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向記:從排斥到學會與它共處的那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世界已經夠方便了。

錢、手機、網路三件套基本解決生活一切問題,車有uber、食有foodpanda、水電費可線上付款,什麼都能「一指搞定」。搞定多了,人就開始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還剩什麼。 所以當 AI 一出現,我第一個念頭不是驚喜,是反感。很直接地反感。

那種感覺就像一個還在用柴火煮飯的人,突然看到隔壁鄰居已經在吃調理包。不是味道的問題,而是覺得:這樣真的還算「生活」嗎?

我喜歡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還願意彼此搭把手的日子。以前走在路上,有人騎車自摔,會有路人衝上前把他扶起來,問要不要叫救護車。 現在?別說幫忙,連靠近都不敢靠近。怕被詐騙、怕碰瓷、怕麻煩。人情味變成社會風險。科技的進步,怕是讓人心越離越遠了。

AI 不只是工具,它是象徵—象徵人類正在把「麻煩」全面外包。寫文章麻煩?給 ChatGPT。畫圖麻煩?用 Midjourney。剪影片麻煩?AI 幫你秒出腳本+畫面+配樂。 這不是便利,這是集體失能。

曾經叛逆的不肯學習:但我還是去上課了。

為什麼?因為我觀察很久的那位講師說話了。

他講話一向很直,不賣夢、不賣課程包裝那一套。有天他說了一句話,直接擊中我的腦門:「你知道現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有多少根本不是人寫的嗎?你們要是連這都無法分辨,會被騙到死。」

我愣了一下。這種話,從別人口中講出來我可能會翻白眼。但他不是個會耍嘴皮子的人。他是真在警告,而不是行銷。 那一刻我知道,我不能再逃避了。

於是,我搭車去了台中上課學習AI應用。那天像進手術房完整換腦手術似的。

雖然講師提醒我們前一天要睡飽,課程內容會大量動腦,沒精神就白來。 但我緊張又興奮,前一晚只睡了兩個小時。當天早上幾乎是靠意志力撐過去的。 還好,下午頭腦清醒了過來,學到合用的技巧及應用方式。

下午最後環節,講師直接打開 ChatGPT,開始一問一答。十幾分鐘後,我們看到螢幕上跑出來的一篇可以當電子報的文稿。

我傻眼了。

不是因為 AI 寫得多好,而是那個流程如此順暢。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AI 不是寫手,是合作者。 它不會思考,但它很會聽話。你給什麼,它就生什麼。關鍵在於「你給什麼」。

我自己早就用過 ChatGPT,也跟它鬥過嘴、讓它生吉卜力風格圖、問它數據資料,但它給的答案並沒讓我滿意,所以用沒幾次就擺一邊了。

我一貫是越討厭的,越去研究,越去了解。 因為我知道,真正能毀掉我的東西,絕對不只是我不喜歡的東西,而是我不了解的東西。

那天課後,走出教室時,腦袋裡只有一個想法:「老子不能再靠人力拼了,也不能再靠單純賣東西活著,這時代只會做一件事,就等著餓死吧。」

如果我能讓 AI 幫我把想法「具象化」,那我可以做的事會更多、跑得更快。 是為了省力,也為了撐得久一點,活好一點,不被這社會壓垮。

當然,我還是不喜歡AI太厲害。怕它把所有創意都扁平化,怕它讓人一有問題就直接問,而不是先想。 我怕以後大家都只會說:「那不然問問看AI怎麼說。」

我也知道,只靠討厭,是活不下去的。

我寧可用我的方式,先學起來,再決定怎麼用。 而不是到最後,連選擇都沒得選,只能跟著別人吃他們剩下的資訊碎片。

這堂課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偉大的覺醒,而是一場戰略調整。

我不會愛上AI,但我要會用它。 我不會放棄純樸的價值,但我會找方法在先進的世界裡繼續活下去。

最後想對過去那個自以為是的自己說:「切忌得少為主。這世界變太快了,靠執念會像溫水煮青蛙死得很慢很痛苦。走吧,重新開始,換一種活法,好好地活著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本然覺釋
2會員
12內容數
遠離城市喧囂的凡人,終將尋到自然歸宿。在此與你分享一方半畝田中發生的日常日常瑣事。願你在忙碌中找到一方心靈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