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中的自籌款是什麼?自籌款代表什麼意義呢?短片金流有什麼要注意的?
此篇感謝 Sheep Wu 大大的經驗分享和血淚教訓,從中學習到不少知識。
現在應該不少人在趕短輔企劃,補助簡章中常常提到『補助不得超過總預算的X%』,即代表申請者必須付出一定%數的成本。
為什麼都拿補助了,還要自己出錢呢?本篇文就從來解釋自籌款的意義,和分享短片金流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補助不是給你全部的錢?
多數補助都有上限規定,比如:
- 短片輔導金:補助不得超過總製作成本的 80%
- 地方補助(如桃園、基隆):補助不得超過總製作成本的 50%
可能很多人一開始都有疑問(包括我),不是都補助了嗎?幹嘛還要我們自己掏錢,就是沒錢才來申請補助呀!
問題都還是要回到你申請的單位是:政府,政府部門會希望民間不要完全地仰賴補助,在各個產業掛上『補助』二字經常也不會是全額支持,這些限制看起來像是規定,實際上是補助單位向影片創作者傳遞一個觀念:政府是幫申請者一起承擔風險。
你想做這件事,你也展現了足夠的決心,政府幫你一起承擔,拿自籌款出來意即申請者願意付出一部分,我們還是需要接受這樣的觀念。對於補助方與被補助方而言,會更像是大家一起把錢放進去,雙方都丟1塊錢,變出2塊錢的成果,達到雙贏的狀態,也會更有理由跟上級機關申請這筆資金。
被補助方可以擁有這部片的產權,補助方則可以獲得結案報告與具體成果。
📌 而如果補助單位全額補助,又拿影片產權的話,那樣可能偏向標案性質。
而以短片補助而言,還是有些例外,比如高雄拍,或是金額原本就不高的公視學生劇展,都不要求自籌款,而短輔的補助款80%也是一個對於短片創作者而言相對有利的條件。
自籌款從哪裡來?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自籌款來源,供參:
- 個人存款 or 親友支援
聽起來很辛苦,但也確實是一個最常見的路線...
短片並未有明確的回收方式,拍片完全是在花錢追夢。
不管是人情債還是實際債務都是超有壓力的事情...
只能說一句辛苦了... 🥲 - 製作公司合作
近年有越來越多製作公司從短片補助挖掘新導演,每間公司路線不同,不一定會拿錢出來,但或許會提供導演一些資源。 - 群眾募資
也是近年一種興盛的方式,實際上能取得的金額,從目前募資網站上的帳面上來看,近年若能超過10萬,應該就算非常不錯的成果了,或許更應該將其當成一個行銷管道。 - 企業或個人贊助
這是一個最神秘、但也是大家最值得去挖掘的一個方式,成功方式百百種,資源交換、置入性行銷、辦企業ESG講座等等,但也因為太多方式了,真的聊到贊助可能要額外再開一篇來聊聊。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是短片蠻值得參考、也寫得很清楚的方向:《飲料大作戰-當作戰開始時》
📌 如果還有更多短片籌資方式,也歡迎跟我分享,不管拍到什麼等級,錢永遠都是不夠用的...
短片金流注意事項
💰 金流!這是一個很常被忽略的問題,建議導演製片們在拿到錢或是寫企劃的時候,就稍微思考金流怎麼跑。
看補助簡章大家都會知道,補助單位不太可能會一次給足100%的錢,而是會拆成不同階段,完成該階段的任務之後再給錢,金流就是因應而生的問題,要知道哪時候會有多少錢進來,也要知道哪時候有多少錢要出去。
如果你拍片拍到一半,還沒拿到下個階段的錢,戶頭就已經歸零的話,那就會出現財務漏洞!寫到這裡胃就突然痛起來了... 🤢
📌 以桃園影視補助三期款為例:
- 第一期款:30%,簽約後可請款
- 第二期款:30%,拍攝完畢後可請款
- 第三期款:40%,結案後可請款
再以實拍的狀況為例,通常會把支出款項分為:
- 前期(排練場地、場勘交通費等)
- 拍攝期(器材、餐飲、現場交通、美術梳化材料費、部分現場人員酬勞等)
- 後製期(部分現場人員酬勞、部分後期費用等)
- 結案(部分後期費用、主創酬勞等)
而在你拿到第二期款之前(也就是拍攝完成前),你只會有30%資金加上你手上的自籌款,就會需要至少付掉前期、拍攝期的費用,可能就要墊墊自己手上的資金有多少,或是結款時間可以如何調整,而實拍的現場花費又是佔比最大的!所以實際上自有款需要比想像中的多,很多都是作為現金流。
💡 建議預算表跟現金流表同步評估,以免之後出現金流漏洞,導致影片拍不下去。
小結
剛開始接觸這一塊的時候,被繁複的條文搞得頭暈腦漲,能透過補助拿到錢真的很開心,但要處理這些東西真的好痛苦,只能一再提醒自己謹慎行事,祝各位都能順利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