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長大了,要讓人家。」
不是我教的。也不會是。
我告訴妡妡的是:「你長大了,你可以照顧別人,因為你已經懂得怎麼關心人。」
但我從不告訴她,要讓。
有能力照顧,不代表該犧牲自己
我教她去理解別人的情緒,但我也教她─如果你正在玩,就有權保護你的遊戲空間。
玩具不分你我,但凡是「正在進行中的活動」,就是孩子的當下,就是她的世界。
有人來搶,那就是搶,不是合理索取。
不是因為那玩具「原本是他的」,就可以中途打斷別人的遊戲。
如果這些邏輯在大人之間說得通,那為什麼一到小孩就全部歪掉了?

分享不是義務,是選擇
我從來不強迫妡妡分享。
我希望她知道——當她願意,是因為她選擇分享,而不是被勒令交出來。
有時候她會說:「我不想借他。」
我會說:「那你可以繼續玩,等一下如果想借,再自己決定。」
有時候她會搶回玩具,我不會立刻糾正她,而是說:「你是在保護你的東西,這樣很好。」
不是我鼓勵搶,而是我知道:她正在學習為自己發聲。
最可悲的不是吵架,是誤解

有一次,在別人家玩耍,妡妡專心玩玩具,突然被另一個小孩搶走。
現場的大人說:「反正那是人家的玩具嘛,人家要玩就還給他吧。」
我立刻說明:「不是這樣。現在是她在玩,正在玩的人就有優先使用權。應該教孩子說:『我知道那是你的,但現在她在玩,請你排隊喔。』」
這種話不是教條,是邏輯。
如果這點在親子館都成立,那在家裡為什麼要反過來?
我不想讓妡妡學會:別人亂搶她要忍,因為「那是人家的」;
我更不想她學會:大人只會為了避免麻煩,把公平收起來,一句「都不要玩了」就了事。
這不是教孩子社交,而是讓一個原本守規矩的孩子學會壓抑與懷疑——「難道我堅持,是錯的?」
最讓我心疼的是──她正在努力保護自己,卻沒人懂

記得前陣子,妡妡住親戚家幾天,每天睡覺都緊緊抱著一個小玩具。
阿嬤告訴我,那是她從玩具籃裡挑出來的。她說:「我要保護好這個,不然小偷會來搶。」
我聽了當下沒有說話,只覺得心裡像被小手慢慢撕開一條縫。
你看——她不是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她只是還太小,還不知道怎麼用「大人的語言」去說出「這是我在玩,我不要被搶走」。
所以她用玩具、用「小偷」這個詞,來告訴全世界:我不想再被拿走了。
等待不是被忽略;分享也不是失去
排隊與輪流,或許對大人來說只是基本禮貌,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點一滴、透過生活學來的理解。
妡妡也是如此。這些年來,她在我們的互動中慢慢明白——
原來,等待不是被忽略;分享,也不是失去。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帶了好多玩沙工具去公園的沙坑。
工具一倒出來,四周孩子們立刻圍了過來,有的開朗問:「我可以一起玩嗎?」 有的則被大人推著,小聲地問:「可以借我玩嗎?」
妡妡看著他們,一一笑著點頭說:「好啊!」
她其實一向滿大方的,但她的大方,從不是毫無保留地「什麼都給」。 她知道自己正在玩的、正在專注的,是可以被好好保護的。
她願意分享,但她也會守住自己在當下的「擁有權」。
這不是自私,而是她在練習怎麼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我最不想讓妡妡學會的,就是這種扭曲的公平
我最害怕的是,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是不是因為「不讓別人」所以才被說嘴、被不喜歡。
我希望她明白的從來不是「怎麼當一個懂事的乖孩子」,
而是——當我心裡有不舒服時,我可以說出來,我的情緒不是別人怎麼樣的代價。
她可以照顧人,但不需要拿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來成全別人的混亂。
她可以分享,但不是被迫。
她可以禮讓,但要在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情況下。
我不希望她只是被喜歡。
我希望她喜歡自己。喜歡那個會保護自己、也願意為愛努力協調的自己。
🧡 給每個願意守護孩子的人: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怎麼保護自己,所以在她還沒學會說「不」之前,我們大人要先替她說出來。
我們要先學會辨識那些讓孩子委屈的時刻,並勇敢站出來,替他們撐起界線。
我們不是要教孩子凡事據為己有,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的在意,有人放在心上;他的情緒,不需要用討好來換取和平。
當孩子開始感受到:原來我可以被理解、被支持,
他才會真正學會,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不忘保護自己。
守住孩子的感受,是一種深沉的溫柔。
那不是替孩子「擋住世界」,而是教她=他們——怎麼在世界裡好好地,做自己。
🌾最後,我只想說:我教她的不是怎麼當個「聽話的孩子」,我教她的是:怎麼成為一個不委屈自己的孩子。這是我願意一再說、一再守、一再為她撐住的底線。就算別人不懂,也沒關係。因為我懂她。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