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斷層襲來,還能撐住幾級?
在軍旅人生中,大多數人可撐過值星、戰備、夜巡與公文簽辦,大都不是因為熱愛制度本身(我是指大數法則),而是因為腦中有個信念:「還有終身俸可以靠啊!」
這像是一種地震警報器的概念,在壓力最大時響起,提醒你:「再撐一下,再撐一下就安全了!」
但問題是:人撐得住,那制度呢?
人類總是太習慣相信制度穩如大地,卻忘了它其實更像地層——會斷、會變形,有時甚至默默位移多年才一次劇烈搖晃。
腦中想像在穩定地基上所累積的保障,實際上正在斷層帶中悄悄改變。
你所相信的二十年後的那個終點,在地震過後還真的還在原地嗎?
不是在烏鴉嘴詛咒制度,而是烏鴉已經在高空中看見地貌正在改變:
如果這片地已經悄悄裂出一道縫,那你,是不是也該更新手上的地圖,重新標記出安全出口了?
📍 挖一段壕溝,照亮整個戰場
在討論任何一項制度之前,我習慣先回頭看它的來歷。
制度,不會是某個長官拍板定案的瞬間決策,也不會是哪一天突然從天而降的恩賜。
它更像是一道戰壕——一開始是為了防禦,慢慢被加深、拓寬,最後成為你必經的道路。
終身俸也是如此。 它不是單一制度的存在,而是一連串歷史背景、政策設計與社會變遷交織下的結果。
不是只有「現在變了什麼」才值得注意,而是我們得看清楚它為什麼曾經長成那樣,又怎麼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樣子。
經過這段時間的脈絡交叉與制度比對,我將軍人退撫制度的演變,整理為以下五個主要階段:
• 第一階段:無序時代(1912–1948/民1–37)
• 第二階段:制度固著(1949–1985/民38–74)
• 第三階段:信任斷裂(1986–2001/民75–90)
• 第四階段:終結神話(2002–2018/民91–107)
• 第五階段:個人承擔(2019–2025/民108–114)
這份整理,你可以當作是數據考察,也可以視為歷史回顧,更可以當作一次未來判斷的戰備整備。
接下來,我們就沿著這道制度的斷層壕溝,往下探勘——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牽動了我們的軍人生涯節奏與整體命運。
📍一、無序時代|萌芽未生:軍人待遇的非制度時期(1912–1948/民1–37)
靠關係與忠誠活著,而非制度保障的時代。
在這段時間內,軍人待遇尚未制度化,整體處於制度建立前的過渡期。雖然國民政府於1930年代開始試圖建立統一的軍階制度,但執行成效有限。在實務上,軍人的薪資與福利往往取決於戰功與與上級的關係,而非透過明確且透明的制度規範。
由於當時戰事頻繁,政權更迭,軍隊體系如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各自為政,導致軍中制度難以統一。軍人的生活條件極不穩定,缺乏保障與後路,不少人甚至要靠自費裝備或以軍功換取賞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這樣的待遇結構,不僅使得軍人的職涯充滿變數,也直接影響士氣與忠誠的基礎。直到1949年政府遷台後,隨著政局穩定,軍人待遇制度才逐步邁入制度化正軌。
制度未立,信任靠人,風險全由個人承擔。
📍二、制度固著|鐵飯碗養成:制度成形與保障確立期(1949–1985/民38–74)
靠制度,也靠信任。
國民政府於1949年遷台後,為穩定軍心與建立忠誠體系,開始全面制度化軍人待遇。這個階段,象徵著軍公教三體系的正式成形,軍人職涯從此脫離不穩定與任意賞懲的狀態,轉向一套具可預期性的保障制度。
包括18%優存、終身俸、一次退伍金等核心福利制度,皆於此時期逐步建構完成。這些措施除了保障軍人退役後的生活,也強化了政權對軍隊的控制力與信任基礎,讓軍職成為當時社會中相對穩定且具吸引力的職業選項。
然而,「穩定」的代價是高度制度約束,軍職成為封閉系統,與社會逐漸脫節。同時,制度的長期財政壓力在此階段尚未浮現,卻已埋下隱憂。
制度穩了,但也悄悄收走了你轉彎的自由。
📍三、信任斷裂|信任斷層:社會質疑與預期裂縫(1986–2001/民75–90)
看似不動的制度,信任早已鬆動
