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CIS 主力的思維』裡,作者提到一句話:『讀教科書沒用』『教科書裡說的利率上升股市就會跌,實際上根本不是如此』
然後我在讀『東大教授的總體經濟學課』裡,作者就提到了:『利率上升股市就會跌』,兩本書觀念是衝突的。
究竟誰對誰錯? 我說: 『兩人都對,但兩人的描述都不完整』。我對美國利率變化有過詳細研究,
這書裡對利率的描述有一點不太精確,利率上升,對股市有負面影響。因為美債殖利率是估值之錨,任何資產都拿它來當折現率分母,學理上利率升確實有可能讓股市下跌,但是,股市漲跌並不是只一個因素主導。
1970~1980年代,美國通膨超過5%以上,那時利率上升,6成6的機會股市會下跌。
但在1990~2020這三十年間,通膨在大多數時間低於5%,通膨一升高,利率上升就能壓下來,經濟也不會受利率上升影響太大,反而因爲通膨被壓抑,經濟持續增長,股市反而90%是跟利率走同向,也就是"利率升,股市漲"。兩個時期,股市跟利率的關係大不相同,最主要因素就是市場重視的因子在兩個時期不一樣。
所以只要聽到有人說:利率升,股市跌的說法,我就知道這個是學院派,沒真的經歷過太多市場經驗,如果相反的,說經濟學對投資操作沒啥用,我大致就知道這個人比較大可能是市場經驗比較多。而且看過的回測數據最多只到1980年後。沒有仔細研究過1970~1980那段大通膨時代的通膨跟利率關係。
這兩本書的說法比較,兩人的說法其實都是部分正確,但不完整。
『可是一個是名校教授,一個是市場高手耶!』你可能會這樣說。
Fisher只是個無料小粉專,該信我嗎?其實我也不建議相信我。
如果一直抱持著相信權威,專家, 高手的心態,那一輩子都不會有太大長進。
想知道誰是正確的,自己下苦工去研究不就知道了?
唯一能相信的是你自己的努力,說不定你會看出比我更深入的洞見。
建立自己的模型,建立策略。
試著用來推測市場,對了很好,錯了,找出問題在哪,精進修正。
如果只是聽從某專家,那專家錯了,能做的就只能換專家,自己根本不會進步。
要學專家的方法,不要只聽他的判斷。
主動投資,就是要有自己變專家的決心。
回到看書以及資訊吸取的議題上?書可以盡信嗎?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但我們有時還是會見到一些拿著教科書當聖旨叫囂著"正確",讀書是拿來思考的,不是拿來當武器批判異己的,不同意見當然沒問題,但得有禮貌。
在開始專職投資的那幾年,我兩年讀了約5~600本書,如果要我濃縮出一段話來總結這500本書,我會說『讀書是讓人思考用的』『如果不摘掉偏見的眼鏡,讀破萬卷也等於沒讀』。因為同溫層會篩選掉所有不同意見,會堅持自己的知識才是正確的,哥白尼之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才是正確的,所謂的正確會隨著時代變化知識的探索下改變,也不見得在所有狀況下都是正確的。
還有一種可能,根本就誤會了對方的觀點。在許多關於學習的研究都發現一件事,閱讀一次,往往只得到資訊的50%,即便第二次閱讀可能也只得到70%,遺漏的資訊很多。
理論是描述理想狀態下的運作,但現實運作環境太複雜,經常出現許多因素共同作用,一知半解的而不是整體考量全部因素判斷就斷定讀書沒用,有點太武斷了。
書裏描述的往往有某種前提,是理想環境,現實狀況下往往不理想,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拿著書裏的理想環境硬套現實複雜環境,就是所謂書呆子。
以上,希望我的讀者們都能摘掉偏見的眼鏡,用智慧思考判斷,走上持續獲利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