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科技發展迎來歷史性時刻,《虛擬資產服務法》作為台灣首部針對加密貨幣產業的專門法規,標誌著虛擬資產行業從「野蠻生長」正式步入「依法規範」的新階段。這部專法不僅為投資人提供更完善的保護,更為台灣在全球數位金融浪潮中奠定重要的監管基礎^1。

什麼是虛擬資產服務法?
立法背景與目的
《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於2025年3月25日由金管會正式預告^1,這部專法的制定源於國際監管趨勢的影響與國內市場發展的需求。隨著虛擬資產以分散式帳本技術與密碼學技術為基礎,已逐漸發展成具有支付或投資等交易功能的新型態金融商品^1。
金管會參考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於2023年提出的虛擬與數位資產市場政策建議,以及歐盟、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的監管經驗,認為制定虛擬資產交易及相關服務管理的特別金融專法有其必要性^1。法規架構與核心內容
該專法草案共分為七個章節^3:
- 總則:包含立法目的、主管機關、用詞定義及國際合作等基本規範
- 虛擬資產服務商:涵蓋許可要求、組織形式、資本額與營業保證金等管理規範
- VASP公會管理:規範同業公會的運作與自律機制
- 穩定幣發行及管理:建立穩定幣的許可制度與管理框架
- 管理與監督:明定主管機關的檢查權與處分權
- 罰則:針對各類違法行為訂定相應的刑事與行政責任
- 附則:過渡安排及施行規定
關鍵定義與適用範圍
根據草案第3條,虛擬資產定義為「運用密碼學及分散式帳本技術或其他類似技術,表彰得以數位方式儲存、交換或移轉之價值,且用於支付或投資目的者」^1,但排除數位型式的法定貨幣、有價證券及非同質化代幣(NFT)。
交易人則指「從事虛擬資產之交換、移轉、託管、認購、借貸或其他主管機關核定之交易類型者」^1,為專法保護的主要對象。
什麼樣的產業與服務隸屬於此法的範圍?
虛擬資產服務商分類
依據草案第6條規定,虛擬資產服務商(VASP)主要包含六大業務類型^4:
虛擬資產交換商
提供虛擬資產與法定貨幣間,或虛擬資產與其他虛擬資產間的交換服務。這類服務商必須建立完善的交換資訊公開機制^1。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商
經營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提供撮合交易服務。平台商需建立嚴格的虛擬資產上下架審查機制,且未來所有虛擬資產產品的上下架都需經金管會同意^3。
虛擬資產移轉商
代表客戶進行虛擬資產的轉移服務,必須建立並公開虛擬資產移轉規則^6。
虛擬資產保管商
提供虛擬資產保管服務,包括私鑰管理等託管功能。保管商必須確保自有資產與客戶資產分離保管^6。
虛擬資產承銷商
參與虛擬資產的發行或銷售相關金融服務,需要建立承銷資訊公開機制^1。
虛擬資產借貸商
新增的業務類型,提供虛擬資產借貸服務,反映市場發展需求^5。
許可制度與准入門檻
專法採取「許可制」管理,所有VASP業者都必須取得金管會核發的許可證才能營業^5。主要准入條件包括:
- 組織形態:需為依法設立的公司
- 資本額要求:需符合金管會訂定的最低資本額標準
- 名稱規範:公司名稱必須包含虛擬資產相關字樣^5
- 人員資格:負責人及業務人員需符合特定資格條件
- 營業保證金:需提供一定金額的營業保證金
過渡期安排
對於既有業者,專法提供合理的過渡期安排:已完成洗錢防制登記的業者需在專法施行後6個月內申請許可,並在15個月內取得執照^7。未於期限內完成者將不得繼續經營相關業務。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發展機會
穩定幣發行新契機
專法最大亮點是允許銀行發行穩定幣^7。根據草案定義,穩定幣是「表彰與單一或多個法定貨幣的價值連結,以維持其價值穩定的虛擬資產」^7。這為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帶來重大發展機會:
法幣橋樑功能
穩定幣將成為法定貨幣與虛擬資產交易的橋樑^7,大幅簡化交易流程,提高市場流動性。
創新金融服務
交易所可以基於穩定幣開發更多創新金融產品,如理財、借貸、支付等服務。
國際競爭優勢
台灣發行的穩定幣若能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將增強台灣交易所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合規經營的競爭優勢
專法實施後,合規經營將成為交易所的核心競爭力^8。主要體現在:
客戶信任提升
完善的監管框架將提升投資人對台灣交易所的信任度,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機構投資者進入
規範化的市場環境將吸引傳統金融機構參與虛擬資產市場^7。
國際業務拓展
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框架有助於台灣交易所拓展海外業務。
台灣主流交易所發展現況
根據最新資料,目前通過VASP登記的台灣主流交易所發展狀況如下^9:

值得注意的是,ACE交易所(王牌數位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已不在可營運名單中^9,反映出監管趨嚴對不合規業者的淘汰效應。
業務創新機會
專法為交易所帶來多元化發展機會:
新興業務領域
- 虛擬資產借貸:專法新增借貸商類別,為交易所拓展新業務提供法源基礎
- 承銷服務:參與虛擬資產的發行與銷售業務
- 保管服務:提供專業的虛擬資產託管服務
技術創新應用
DID與RWA跟Web3應用會受到什麼影響?
