定發聲單元,形成實心的結構。觀感上會更加顯得晶瑩、緊湊,同時亦起到抗震保護的作用,聲學上亦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壞處是,當需要維修時實心模具基本沒有可以拆開的可能性,需要重造一對;另外就是對工藝水平要求度更高,例如把溶液中的氣泡挑走,就是一個極需要專注力與手藝的步驟了。不過這已經是數年前的資訊,或許現在的VE已經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了?

VE XCON
承繼自VE6 Xcontrol可調音設計,VE XCON這次使用了全新的磁鐵調音結構(圖中面板金色的圓點),透過工具在面板上的凹槽安置/ 移除磁鐵,同時改變腔體內的某部份結構,改變調音。這個設計的可動結構更加少,損壞機會應該會比舊代的撥桿更低。
腔體依然保持著一貫高水準,沿用了實心工藝,順滑通透。
聲音方面,開聲已經比舊代更加成熟:在沒有磁鐵的模式下,音色更有「肉地」(meatier),沒有了舊代那種乾、冷冽的聽感,中頻到高頻的過渡亦調整得更加順暢舒適,就像在補光燈上套上柔光罩。聲音的形態更加立體,動態的強弱對比亦表現得清晰,但在某些人聲上,例如一些嘶吼(Instint of Sight)、女高音(Adele)這一類爆發力十足的人聲中,很容易就會聽得到中高音過渡時,那個很signature的波峰,給人聲舖上了一層額外的亮光。
低頻輕盈、躍動的聽感令我想起了InEar的PP8,不過XCON的低頻並不弱,適當的量感托得起場面,質感厚薄表現實在,打擊感突出,鼓點的還原就算在高強度間奏下都是氣定神閒的,托底也是足夠有餘,並沒有一絲「趕」的感覺。整體聽感中性平均,以高還原度、高素質表現取勝。
放上磁鐵後,三頻的起與伏都更加強烈,能量感十足,中頻更加靠前,低頻力度與速度更加瞬猛。
驅動力要求不高,較低的音量也能得到適當的音壓,作為參考,一般在Cayin N30LE與FiR Audio Rn6的組合下,我是使用4.4mm輸出,中增益加上40-43的音量,而使用XCON時,我是使用3.5mm輸出,音量普遍在35-38之間遊走。雖然兩個情景存在變量,不過3.5mm輸出驅動力較低,若XCON插上4.4mm平衡輸出的話,實際音量可能還要調低幾格。

VE PRO
VE第一款原生圈鐵混合架構的客製化耳機,必需一聽。採用1動圈3動鐵的組合,調音上並沒有因加入動圈,而偏離了VE的監聽型聲底:低頻質量兼備-令人跟著音樂點頭的彈跳感,有力而自然迴盪的decay為鼓點添上了一份「重量」,起伏連綿卻又能保持緊湊。感覺上,PRO的這顆動圈較集中於sub-low的還原,並由動鐵單元輔助其瞬態與打擊聲效的還原,取長補短,成果令人滿意。
另一特點是它的空間表現。PRO的音場拉得較寬,低音與高音部自然的延伸與尾音幫助不小,其中頻人聲的距離比較遠,結像卻又凝實集中,舞台感十足。整體而言是一對保持專業模樣,但樂趣滿滿的耳機。
VE ONE
考慮到這一款是VE的客製化入門,1動圈1動鐵的架構,聽感比較偏向中低音,三頻是齊整的,低頻較為突出,活力十足,很有流行音樂的味道。聲音之間有適當的空間,但整體還是較為親密的。確實若果是想訂造人生第一對客製化耳機,我會選VE ONE。

綜合當日看到實機,與及網上圖片,三對VE的混合架構耳機,應該都是做實心工藝的。
Forté Ears
主理人是藝術家,無論在聲音、聲學設計,到產品的外觀及包裝,都流露出優雅、古典的美態。很欣賞Riccardo的那種任性美,「我就是我,我必需與別不同!」

Forté Ears Mefisto
Mefisto採用 三混合七單元結構,利用自家研發的Aria™平板單元,以及兩顆7.8mm液晶聚合物(LCP)動圈單元,透過專屬的「A.R.C.聲學共振筐室」與「F.C.R.電路中繼系統」技術將三者融合為一,硬件上盡顯其獨特性。手工鑄造的純銀面板光彩奪目,比旗艦Macbeth多了一重「低調奢華」的觀感。
Mefisto的聲音,詮譯了「優雅」一字。中頻的質感透亮,起伏幅度大,結像的邊緣質感予人一種華麗的感覺。聲音的延伸與比較強烈的弱音重現,帶來了一層像音樂廳般的空間音效,所有聲音的強弱、聲源的定位感都是恰到好處的,自然的。這種令人置身其中的感覺,很新奇獨特,卻又令人欣賞。明白到為甚麼那麼多發燒友會對Forté Ears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了。
VOLK Audio
由Empire Ears其中一位主理人Jack Vang成立的新品牌,展會前一日才完成了新產品的發佈,但熱度卻是水漲船高。

