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搭橋、秘書長指路、法官點頭:司法,已成綠營的自助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民主制度裡,司法應是最神聖且中立的一環,象徵著對公平正義的最終承諾。然而,在台灣,一個熟悉的諷刺正在發生——當法官還沒判、人民早已知道結果;當檢察官說「依法辦理」,其實早已按人辦理。這不是人民對司法的不敬,而是權力長年踐踏司法尊嚴後,留下的難聞氣味。


而這股氣味,如今越來越濃,甚至從民進黨中央一路飄進了法院的庭審室。


一、金主的能源夢:從光電案看司法如何變成保護傘

過去幾年,政府高喊「能源轉型」,民進黨大肆推動綠能政策,特別是太陽能光電。這本應是永續環境的政策,卻在地方上淪為金主收割的提款機。


台電光電招標案就是典型。根據媒體與監察單位揭露,部分綠能廠商與南部民進黨地方勢力密不可分,在招標前即提前取得資訊、圈地卡位,再透過層層轉包方式賺取價差。台南、高雄與屏東地區多起案子,出現農地變電站、水源保護區變電場,甚至由不具開發經驗的空殼公司得標、再高價轉手。


這些行為明顯涉及標案炒作與圖利,但檢調辦案速度之緩,讓人以為是慢動作回放。每當外界呼籲調查時,當地地檢署的回應一律是「目前無具體事證」,甚至有媒體爆出,某檢察官私下表示:「這案子上面有人講話,不能動太快。」


這個「上面」,究竟指誰?


二、陳歐珀的建商朋友圈:不辦、不查、不動如山

如果說光電案是權貴與國營事業之間的「綠能遊戲」,那麼宜蘭的陳歐珀涉貪案,則是建商與政治人物共舞的經典。


陳歐珀,前民進黨立委,被質疑在任內協助特定建商進行土地使用變更與容積獎勵。其與宜蘭多家建設公司關係密切,甚至傳出有「顧問費」形式的利益輸送。而這些建商,正巧又是民進黨在地大金主,長年資助黨內地方選舉。


2022年,宜蘭地方議員公開相關金流資料,並遞交檢舉書。但到了2023年,宜蘭地檢署竟以「證據不足」為由簽結,未對金流展開深入調查,甚至未全面傳喚涉案企業負責人,只進行書面問答即草草了事。


對比某些查在野人士的案件動輒搜索、羈押、分層約談,這種處理方式簡直是VIP待遇。司法不是不會動,是選擇「動誰」而已。


三、林錫耀關說對話紀錄曝光:司法變成民進黨的內線交易所?

2024年中,一份爆炸性的對話紀錄流出,再度震撼社會:前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在一次與檢調高層的私下會面中,疑似為特定民進黨人士關說司法案件。該紀錄中,他說出了耐人尋味的一句話:


「這個案子如果現在辦,對選情很不利啦,你們也知道現在局勢很敏感。」


而對方檢調人員回應的則是:「瞭解,我們會斟酌處理節奏。」


雖然林錫耀否認關說,但檢調單位並未否認對話真實性,也未就此案進行任何內部調查。更誇張的是,該案主角所涉之不法,原本排定起訴時程,卻在對話曝光後,至今「仍在調查中」。


司法,如果能被一通電話暫停,那它還是正義機器,還是派系工具?


四、查藍白升官、辦綠營卡關:選擇性正義的「用人哲學」

近年許多檢察官與法官的升遷軌跡,也令人玩味。多位積極偵辦藍營政治人物或批判在野者的檢察官,不久便被「拔擢」至高位,例如升任高檢署、擔任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甚至進入司法官學院任教。


而與此對比的是,那些曾觸碰敏感綠營人事或財務案的調查人員,卻不是被調職、降調、便是職涯停滯多年。有檢察官私下透露:「現在要升遷,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辦藍營,辦民進黨你只會自找麻煩。」


這樣的訊息早已在司法人員之間形成「潛規則」,也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


藍白政治人物涉案,媒體配合鋪天蓋地報導、檢方立刻偵辦,甚至「預告」起訴;


綠營政治人物涉貪,先是沉默,再說「需要時間蒐證」,最後就「查無具體事證」而簽結。


同一套法典,不同的顏色,解釋方式卻是平行宇宙。


五、司法改革的笑話:改革了人民,卻沒改革體制

民進黨上台以來高喊「司法改革」,從國民法官制、檢察官偵查權改革、到檢察首長遴選機制,口號一個比一個動聽。但改革的成果在哪?是讓人民更相信司法,還是更明白司法不可信?


