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憑證皮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截稿前夕,抱著對服務設計的熱情,以及對酷酷的新科技的好奇,參加了數位識別探索之旅~公開測試場~2025創新技術審議式工作坊,隨手記下活動感想。

工作坊主題

工作坊主題

數位憑證皮夾?!

不知道普通民眾(跟科技毫無瓜葛的人,如我)看到這六個字的想像是什麼呢?花個3秒想像一下,在此提供數發部官網定義

數位憑證皮夾不是電子錢包或數位身分證,而是各類 「憑證」(Credentials) 的數位載具。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各式各樣的憑證,如身分證、健保卡、自然人憑證、學生證、借書證、駕照、畢業證書等,將這些紙本憑證轉化為數位憑證,不僅使用更加便利,也能有效地保障民眾的隱私。

活動之初,主持人簡單介紹數位憑證皮夾想解決的痛點是「網路身分驗證」問題,以及達成「數位自主權」。

數位自主權則是透過數位憑證皮夾,在需要出示身份的場景,可自行勾選必須露出的個資,例如在超商取貨時,可以勾選僅出示電話與姓名,如此店員就不須得知顧客的戶籍地或父母大名等不必要資訊。

竊以為可以稱做數位憑證就好,或許是取自實體證件皆放於皮夾的概念,數位憑證皮夾起初讓我聯想到電子錢包或是支付工具。不過當天活動目標也不是要推廣數位憑證皮夾,而是透過審議式工具探索更多應用層面的可行性或限制。

以我的理解就是各種卡片擺脫實體的束縛,只要透過某種機制驗證個人身份即可獲得憑證,日後不論在現場透過app,或是在網路上,只要出示憑證即可驗證身份。概念大概與法國的France Connect身份認證系統類似,一旦經過驗證,日後即可連接補助申請、社會保險等公部門服務。

數位憑證皮夾使用示意圖(取自數發部官網)

數位憑證皮夾使用示意圖(取自數發部官網)

Futures Thinking 的方向是發散

工作坊以審議式民主為精神,與透過投票達成的代議式民主有別,強調公民公開地參與眾人之事。透過審議式工具,採類似大富翁桌遊形式,讓民眾有結構地討論數位憑證皮夾相關應用。

同桌夥伴年齡與背景組成十分隨機且多元,有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一般工作者、長照相關人員等。其中就有夥伴分享他對於新科技的擔心,或是在國外看過的相關應用,彼此間有更多不同觀點交流的時間,是我覺得本次工作坊另一有趣的部份。

主持人在介紹活動時提到,與Design Thinking最終目標在於收斂不同,Futures Thinking的目標在於發散。政策面的服務設計不是為了找出最佳解,而是探索各種不同情境下之限制與可行性,以避免造成特定族群的使用門檻。

桌遊的玩法就不加詳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幾輪參與者需抽卡,依人物卡上的角色以及場景卡上的條件,思考使用數位憑證皮夾的情境。活動回饋時間,我分享到某些人物設定與場景搭配感覺有些違和,而工作人員也說明桌遊就是希望透過此類過程,擴大應用的想像並收集這些可能性。

類似大富翁形式的桌遊很有趣!

類似大富翁形式的桌遊很有趣!

授權!授權!授權!

授權,是我在參與工作坊之前沒有想到,但桌遊中一直出現的關鍵字。授權可能出現在社工幫助案主申請補助、父母代理未成年子女處理事務、緊急醫療同意等,需要檢驗身份以及證明同意的情境。現有作法或許是簽署各種同意書、翻印身份證件、蓋指紋等實體證明,站在授權的角度,或許數位憑證皮夾可以更方便、安全地作為授權的依據,避免冒名、偽造的風險。

好奇又遲疑

以目前的理解,數位憑證皮夾的優點是方便、個資自主揭露、或許有遠端授權的可能性;而風險則是可能受到網路、裝置限制。此外,也有不少資訊安全層面之困惑,不確定認證流程中的個資是如何保存、憑證是如何加密;而未來推廣於其他私人單位時,是否產生系統、裝置之額外成本,或者是資安方面漏洞。

就我個人而言,對於數位憑證皮夾仍是抱持觀望態度。雖然數位憑證皮夾或許可以解決我常弄丟慢性處方箋的問題,但除先前提到的風險與疑問外,本人就是對於新科技通常較為保守,加之不愛使用手機,或者也會擔心若手機遺失,未來是否就寸步難行等各種問題。

突然想到以前曾看過,儘管已要求約會對象出示身份證後的空白配偶欄,但還是被愛情騙子拿舊身份證詐騙的案例。若未來成功推行數位憑證皮夾,是否就難以要求約會對象出示身份證,還是反而可以強迫(?)對方出示認證過的憑證呢?

相信對於數位憑證皮夾的議題,未來還有許多討論、參與的機會,若有興趣可以再多關注數發部或是5% Design Action的宣傳管道。


參考資料

數位發展部數位憑證皮夾
5% Design Action
泛科學:HOW TO 決定未來的樣貌:認識「審議式民主」
數位時代:數發部推「數位皮夾」!超商取貨、網路租車、景點門票驗證都可用,怎麼申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虛度光陰
0會員
4內容數
躺在窗邊看著海 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