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個平凡的已婚上班族,每個月薪水扣完房租、生活費,能存下來的錢並不多,為了省錢,我選擇「慢跑」這項最簡單也最便宜的運動,每天傍晚都花一小時在河堤跑步,慢慢跑出里程、默默存起健康。
某天和跑友聊起,發現對方不到50歲時便果斷退休,除了佩服對方的勇氣,也不禁納悶究竟如何顧及退休後的財務?對方只淡淡地說:「投資就像跑馬拉松,不斷修正基本動作,不論風雨都按照紀律進行課表,每年考核成果。」
那一瞬間我才醍醐灌頂,原來我過去總以為投資是有錢人的事,就算投資也僅限於短進短出收場,始終覺得離「財務自由」很遠。從那天起,我不斷和對方請益,在最初時對方和我聊了三個基本概念:
一、投資的績效要高於銀行定存。
二、絕對不借錢投資。
三、如果都敢把錢存銀行,為什麼不敢買金融股?
我從2017年開始學習投資金融股,還沒來得及研讀投資理財專書,便因為膽小,總優先購買「價格低」的股票,而不是建立原則購買「有價值」的股票,當時選擇了投資台企銀(2834)。我先把自己的定存領了部分出來,搭配每個月的加班費和生活費結餘,以均價約9.5元持續買入,截至2024年時,我總共有150張的台企銀,在除權息前以18元賣出(後來居然到了19元…),獲利約127萬元,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持續存股,搭配時間複利所獲得的成果。
採購買台企銀時,我只是掌握上面的三個原則,既然我都敢把錢存在銀行了,為什麼不願意把部分的資金拿出來投入公股銀行呢?此外,相較於存股,經歷過2020至2022的急劇下跌和大多頭後,我更領悟了可以在股票黑天鵝出現時,增加手上有信心的公司存股量,當恐懼賣壓結束後,往往可以獲得一筆意外之財。
2025年,全球股市從美中貿易再起爭端, 4月初美國大規模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股市暴跌,MSCI全球指數一度下跌近20%,僅兩日內,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10%,市值蒸發超過6.6萬億美元。隨之而來的卻不是長時間的黑天鵝效應,反而是市場隨後迅速反彈回溫,6月時標普500指數收於6,000點以上,接近歷史高點。在這些劇烈起伏中,我依然保持以下兩個習慣:
一、每月持續購買選定定存股。
二、平常關注投報率至少4%的股票,當市場出現瘋狂的賣壓跌幅、大規模拋售、指數急遽下殺狀況出現時,尋找「投報率至少6%」或「平常買不起」的股票。
我從上面的兩個習慣中,在2020和2025兩次全球股市指數急遽下殺時,都有不錯的成效。首先時無論全球股市如何變動,都依照紀律投資有信心的公司,累積足夠的數量,便可以獲取除權息報酬;次者搭配股市波動,針對各行各業的龍頭公斯進行分析,出現大規模拋售和賣壓時,便可以用定存或緊急預備金進行短期的價差操作,再把獲益投入存股中。
從跑拉松過程中,我交到了亦師亦友的的投資夥伴們,每週六的練跑除了交流跑步心得,也持續分享彼此的投資思維。穩定的存股策略,是屬於我們這些小資族的避風港;市場出現恐懼賣壓時,選擇「有價值」的龍頭股票小賺一筆也是長時間做功課獲取的小確幸。長時間累積的低成本存股和部分短期的獲利,就像蓋房子一樣,給了我極具安全感的被動收入靠山。
我不是投顧專家,也不靠投資一夕致富,但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像我一樣的上班族知道:理財不是炫技,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慢慢來,但不能不開始。
我投資的起點來自於認真研究「存股」,追求比「銀行定存」更高的投報率。後來則慢慢理解了價值投資的核心。然而,除了穩紮穩打的投資外,就像練習馬拉松也要交錯練習衝刺跑一樣,我學會了利用市場波動所產生的短期價差來賺取資本,再把這些獲利轉投入存股中。只要不是融資,不用每天盯盤,做好功課定期投入、累積股票數量,用時間換複利,靠紀律和耐心,也能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