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績效2》第二章心得:首先考慮風險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想賺大錢前,你得先學會「不賠大錢

大多數人進場只想著能賺多少,然而真正能在市場活下來、賺到大錢的,都是那些先問自己:「如果錯了,要怎麼退?」的人。


1️⃣投資最重要的法則:永遠是「風險優先,永遠排在報酬之前

從書中的敘述,我看到作者每天在鏡子前提醒自己:你今天有可能重傷自己。

不是嚇自己,而是提醒自己:「虧損控制,才是能在市場長期生存的關鍵。」因為你無法完全避免風險,但能讓風險變小、讓損失可控。


2️⃣對於「停損」的概念,應該視之為自己的「安全帶」。

每筆交易都要先設定停損點,沒有例外,不設停損,就像開著沒有煞車的車,早晚出事。

因此操作上只要觸及停損,就要果斷出場,不討價還價,不要幻想股票會自己解套,也不要用情緒來停損。


大虧損,都是從『小虧損沒處理』開始累積出來的。

市場是這樣,感情也是這樣,工作也是這樣。很多時候,不是沒有看出不對,而是我們不願面對自己錯了。


3️⃣我們必須正確認知自己所能掌控的部分,並維持「控制部位,而不是讓部位控制自己

到底哪些是我們能掌控的部分?可以分為進場前與進場後的狀態。

●進場前,能決定與掌控的:

要買什麼

要買多少

什麼時候買


●但在進場後,你只能決定:

什麼時候賣


漲跌我們無法控制,但出場的決定權,永遠在你手裡。


4️⃣還有一點很重要:進場時的價格最好盡量接近停損點。

這句話的意思是,買進點最好靠近「危險點」,也就是讓停損點距離買進價很近,萬一錯了也能快速撤退。

還有,不要去追那種波動劇烈、像野馬一樣的股票,我們的目標是繼續穩穩地坐在馬鞍上,而不是被拋下馬。好好的持股,而不被迫停損。


5️⃣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承認錯誤,不代表失敗」。

多數人不願停損,是因為停損意味著要承認自己判斷錯了。但市場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進場,而承認錯誤是贏家的習慣,不是輸家的特質。

只要肯認賠,損失就是固定的、有限的;若硬撐,虧損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總結:

✅ 每筆交易,永遠先備妥計劃

✅ 股市能帶來財富,但只有紀律能讓你留住財富

✅ 想賺大錢,前提是不要賠大錢

✅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不願改變



📈 最後,用緯穎(6669)作為範例:

近日我們觀察到緯穎突破後出現大量拉回的技術走勢。

如果你是追求「報酬優先」,可能在獲利回吐時捨不得退場; 但如果你是「風險優先」,你會密切監控停損點, 準備在不對時縮減部位或果斷撤出,留得青山在,才有下一筆操作。

有關完整緯穎對應的停損操作與近期趨勢分析,請看:


關於緯穎的完整個股研究與後續觀察計畫,我近期會放在 Vocus 個股分析哩,想學實戰分析流程的,歡迎追蹤來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ngEr投資者筆記:從閱讀走向市場
10會員
42內容數
投資不是玩跟風的遊戲,而是鍛造邏輯與紀律的修行。 這裡紀錄我如何在資訊淹沒的時代,以深度思考穿越雜音, 以持續學習與成長,打開人生的可能性。 無聲處出招,不爭一時聲量,只爭長線勝局。
2025/06/26
交易,是一場針對未來的預演,不只是為了贏,更是為了減少錯的代價。 在上一章,我談到「網球行為」的五大特徵—— 如何判斷一檔股票在突破後是否會成為真正的潛力股、是否值得長抱續抱。 但如果走勢並沒有如你預期的那樣展開呢? 如果你看好的股票,突破後不但沒彈,反而連續下殺、破支撐、甚至放量崩落—
Thumbnail
2025/06/26
交易,是一場針對未來的預演,不只是為了贏,更是為了減少錯的代價。 在上一章,我談到「網球行為」的五大特徵—— 如何判斷一檔股票在突破後是否會成為真正的潛力股、是否值得長抱續抱。 但如果走勢並沒有如你預期的那樣展開呢? 如果你看好的股票,突破後不但沒彈,反而連續下殺、破支撐、甚至放量崩落—
Thumbnail
2025/06/18
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該抱緊緊,有些一進場就該盯著退場點。 每個操盤者都需要一份「備戰計劃」,但計劃不等於制式策略。 它的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我買進這支股票,是有條件的。條件沒到,就該退。 🧠 計劃,不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讓你分辨出「值得」的標的。 作者的交易預期很明確:「ㄧ買進,股價
Thumbnail
2025/06/18
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該抱緊緊,有些一進場就該盯著退場點。 每個操盤者都需要一份「備戰計劃」,但計劃不等於制式策略。 它的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我買進這支股票,是有條件的。條件沒到,就該退。 🧠 計劃,不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讓你分辨出「值得」的標的。 作者的交易預期很明確:「ㄧ買進,股價
Thumbnail
2025/06/17
每天晚上,我都會在完成所有責任與工作後,把那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交給閱讀。 讀到這一章時,我心裡某種東西被敲醒了—— 原來,多數人在市場裡輸,根本不是技術不夠,而是沒「計劃」就上場。 而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能成為那樣的人。 每一次操作失敗的背後,往往不是因為技術不夠,而是進場前沒備妥計畫。
Thumbnail
2025/06/17
每天晚上,我都會在完成所有責任與工作後,把那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交給閱讀。 讀到這一章時,我心裡某種東西被敲醒了—— 原來,多數人在市場裡輸,根本不是技術不夠,而是沒「計劃」就上場。 而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能成為那樣的人。 每一次操作失敗的背後,往往不是因為技術不夠,而是進場前沒備妥計畫。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