更諷刺的是,改革會議上,竟連「檢察體系政治中立問題」都未列入核心討論。反倒是那些「公設辯護人制度」、「假釋適用比例」成為重點項目。對民眾最關心的「為什麼政商權貴都辦不下去」、「為何金主不用坐牢」等問題,改革小組從未真正碰觸。


這種改革,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轉移目光。


六、結語:法槌敲誰,取決於誰在耳語?

司法的天秤早已傾斜,傾向的不是證據,而是政黨的意志;法槌會落下,但對象不是最有嫌疑的人,而是最沒有背景的人。


從台電光電案到陳歐珀的金主建商,再到林錫耀與檢調的神秘對話,一再顯示一件事:司法不是獨立的,它是民進黨金主生態系的「第三防線」,專職滅火、蓋章、與拖延。而查辦藍白只是為了展示「我們有在動」,至於真正的權貴,那是不能碰的、不能說的、不能辦的。


這樣的制度,還能稱為民主嗎?

這樣的檢調,還配得上正義兩字嗎?


在這片法槌聲失真的島嶼上,人民正慢慢學會一件事:法律不是人人平等,而是權力平等的仆人。而當「依法辦理」四字成為權貴之間的通關密語,那麼法治,只剩一張印著綠色鈔票的布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庸人的奇思妙想
0會員
21內容數
批評時事
庸人的奇思妙想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台灣在2025年經歷了一場政治震盪——民進黨發起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全數失敗。24位國民黨立委與1位藍營縣市長,無一人遭罷免成功,這場政治豪賭,不僅未能改變國會結構,反而讓社會更顯撕裂,也為朝野對峙升溫投下新的火種。這起事件表面上是一次選舉操作的失利,實則揭示了民進黨執政邏輯中深植的「強勢領導心態」,
2025/07/27
台灣在2025年經歷了一場政治震盪——民進黨發起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全數失敗。24位國民黨立委與1位藍營縣市長,無一人遭罷免成功,這場政治豪賭,不僅未能改變國會結構,反而讓社會更顯撕裂,也為朝野對峙升溫投下新的火種。這起事件表面上是一次選舉操作的失利,實則揭示了民進黨執政邏輯中深植的「強勢領導心態」,
2025/07/20
——從民進黨立委「說一套做一套」看政治偽善的極致演出 在台灣社會,孩子一直被視為最無辜、最需要保護的群體。然而,當一項攸關7歲以下幼童遭殺害可判處死刑的修法草案進入立法院表決時,我們卻見證了一場道德與政治的分裂戲碼: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內投下了反對票,轉身卻在記者鏡頭前、群眾面前,滿臉嚴肅地聲稱
Thumbnail
2025/07/20
——從民進黨立委「說一套做一套」看政治偽善的極致演出 在台灣社會,孩子一直被視為最無辜、最需要保護的群體。然而,當一項攸關7歲以下幼童遭殺害可判處死刑的修法草案進入立法院表決時,我們卻見證了一場道德與政治的分裂戲碼: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內投下了反對票,轉身卻在記者鏡頭前、群眾面前,滿臉嚴肅地聲稱
Thumbnail
2025/07/20
普發現金是否應成為緩解通膨、支持弱勢民眾的直接工具?這場公民與制度的對撼,正透過近期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的政壇表態與行政作為,濃縮成一場憲政危機:當行政機關不願配合立法院的決議,更不循覆議或釋憲程序,而以媒體話語為政體定調——這就是現代版「朕不給,你不能搶」。以下從制度程序、財政數據與民意接地
Thumbnail
2025/07/20
普發現金是否應成為緩解通膨、支持弱勢民眾的直接工具?這場公民與制度的對撼,正透過近期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的政壇表態與行政作為,濃縮成一場憲政危機:當行政機關不願配合立法院的決議,更不循覆議或釋憲程序,而以媒體話語為政體定調——這就是現代版「朕不給,你不能搶」。以下從制度程序、財政數據與民意接地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