去中心化身份(DID)的監管挑戰
去中心化身份(DID)作為Web3的重要基礎設施,在虛擬資產服務法框架下面臨複雜的監管議題^12。
法規適用的模糊地帶
目前專法草案對於DeFi業務「是否需報備、納管,或具備主體性法律義務」並無明確規定^12,導致DID相關業者面臨營運風險與法律不確定性。
技術vs監管的平衡
DID的去中心化特性與傳統金融監管要求存在天然衝突^13。主要風險包括:
- API服務風險:駭客攻擊、內部人員篡改、系統錯誤等技術風險^13
- 身份驗證挑戰:如何在去中心化環境下滿足KYC要求
- 責任歸屬問題:當DID系統出現問題時,責任主體難以確定
發展建議與方向
專家建議採取漸進式監管方式^12:
- 分級分類管理:根據DID項目的去中心化程度進行差異化監管
- 技術標準制定:建立DID在虛擬資產服務中的技術規範
- 沙盒機制運用:透過監管沙盒測試DID應用的可行性
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的發展契機
RWA代幣化作為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應用,在專法框架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14。
定義與應用範圍
RWA是指將現實世界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如房地產、債券、黃金、藝術品等)轉換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14。主要應用包括:
專法帶來的影響
正面影響:
- 法律確權保障:專法為RWA代幣提供法律地位認定
- 投資者保護:建立完善的投資人保護機制
- 市場規範化:統一的監管標準提升市場透明度
挑戰與限制:
- 合規成本增加:RWA發行需符合更嚴格的監管要求
- 準入門檻提高:只有符合資格的機構才能參與RWA業務
- 跨境監管複雜:涉及境外資產的RWA面臨更複雜的監管環境
Web3應用生態的影響分析
DeFi應用的不確定性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專法框架下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12。主要問題包括:
- 監管邊界模糊:DeFi平台是否納入VASP管理範圍仍不明確
- 合規執行困難:去中心化架構下如何執行KYC、交易監控等合規要求
- 創新空間受限:過度監管可能抑制DeFi創新發展
NFT市場的相對穩定
專法明確排除非同質化代幣(NFT)^1,為NFT市場提供相對明確的發展空間。但NFT與虛擬資產的交易仍可能涉及相關監管要求。
跨鏈技術的發展機遇
隨著台灣監管框架的完善,跨鏈技術在合規前提下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17:
- 資產互操作性:促進不同區塊鏈間的資產流動
- 技術標準統一:推動跨鏈技術的標準化發展
- 安全性提升:監管要求將促進跨鏈安全技術的發展
Web3基礎設施的完善需求
專法實施將推動Web3基礎設施的完善^18:
- 身份認證系統:整合傳統KYC與去中心化身份認證
- 資產管理工具:開發符合監管要求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
- 合規監控技術:建立鏈上交易的合規監控機制
產業發展建議與展望
短期調整策略
- 合規優先:Web3應用開發者應優先考慮合規要求
- 技術適配:調整技術架構以符合監管需求
- 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風險識別與控制機制
長期發展方向
- 技術創新:在合規框架下持續推進技術創新
- 生態整合:促進傳統金融與Web3生態的融合
- 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監管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監管建議與政策方向
為促進DID、RWA與Web3應用的健康發展,建議監管機構考慮以下方向:
彈性監管機制
- 分類分級管理:根據不同應用的風險程度採取差異化監管
- 動態調整機制:隨著技術發展適時調整監管政策
- 創新容錯空間:為技術創新提供適度的容錯機制
產業協作平台
- 多方參與機制:建立政府、業界、學界的協作平台
- 標準制定參與:鼓勵業界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
- 經驗分享機制:促進國際監管經驗的交流與分享
虛擬資產服務法的實施標誌著台灣虛擬資產行業進入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雖然短期內可能對某些創新應用帶來挑戰,但長期而言,完善的監管框架將為整個產業提供更穩定、更可持續的發展環境。DID、RWA與Web3應用需要在合規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突破,共同推動台灣數位金融生態的健康發展。
Generated by Perplexity on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