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5年經歷了一場政治震盪——民進黨發起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全數失敗。24位國民黨立委與1位藍營縣市長,無一人遭罷免成功,這場政治豪賭,不僅未能改變國會結構,反而讓社會更顯撕裂,也為朝野對峙升溫投下新的火種。這起事件表面上是一次選舉操作的失利,實則揭示了民進黨執政邏輯中深植的「強勢領導心態」,而其核心人物──總統賴清德,早在十年前就曾留下值得關注的治理紀錄:台南市長任內,為抗議議長賄選爭議,他拒絕進入議會備詢,長達400天,創下台灣民主史上前所未見的憲政爭議。如今,這樣的政治性格和行事風格,正以總統的形式再度主導台灣政局。
【400天不進議會】:一場強硬治政的開端2014年底,台南市議會議長選舉,國民黨籍的李全教當選,引爆賄選爭議。賴清德市長當時拒絕進入議會接受質詢,主張「不向不義低頭」。他因此與議會對峙長達400天,儘管在綠營支持者中被視為正義象徵,但在憲政制度下,卻無可避免地削弱了議會監督權。這段歷史留下兩個印象深刻的訊號:第一,賴清德在面對不符其價值觀的政治對手時,會選擇直接對抗,而非制度內協商;第二,他相信「原則高於制度」,即使犧牲體制運作,也要維護自認的正義。此一政治思維,在他出任總統後並未轉變。2024總統選後,賴清德雖當選,但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民進黨陷入「朝小野大」困局。他並未調整策略尋求朝野合作,反而選擇訴諸對抗,包括將國會改革法案視為「不義擴權」、啟動釋憲程序,乃至最具爭議的——發動罷免在野立委。
【罷免潮失利】:民意不買單,政治反噬浮現
罷免策略原本意在削弱藍白陣營、改寫國會結構,實際上卻暴露了民進黨與基層民意的斷裂。從南到北,罷免案如多米諾骨牌般接連潰敗,不僅未撼動在野黨,反而激起選民反感,質疑民進黨「以民主之名,行鬥爭之實」。特別是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對民進黨以黨務動員、公部門資源參與罷免活動的方式,產生高度戒心。在這場選舉型操作失敗後,原先支持者的失落、游離選民的疑慮,使民進黨的政治聲量與公信力再遭重創。更關鍵的是,這場失敗反而讓在野更為團結——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共同反制」民進黨的立場上取得默契,也形成實質上的制衡聯盟,預示未來國會運作將更加膠著。
【強勢總統 vs 朝小國會】:憲政角力進入高張期
罷免失敗並未終結衝突,反而可能開啟另一輪更深層的體制對抗。面對國會不合作與法案受阻,賴清德政府極可能走向更為激進的政策路線:
行政命令取代立法審查:為繞過國會掣肘,行政機關或將透過命令、函釋等手段推動政策,跳過正常法制作業。
輿論動員對抗監督機制:發動社會宣傳,將國會制衡描繪為「政治干擾改革」,進一步削弱監督正當性。
醞釀修憲與體制重構:部分聲音甚至已浮現修憲主張,試圖擴張總統實權,改變行政與立法之間的權力平衡。
上述發展,勢必將引發國會反彈,甚至可能引爆憲政危機。賴清德若延續台南市長時期的「正義優先、體制次之」邏輯,恐怕會讓整個政府陷入對抗泥淖。
【地方包圍中央】:國民黨縣市長的反制態勢
罷免案的失利,讓藍營地方首長士氣大振,尤其在北部與中南部的關鍵縣市。這批地方勢力將成為民進黨中央施政的新變數。未來在重大政策如地方財政分配、建設預算核撥、教育與文化政策執行等方面,地方政府有可能集體採取反制姿態。若中央硬推特定政策,地方則可能透過議會杯葛、行政拖延,甚至透過法律手段提起訴訟,構成「下而上的制衡力量」。
【社會撕裂加劇】:政治對抗走進街頭與世代矛盾
社會層面同樣面臨撕裂危機。罷免失利後,綠營支持者感到憤怒與受挫,對體制與選民產生敵意。藍白陣營則因勝利而更強調對民進黨的全面防堵。雙方在兩岸議題、言論自由、青年政策、勞動市場等方向上,差距愈來愈大。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年輕選民對政治動員的敏感度升高,對「國家機器介入選舉」的行為愈加反感。若朝野無法降溫,則街頭運動、網路輿戰、青年退出投票場景將愈來愈常見,長遠而言,對台灣民主基礎是個重大危機。
【結語】台灣不該再有下一個「400天」
十年前,賴清德因理念堅持拒進議會,開創台灣憲政爭議的先例。十年後,這種治理風格若延續到國家層級,將帶來的是國會癱瘓、社會對立、民主信任崩解。2025年,正是考驗賴清德轉型成「全民總統」的關鍵時刻。他可以選擇繼續強硬,用政黨對抗推動政務,也可以選擇開放對話、修補裂痕。若能自我調整、與在野共議未來,那麼這場罷免風暴的挫敗,或許能成為民主深化的轉折點。
但若重演「我執正義、否定制衡」的過往,恐怕下一個400天,將不是一位市長不入議會,而是整個國家陷入政治困局、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