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制度裡,司法應是最神聖且中立的一環,象徵著對公平正義的最終承諾。然而,在台灣,一個熟悉的諷刺正在發生——當法官還沒判、人民早已知道結果;當檢察官說「依法辦理」,其實早已按人辦理。這不是人民對司法的不敬,而是權力長年踐踏司法尊嚴後,留下的難聞氣味。
而這股氣味,如今越來越濃,甚至從民進黨中央一路飄進了法院的庭審室。
一、金主的能源夢:從光電案看司法如何變成保護傘
過去幾年,政府高喊「能源轉型」,民進黨大肆推動綠能政策,特別是太陽能光電。這本應是永續環境的政策,卻在地方上淪為金主收割的提款機。
台電光電招標案就是典型。根據媒體與監察單位揭露,部分綠能廠商與南部民進黨地方勢力密不可分,在招標前即提前取得資訊、圈地卡位,再透過層層轉包方式賺取價差。台南、高雄與屏東地區多起案子,出現農地變電站、水源保護區變電場,甚至由不具開發經驗的空殼公司得標、再高價轉手。
這些行為明顯涉及標案炒作與圖利,但檢調辦案速度之緩,讓人以為是慢動作回放。每當外界呼籲調查時,當地地檢署的回應一律是「目前無具體事證」,甚至有媒體爆出,某檢察官私下表示:「這案子上面有人講話,不能動太快。」
這個「上面」,究竟指誰?
二、陳歐珀的建商朋友圈:不辦、不查、不動如山
如果說光電案是權貴與國營事業之間的「綠能遊戲」,那麼宜蘭的陳歐珀涉貪案,則是建商與政治人物共舞的經典。
陳歐珀,前民進黨立委,被質疑在任內協助特定建商進行土地使用變更與容積獎勵。其與宜蘭多家建設公司關係密切,甚至傳出有「顧問費」形式的利益輸送。而這些建商,正巧又是民進黨在地大金主,長年資助黨內地方選舉。
2022年,宜蘭地方議員公開相關金流資料,並遞交檢舉書。但到了2023年,宜蘭地檢署竟以「證據不足」為由簽結,未對金流展開深入調查,甚至未全面傳喚涉案企業負責人,只進行書面問答即草草了事。
對比某些查在野人士的案件動輒搜索、羈押、分層約談,這種處理方式簡直是VIP待遇。司法不是不會動,是選擇「動誰」而已。
三、林錫耀關說對話紀錄曝光:司法變成民進黨的內線交易所?
2024年中,一份爆炸性的對話紀錄流出,再度震撼社會:前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在一次與檢調高層的私下會面中,疑似為特定民進黨人士關說司法案件。該紀錄中,他說出了耐人尋味的一句話:
「這個案子如果現在辦,對選情很不利啦,你們也知道現在局勢很敏感。」
而對方檢調人員回應的則是:「瞭解,我們會斟酌處理節奏。」
雖然林錫耀否認關說,但檢調單位並未否認對話真實性,也未就此案進行任何內部調查。更誇張的是,該案主角所涉之不法,原本排定起訴時程,卻在對話曝光後,至今「仍在調查中」。
司法,如果能被一通電話暫停,那它還是正義機器,還是派系工具?
四、查藍白升官、辦綠營卡關:選擇性正義的「用人哲學」
近年許多檢察官與法官的升遷軌跡,也令人玩味。多位積極偵辦藍營政治人物或批判在野者的檢察官,不久便被「拔擢」至高位,例如升任高檢署、擔任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甚至進入司法官學院任教。
而與此對比的是,那些曾觸碰敏感綠營人事或財務案的調查人員,卻不是被調職、降調、便是職涯停滯多年。有檢察官私下透露:「現在要升遷,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辦藍營,辦民進黨你只會自找麻煩。」
這樣的訊息早已在司法人員之間形成「潛規則」,也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
藍白政治人物涉案,媒體配合鋪天蓋地報導、檢方立刻偵辦,甚至「預告」起訴;
綠營政治人物涉貪,先是沉默,再說「需要時間蒐證」,最後就「查無具體事證」而簽結。
同一套法典,不同的顏色,解釋方式卻是平行宇宙。
五、司法改革的笑話:改革了人民,卻沒改革體制
民進黨上台以來高喊「司法改革」,從國民法官制、檢察官偵查權改革、到檢察首長遴選機制,口號一個比一個動聽。但改革的成果在哪?是讓人民更相信司法,還是更明白司法不可信?
更諷刺的是,改革會議上,竟連「檢察體系政治中立問題」都未列入核心討論。反倒是那些「公設辯護人制度」、「假釋適用比例」成為重點項目。對民眾最關心的「為什麼政商權貴都辦不下去」、「為何金主不用坐牢」等問題,改革小組從未真正碰觸。
這種改革,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轉移目光。
六、結語:法槌敲誰,取決於誰在耳語?
司法的天秤早已傾斜,傾向的不是證據,而是政黨的意志;法槌會落下,但對象不是最有嫌疑的人,而是最沒有背景的人。
從台電光電案到陳歐珀的金主建商,再到林錫耀與檢調的神秘對話,一再顯示一件事:司法不是獨立的,它是民進黨金主生態系的「第三防線」,專職滅火、蓋章、與拖延。而查辦藍白只是為了展示「我們有在動」,至於真正的權貴,那是不能碰的、不能說的、不能辦的。
這樣的制度,還能稱為民主嗎?
這樣的檢調,還配得上正義兩字嗎?
在這片法槌聲失真的島嶼上,人民正慢慢學會一件事:法律不是人人平等,而是權力平等的仆人。而當「依法辦理」四字成為權貴之間的通關密語,那麼法治,只剩一張印著綠色鈔票的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