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115年7月5日
地點:台北華山
15:00-15:50 從公益到共益:企業X教育如何打造孩子的未來?
16:00-16:50 鄉聚一課,攜手同行:偏鄉教育的無限可能
法藍瓷:
■讓大學生進入偏鄉,透過夜市擺攤行動,發現能與不能。
→ 學生策展、參與也能成為課程的重要學習。舊(經驗)與新(共創、想像)的連結,
生活經驗的分享與反思,最重要的似乎是放手與信任。
→ 實體或線上策展,線上的技術性問題暫時無法解決(我也不行)。
■大學生是很有創意的。
→ 常說:大學生、年輕有熱情的老師可以發揮他們的熱情與想像力,在教育環境中給
予協助與學習。那,資深老師的角色在哪裡?
■城市與偏鄉絕對不是「上與下的『差距』,而是左與右的『差異』」。
友達:
■關鍵的不是資金,而是如何讓員工也能參與並投入教育。
長虹:
■除了物資上的協助,還能做些甚麼?
■在參與教育議題上發現,小孩最需要的似乎是陪伴,大哥哥大姊姊、老師、成人。
→ 書屋?
主持人劉吉軒教授:
期待一個小小的種子能以滾雪球的方式滾動出更大的成果。
友達:
■同一件事從不同視角看見的、觸及到的皆不同。
■科普列車的參與。
→ 自然科長期與海生館合作,也參與科普列車,課程和計畫的再審視是必要的,但似
乎容不得說(閉嘴比較重要)。
法藍瓷:
■偏鄉孩子也是害羞的,但能力上與城市的孩子絕無差異。
→ 資優:資訊優越/資源優渥/資質優異,兜擠?
■瓷器為載體,平台是很重要的。
■服務汙染。
■城市或偏鄉的資源是否能「交換」,讓資源到「對」的地方。
友達:
■偏鄉與都市的硬體無差別,差別在於「體驗」。
長虹:
■除了體驗,還有「人」。
→ 可以想到至少兩個層面:
1.吳便太分享的:介聘主動填琉球國小(特偏)的老師,全體育館的人替他歡呼。而當初我在全國聯招撕榜那天,數學科台東的學校(國立東中東女)完全沒有人填,備取到結束都沒有。師資不穩定,流動率高,代理代課,N招的命運(東部或偏遠的原罪?)
2.老師們在現場中,他們的眼神還有熱情嗎?我並沒有想要情緒綁架,最低底線的確就是正常到課,進行應有的教學。然而,在偏鄉孩子能夠這麼剛好遇到願意做更多的老師是何其幸運?
*人,真的好重要。不缺人已是奢求,能遇到比應該做而做得更多的人真的好難得。
→ 社會資本與階級複製。
■偏鄉學校經費資源多,非山非市學校其實更慘。
■鹿樂訪查(或說大小計畫的訪視):
1.孩子被看見的機會增加了。
2.學習中斷被干擾。
■孩子受補助(物質)過多,有時反而不知道為何得到(被動接受)而珍惜
■資源是需要被「管理」的。
→ 如何在不同計畫中或公、私單位的大小補助裡有效分配資源。
■孩子受補助多了,是否其實加速離開偏鄉、嚮往都市?
→ 青年返鄉、青農計畫等、總體營造計畫。
→ 地方消滅。(增田寬也,2017)
→ 好像,我在意的不見得是農村,而是發掘地方特色,「特色」不見得是農,可能是「工」,可能是「環境」。
■應注意的是:讓學生有更多元的視野,學期成績好是必要的一條路嗎?
■長成跟別人不同的樣子(Unique)。
→ 文化刺激
■用社會的力量共同解決社會問題。
■思考「資源」的意義:不只經費。
→ 當然不只物質資源,偏鄉不缺經費資源(有時甚至問題是管理和分配)。
→ School's features.
→ 好像還是要回歸到「人」。
■對偏鄉小朋友的期待:不只接受幫助,且是否可能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
**10年後你對於偏鄉教育的想像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