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社會快速走向民主化與多元開放,軍公教長年享有的制度保障開始受到社會普遍質疑。過往被視為穩定象徵的終身俸與18%優存利率,逐漸被貼上**「舊體制既得利益者」的標籤**。
當時的輿論與政策風向轉向強調**「公平正義」與「財務可負擔性」**,軍職體系的特別待遇成為媒體與社運的箭靶。制度雖尚未真正啟動改革,但那份對國家承諾的信任,已悄悄開始鬆動。
不少現役軍人感受到**「一邊奉獻、一邊被污名化」的雙重壓力**;而這份不確定感,也逐步改變了整個體系內部的職涯規劃邏輯——從信任制度、等待退休,到思考「還能信多久?」
與此同時,台灣進入少子化與財政壓力升溫的年代,對**「長期給付制」的反思逐步升高**。從國會改革到退撫制度檢討,儘管未正式實施年改,但「制度終將被改」的心理預期,已然成形。
制度未動,信任已先碎,風暴醞釀在心底。
📍四、終結神話|信任破裂:年改風暴與制度重擊(2002–2018/民91–107)
從穩定承諾,轉向風險調整的臨界點
這是一段將「預期破滅」具象化的時代,亦是制度與信任全面對撞的關鍵期。過往被視為**「國家承諾」的制度保障**,從這階段起,開始一項項被抽離、鬆動、乃至徹底改寫。
2002年起,政府以「財務永續」為名,開始檢討並調整軍人退撫制度。2005年退撫新制上路、2010年確立投保年資採計機制……這些看似「技術性」的調整,實則逐步瓦解服役者對制度持久性的信任。
真正引爆集體焦慮與制度衝擊的,是2017年前後大規模實施的年金改革。包括取消18%優存利率、降低月退俸計算基數、刪減一次退撫金等多項措施,直接衝擊了現退與即將退伍者的核心利益。
2017年之後,軍人團體首度以集體行動走上街頭,對抗制度修正。他們不是只為金額而戰,更是為了捍衛一份被否定的價值觀與人格尊嚴。
不少軍職人員在那一刻感受到強烈失落:「我們信的是國家的承諾,現在卻要我們為國家錯估財務買單。」那種制度背後的信仰——「國家會養我一輩子」——也正式在這一刻崩解
終身俸不再是保證,而是一次政治與信任的雙重清算。
📍五、個人承擔|制度變形:精算導向與風險轉嫁(2019–2025/民108–114)
制度還在,但不再是你認識的它
制度不再保證「你有多少」,而是開始計算「你能活多久」。2019年以後,軍人退撫制度正式進入所謂**「精算導向」的時代**——這不再是一套穩定兌現的退休制度,而是一場以壽命預測、折現率與財務負擔為基礎的制度博弈。
以《軍人退撫條例》修正為基礎,國防部推動成立退撫基金專戶、設置監理機構,並將精算與評估機制制度化。這些設計表面上追求財務永續,但也意味著:未來的退撫給付不再是「保障」,而是一種隨市場與壽命波動而動的「變數」。
換句話說,制度的風險,已從國家逐步轉嫁給個人。你越早退,領得越少;你活得越久,承擔的變數就越多。制度從**「會養你一輩子」的保證**,變成**「你得自己算清楚該怎麼活下去」的現實提醒**。
在這個階段,軍職人員面臨的是新的三大不穩:精算模型的不穩定、國家財務的不穩定、以及個人健康與職涯長度的不穩定。從過去「被養者」的身份,轉為「自備安全網的操作者」,成為這套制度下的新常態。
終身俸還在,但那張保證書,早已換了備註欄。
📍站穩歷史轉彎處,打造個人化的專屬節奏
都看到這裡了,是個男人就不要抱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而且抱怨也無濟於事,還不如把時間拿來解決問題。
從上述各時期,我們發現從**「靠關係」到「靠制度」,再到「靠自己」,這段制度演變的百年旅程,說穿了是一場關於信任、風險與行動權的演化**。而現在,我們正站在制度大轉彎的臨界點上——不確定性不再是異常,而是日常。
與其問未來制度還會改幾次,不如問:自己的專屬節奏調整好了嗎?
研究這段歷史,並不是為了哀悼鐵飯碗的消失(○的!我的18%,我的青春!我的一次退休俸!),而是為了點燃一盞內部的燈,提醒自己:該醒了,該動了,該為自己多準備一條路。
變,才是世間不變的真理。
制度會變,但你能設計的節奏不會背叛你。
(心之語: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每個時代的男人,都有他們必須迎戰的課題。再怎麼OO又XX,還是要撐住,因為直球來了,總得揮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