VOLK Audio Etoile
ETOLIE這對耳機,會立即令人聯想到一對喇叭:Barefoot MicroMain。聲線有種in-your-face的效果,直接、直白,卻又充滿能量與活力;躍動感十足,卻又保持監聽耳機對聲音還不的嚴慬,每一道聲線出來的效果都是像真的。或許你並不理解像真的意義,但能夠完整還原不同混音中,中高頻器樂表現出的、不同的音色形態時,是一種很難能可貴的效果,過去也只在部份旗艦級耳機上聽過,例如JH Audio Contour XO、64 Audio U18t。低頻有種被動式單元般,反覆拍打與迴響的效果,背景聲效也因此而表現得實在,乾淨。
唯一一個缺點,可能是單元比較多,部份單元的體積又比較大的關係,耳機外殼的體積是巨型的,幸好重量分佈比較均衡,戴上耳朵也沒有很強烈的異物感。
Advanced AcousticWerker (AAW)
AAW是一家很有親切感,有著非同尋常創新性的品牌。就這一塊琳瑯滿目的artwork display,與及多款新型號耳機,就讓你有衝動想好好坐下來,細心欣賞,細心聆聽;然後你會不由自主地跟主理人聊天,繼而就想買一對回去細品。懷疑主理人Kevin的客人都是這樣,用美色(面板與腔體artwork,還有產品的音色)談回來的。/說笑的啦


AAW Mokara
AAW的特質是在研發實力,與及親切而平順的調音。Mokara採用了4顆靜電單元配搭14顆動鐵單元,腔體由3D打印技術設計及製作,結構緊湊,拿在手上也有一定重量;腔體用上三文治式的結構,賦予額外的立體感與「精品」般的質感。
Mokara的聲線柔順、豐滿,細節豐富填滿了畫面,卻又有一定的空間讓每個聲源的聲音自由流動;若果上面介紹到的ETOILE是湧浪拍岸,令人思潮起伏,那Mokara就是細水長流,連綿不斷、生機勃勃。第一耳的Mokara,老實說並不顯眼,沒有一絲搶耳、引人注目的效果,但10秒,15秒過去後,你開始留意到微細節,也開始感受到Mokara對於nuances的揭示力:可能是銅管樂器中帶有一點點顆粒感的腔聲,或者是telecaster輕輕撥弦之下起伏有致的「弦線聲」,這些支節原是歌曲中一直存在,能夠令人投入、為音樂添上另一等層次的元素,但有時卻因為搶眼的主聲部而被人忽略。而神奇的是,在Mokara的演譯下,這些微細支節並不會阻礙歌曲的流向,其中一個原因,正是這對耳機順得令人有錯覺的三頻過渡,還有靜電與動鐵單元接近無縫的轉換:這真的是一對18單元的耳機嗎?
待購清單又要加上一剔了。

AAW Black Malus
Black Malus採用了16單元,全動鐵4路分音的設計,比起上一版本的demo多了中層的波浪設計框體。它有Mokara的順,也額外多了一種安定感:因為聲音的結像較大,比較親密,你會更加容易辦識到不同的聲源與細節。相較Mokara,低頻擴散感較小,打擊感較深,質感清脆俐落,中高頻的銳度與瞬態表現突出,高音能量是比較充足的,與high-hat的相性較好,若果你是一名鼓手的話,你會非常滿意它的表現。
中頻人聲表現上,它比Mokara多了一點「粗體」的效果,突出了聲音的形態與焦點,同時又保持了AAW特有的綿密感。本質上帶有「reference耳機」的特性,平衡感不錯。
結語
首先感謝你閱讀完整篇文章!
這次遠道而去,除了交通上是一個難題,另一樣要克服的是手腕的傷勢;考慮到右手不能荷重,設備上只能帶必需品,相機也只能以輕巧為先,最終的相片成品我也只能輕嘆一聲。希望手手能夠快點好起來啦~
展會間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就如我一開首的敍述般,一件優質的產品是一種連結,就算是喜好不同、個性不一的陌生人,也能在三言兩語間透過音樂、產品來認識彼此,音響這回事,最吸引人的當屬於此。

來自福岡的好天氣。話說,你想像得到這張相片跟文中的其他相片,都是用同一部相機拍出來的嗎?
結尾的心情,大概就像這張照片般,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