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懷孕四、五個月開始就因為身體不適開始請安胎假、產假、育嬰假......,算一算我已經離開職場快三年了。
靠著這幾年的努力和投資規劃,我就算不用回去上班也能有一些被動收入可以cover生活開銷,不用跟老公當伸手牌,應該也算是實現了一半的「財務自由」。一度以為:「啊!我終於擁有了夢想中的生活。」
每天早上送小孩去上學,老公也出門上班,家裡只剩我一個人,沒有鬧鐘、沒有會議、沒有待辦清單,曾經渴望的自由,現在我好像真的得到了?只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心裡慢慢浮出一種奇怪的空虛感。不用上班的日子聽起來很棒,但當生活裡沒有「非做不可的事」,反而開始不知道每天要幹嘛? 整理家務、採買日常用品、滑手機、看劇、喝咖啡,一整天下來卻沒有任何成就感。 有時候連今天星期幾都忘了,甚至連吃什麼也懶得想,覺得每一天都一樣。
我曾以為努力投資、追求被動收入,是為了換來可以「想幹嘛就幹嘛」的生活,但現在卻常常陷入一種無所事事的焦慮感。比起上班的疲憊,這種「太自由」的空虛反而更讓人不知所措。
我試著去找些事做,報名各種課程、學新技能、寫寫文章、打掃家裡、和地方媽媽早餐約會、和家人午餐約會......。一開始有點熱情,但過一陣子就提不起勁,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變懶了?我到底在幹嘛?」
以前工作時,每天忙到不行,很有目標感;現在時間變多了,反而不知道要怎麼使用。我才開始慢慢意識到——「自由」不是只有時間變多,更是需要重新學習為自己設定方向與目標。
所以我想在這裡記錄下來,也提醒自己:與其等到人生完全穩定、資產夠多再去想生活的意義,不如現在就開始一點一滴地找回熱情與喜歡的事。
這陣子我開始練習幾件事,也分享給你們:
💡 1. 找回目標感
每天做一點點有意義的事,哪怕只是整理、寫字、閱讀、反思、散步、瑜珈。 為自己設一點小目標,讓日子有一點成就感。
💬 2. 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沒有同事之後,其實真的會有點孤單,所以更要主動找朋友或地方爸媽們聊聊、參與社群或課程,讓自己跟社會有連結感。
📚 3. 給自己新的挑戰
也許是學一道新菜、規劃下一次的旅行、學習新的舞蹈、嘗試新的兼職工作、當志工回饋別人幫助社會,慢慢堆疊出對自己的信心與動力。
🧘 4. 好好照顧自己
有小孩後總是為了家庭忙碌,現在我要練習把自己放進優先名單,飲食健康均衡、維持運動習慣、練習正念冥想、提升睡眠品質,都是給自己最基本的溫柔。
如果你跟我一樣,正在「半自由、半迷惘」的階段,別太快否定自己,也許我們都只是還在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
當你什麼都不用做的時候,會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 自由的背後,是一場對自我負責的練習。 而有選擇、有方向的人生,才會是真正值得期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