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體編號:XXXG-00W0
高度:16.7米
重量:8.0噸
駕駛員︰希羅.尤爾
所屬︰無
研發︰卡特爾.拉巴伯.溫拿
登場作品:新機動戰記W.無盡的華爾茲
最初沒想要買這一台,NTD 1550的價位下不了手。一星期後再去模型店,發現堆成小山的MGSD竟然只賣了兩三台,於心不忍,便買了。及後不到兩星期,模型漲至2550,將近250元港幣,炒高了1倍有多。
W可說見證了我的成長,小時候電影有在播,斷斷續續看過,但一直要到中學懂一點人情世故社會艱辛後,才更深入的了解。最誇張的是,Wing EW上畫完全刷新了心智單純的我的三觀︰機體樣子完全不一樣了。但機體和TV版原則上是一樣的。甚麼意思呢?在Wing TV的世界裡面,只有動畫裡的人物還以為他們駕駛的是同一樣機體,我們這些三次元的觀眾老早就知道它不是同一台機體了。
這麼說有點複雜,我們來談一下關於W系列的機體設定。W和Ka叔的EW重塑
在高達和動畫世界裡,大多數機體、武器都是單一角色和主角專屬。W則有點不一樣,機體是單純的兵器,可以由不同駕駛員操控。換了駕駛員,戰鬥方式和呈現的未來也會不同。W世界還有一個我不大喜歡的設定,永遠原型機(愈古老的機設)實力愈強大(理由是不理會駕駛員生死塞進高出力武器)。
作為TV版Wing Gundam後繼機,Wing Zero 是由大河原邦男設計,很繼承W第一代主角機的飛機設計。然而到了OVA出現的Wing Zero,則完全是另一台機體,仿天使造型,動畫還會因為高溫燃燒空氣產生掉落羽毛效果,鬼扯得來非常吸晴。

網路不流行的年代,大家對OVA 版的機體並沒有有效的識別和稱呼,因此就暱稱做「甩毛高達」或「掉毛飛翼」,連第三方水貼也用這個俗稱。這一台曾經是我很愛的機體,小學時其中一個心願是組到它的PG版,當年賣$799港幣,計一計三年利是錢就會有。可是當我儲到三年的錢去到模型店的時候,聽到一位大哥哥說︰「某君砌模型砌得咁屎,都買咗部PG Wing。」我就沒買了,原來模型技術差是不能砌PG的。

翅膀魔改後的結果,俯瞰的角度居然很像隻鳥
一直又過了幾年。Ver Ka.產品線出來了,登場了一台Ka版的Wing,就這一台成為我心目中最愛的Wing Gundam,充滿機械感,不規則和破落的機械翼,簡潔的外觀,飽和度低的顏色。我當年也組了一台,雖然技術很糟,仍然愛不惜手。
模型的出品和開發依然以甩毛為大宗,畢竟這一台愛的人太多太多,它背後還有一台外傳白雪姬,十分神秘。也因為這台甩毛實在太太太火,導致TV版的Wing Zero模型出得很慢。2025鐵定會出RG了,新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看久了掉毛,不知為甚麼,會懷念起TV版的,「真正的」Wing Zero。
MGSD第三作,財團實力顯現
扯了一堆Wing G回憶錄。大概每一篇W都會出現吧。哈。回到模型本身,我們先簡單看骨架和本體。許多模型youtuber均說出了三款,MGSD技術已趨成熟,意思是,沒有驚喜。
MGSD的骨架繼續了前兩作,手臂為配合變型,造成鎖匙圈式設計。變成一旦裝上就不能輕易脫落。個人是挺喜歡這種設計,把玩時比較放心,尤其是Zero EW不知為甚麼要新增變MA的玩法……
那當然對單純的骨架展露就不太友善,我都不敢先裝上去,唯有像傷殘一樣,懸吊。還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法,可能要等下次了。明明拍了很多,整理照片時卻不見了!難道是我刪掉了??

下半身有點兒密集恐懼。尤其是小腿。Wing系機設小腿都很長很長,沒想到縮短後的肌理和紋路長這樣。問心,有點太擠。
MGSD的大頭向來有看頭,這顆頭沿襲了之前技術之餘,更加是魔改了(翅膀同樣)。畢竟Ka叔的設計除獨角獸以外,沒有太多外露結構,wing要在MGSD設計下創新,就唯有魔改一途了。

它主要在天線的中央做了縷空設計,好看不好看,見仁見智,但我覺得是追上了新時代較為複雜,喜歡更多視覺衝擊的效果。如果你問我的話,我覺得原本沒有縷空的機設並不輸給新設計。這個情況在財團B施展在Wing EW系列上的魔法有關,留待下一篇詳談。
外甲就組得很仔細,奇怪地仔細,這隻MGSD沒做隱藏水口,問題不大,因為多少是白色部份。而那種白是滲了一點點灰,滲線下去,效果不太明顯。這種白比較討好,以往許多機體的白,塑膠感極度明顯。
只不過,只不過,近三四年的高達設計,細節愈來愈多,線條愈來愈複雜,複雜到像雕刻。興許是追趕上SNS和網路文化,畢竟拍照的話確實細節愈多愈好,看照片的人只集中在照片上面,那肯定是這樣。
也因為這樣,苦惱了將近三個月才把水貼貼上去。其實MGSD是真的不太需要上貼紙,細節肉眼看覺得很OK,上了後,反而覺得太花,太亂。然而神奇地不上水貼我就沒心機拍照,一邊上一邊覺得,好亂喔。好花喔。可是拍起照上來,感覺良好,真神奇。
話說MGSD巴巴托斯還沒拍,找時間弄一下。
#錯重點 #動漫 #電影 #動畫電影
讚好錯重點專頁,一起胡言亂語:https://www.facebook.com/inart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