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路流傳金管會出手,說高股息ETF即將要消失了,連爸爸也打電話來跟我說:「高股息快不行了啦!要趕快換別的標的了!」
但我實際查詢了一下,發現並無發布新規定,金管會也於今天(2025/7/30)澄清,投信投顧公會只是彙整業界意見後提出指引規範,並在7月初公告「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疑問,別擔心,今天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這次的規定,並且思考:配息變少後,現金流要怎麼重新規劃?🎯 為什麼要調整高股息ETF?
過去幾年,高股息ETF的表現非常吸睛,不但能月月配息,年化殖利率還常常超過 8%、10%甚至上看 12%。但實際上,這樣的高配息,很多時候是用賣股票賺來的價差或是平準金調度湊出來的,並不完全來自企業發的股利。
這次規範的方向就是:
✅ 希望ETF的配息「回歸本質」,以成分股的實際股利為主。
✅ 減少操作、避免誤導投資人。
長期來看,這對市場健全發展是好事,但短期內,的確會影響我們對配息的期待。
🧾 會造成什麼影響?
從未來開始,高股息ETF可能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 配息金額下降:年化殖利率回落到比較穩健的 4%~6%。
- 波動度降低:不再用資本利得衝高配息,淨值也不會被過度侵蝕。
- 配息更穩定透明:以實際股利為主,成分清楚,不再是混合包裝。
簡單來說,我們能拿到的錢可能會變少,但整體風險會下降,也比較可預期。
📉 本來規劃靠ETF配息退休,現在該怎麼辦?
如果你原本用「10%殖利率」去規劃退休金,現在就需要重新估算了。
✅ 假設每月生活費是 4 萬元(年需 48 萬元)
年殖利率 所需本金
10%(過去估法) 480 萬元
6% 800 萬元
5% 960 萬元
4% 1,200 萬元
看起來的確讓退休門檻提高了,但我們也不需要因此灰心——因為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壓力。
🧠 換個方式思考退休現金流
退休生活,不必只有配息一條路,可以這樣組合:
① 降低支出
- 將月支出控制在 3 萬元以下
- 精簡生活方式,反而能多一點自由與彈性
② 靠多元收入分散風險
- 保留部分接案、兼職、數位收入等小型現金流
- 一年多賺個 10~20 萬,就能大幅降低配息壓力
③ 靠淨值增長的「延後提款」策略
- ETF沒配出來的資本利得,仍會反映在淨值中
- 未來可自行分批賣出補貼生活,不用被動等配息
④ 保留一筆彈性資金
- 保留 6~12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讓自己更有底氣面對波動
📦 模擬一個「新版本退休組合」
假設你的資產總額約 700 萬元,可以這樣規劃:
- 高股息ETF(配息型):400 萬(年殖利率5% → 每年20萬現金流)
- VT、VOO 等成長型ETF:200 萬(長期增值+可視情況賣出)
- 預備金:100 萬元(因應突發狀況)
- 數位副業或兼職收入:每月 1~2 萬元(補貼缺口+保有成就感)
這樣的配置,在未來幾年雖然不奢華,卻能穩定且安心地走下去。
🌿 結語:配息變少,不代表高股息ETF就沒價值了
高股息ETF的價值從來不是「領得多」,而是「領得穩、抱得住、撐得久」。
現在,我們只需要換個方式、調整節奏,就能繼續用它當作生活現金流的一部分,支撐我們追求自己想要的退休樣貌。
如果你也正在調整退休計畫,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做法,讓我們一起用小步前行的節奏,走出自己安心的生活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