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上篇,最近在發想一篇新的圖文創作,原創文字已經完成,開始進行不同藝術風格的AI 圖像生成的實驗,這次想要突破之前已經玩過許多的不同藝術風格,於是陸續挖掘了「曼荼羅」、「蠟染」、「藍染」(三種藝術的定義,請直接點選前面維基百科的簡介連結)之前沒嘗試過的藝術風格,上一篇已嘗試了「曼荼羅」、「蠟染」(中國與印尼)、「藍染」(客家與日本藍染),五種不同藝術風格來實驗,想看看哪一種會更適合與原創文字搭配,這篇持續將藍染(中國與台灣客家)與蠟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與奈及利亞)的藝術風格進一步發揮。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藍染是天然染的一種,以植物或礦物天然染料把織物染成藍色的一種印染工藝,常以紮染、夾纈、蠟染、型糊染等技藝染成不同圖案,凡可製取靛青(即藍靛)的植物,均可統稱為「藍」,「藍」和「藍草」均為古時叫法,現在統稱為「藍靛」。
在中國,藍染起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早於先秦時期已有記載,藍靛的這種發酵還原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使用,而且該種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在古埃及也使用藍染,人們於第五王朝已使用藍靛來染色,中王國時期,藍染已廣泛應用於織物上。
大約西元前100年,印度始製成靛藍,採用尿發酵法染藍。
在臺灣藍靛的發展自 17 世紀荷蘭時,以歐洲市場為主。明鄭時代由漢人經營,以東亞各國及島內市場為消費對象,並延續至清代。清初因大陸市場的需求及土地使用的考量,藍靛業繼續在臺發展,至 18 世紀末遍及西部平原。
初期臺灣藍靛產業的品質與產量已奠定初步的規模,為了應付市場需求,商人資金投入藍靛產業,並在新店,景美溪流域的木柵、深坑、石碇、坪林一帶大規模開墾種植。
同時臺灣的染布業也逐漸興起,至 1870 年代後期,染布業因大陸市場的需求規模擴增,帶動臺灣經濟型態的轉型,也使得原屬外銷的藍靛染料,大量轉入臺灣染坊,以染色布匹的形式出口。
臺南、鹿港、萬華、大稻埕、三峽等地染坊林立,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化學染料取代了植物染料,進口洋布的替代等原因,臺灣藍染工藝產業逐漸沒落,直至 1940 年臺灣藍染產業全面停產。
第一段原創文字「吳地一帶,煙雨朦朧,桃李爭妍。就在這片如詩畫的水鄉,有一位姑娘,名喚蓮生,居於湖邊蓬舍,父亡母病,憑繡藝養家。」
首先對Microsoft Bing Image Creator 下了文字指令「印度藍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接著下了文字指令「中國藍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其次對Microsoft Bing Image Creator 下了文字指令「台灣客家藍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接著介紹蠟染,根據維基百科簡介,蠟染,古稱「蠟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藝。蠟染的傳統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發現,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以及奈及利亞;不過印尼的蠟染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印尼爪哇島的蠟染製法有歷經很長時期的文化適應,受到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而擁有豐富多元的樣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樣式、技術、以及工匠技巧發展最完整的地區 。200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尼蠟染納入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
蠟纈與絞纈(現代稱扎染)、夾纈(現代稱夾染)並列為中國傳統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
接著從第二段原創文字「她曾是春日最美的一抹顏色,那年,柳梢初綠,萬物甦醒,她獨自倚在山間的一株桃樹下,身上穿著嫩粉的衣裙,如花般的笑容,總讓人以為整個春天都為她而來。」來實驗不同的藝術風格,
首先下了文字指令「印尼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接著下了文字指令「奈及利亞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然後下了文字指令「馬來西亞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接著再下了文字指令「菲律賓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然後是下了文字指令「斯里蘭卡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接著下了文字指令「菲律賓蠟染人物山水畫風」,AI生成的圖像如下 :




試了這麼多不同的風格,你最喜歡的哪一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謝謝。
(註)
一、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我的原創文字,然後再以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這篇持續選用藍染(中國與台灣客家)與蠟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與奈及利亞)的藝術風格搭配,共生成46張原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