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誤解蒙特梭利!「不陪玩」是育兒神招?打破育兒迷思,找回親子間的平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不陪玩更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蒙特梭利都這樣說。」
底下滿滿留言:「那我就放心了!」、「我一直以為我在偷懶,原來我是高段位!」 這句話真的對嗎?身為一個學過蒙氏、陪孩子一起長大的媽媽,我想好好說說這句話背後的誤解,還有那些被過度簡化的「育兒金句」可能造成的傷害。

那張讓我震驚的圖,竟然獲得了這麼多家長的「放心認同」

前幾天,在手機上的片刻,我看到一張育兒類圖卡,標題大剌剌寫著:「不陪玩?讓娃自己探索!」

「你以為是懶得互動,其實這樣最健康!」

「蒙特梭利研究證明,專注力提升200%,還能學會解決問題!」

說實話,我看到那一瞬間,真的有點震驚。

不只是因為它引用蒙特梭利來「佐證」這個觀點,而是因為底下的留言竟然一面倒地表示:「哇~原來我不陪他玩,是對的!」、「太好了,我就說我兒子自己玩得很開心~」、「放心了✌🏻我全中!」

那一瞬間,我明白這世界真的有太多父母──不是不想陪,而是太想做對,所以才會迫切地想找到「一種說法」讓自己安心。

可是,當這些說法斷章取義、偷換概念、過度簡化時,它們就不再只是安慰,而是誤導。


蒙特梭利說的「不打擾」,不是「不理會」

raw-image


如果你曾經讀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你一定會記得她說過成人應該「觀察、不過度幹預」,但她從來沒有說過「可以不陪」或「可以放心去滑手機刷劇」

她主張的,是:

  • 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孩子自主探索
  • 成人應觀察孩子的需求,準備適當的材料和空間
  •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適時給予協助與引導

在《童年的秘密》中,她寫下:

「孩子在自由中建立紀律,成人的任務是提供適當的條件,使其自由得以實現。」

但這個「自由」,不是放任、不是不聞不問,也不是「你去玩,我去滑手機」。

而是:在孩子準備好前,我們幫他預備;當孩子已進入專注狀態時,我們選擇不打擾。

這與所謂的「不陪玩是育兒神招」完全不同。


分齡,是每一個陪伴選擇的根本

raw-image

說真的,當我看到「不陪玩可以促進專注力」這類說法時,我最在意的不是引用了誰的理論,而是──孩子幾歲?他準備好了嗎?

舉例來說:

👶 一個6個月大的寶寶,最常見的行為是-啃東西、亂甩玩具、觀察移動物體。

這時候,如果你只是丟一個感官瓶給他,自己轉身去滑手機,說「這是蒙氏自主探索」,那我只能嘆一口氣,然後在心裡翻個大大的白眼。

因為:

  • 這階段的寶寶根本不知道怎麼玩
  • 他們學習的方式是「透過大人的示範與互動」
  • 所謂「探索」也還建立在依附、安全感與語言輸入的基礎上

孩子不是出生就玩,是我們陪他練習如何玩。

以我的女兒妡妡來說,她語言發展一直都非常快,現在三歲多,的確可以長時間自己進入角色扮演的世界、畫畫、搬出她的故事場景。但這一切,不是突然會的。

她一歲時我就陪她玩拼圖,雖然她根本不會拼;她一歲半時會說出「媽媽不可以看我棒賽」,不是因為誰教她,而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對話、玩角色、回應她的語言; 她現在可以自己玩,是因為我曾經長時間「一起玩」。

陪伴,是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操作。


自由不是放任,選擇也需要引導

在蒙特梭利教學中,孩子的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但這份「自由」背後,其實藏著成人的極大責任。

老師會示範教具的正確操作,並將其放回環境中,讓孩子自由選用;

同時,也需要長時間觀察孩子的傾向與進度,適時提供個別引導,幫助孩子不僅在喜歡的領域操作,也能接觸其他發展區塊

這也是蒙氏教育的難處之一:老師必須在不主導的前提下,溫柔但堅定地帶領孩子全面探索,而不是永遠躲在安全的生活區倒水剝蛋殼。

自主管理,不代表沒有人在引導。

自主選擇,也不等於放棄規劃。

所以如果有人說「蒙氏很自由啊,小孩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孩子整天只待在生活區倒水、剝蛋殼、不碰言語與數感區,家長會真的覺得這樣沒問題嗎?

raw-image



教養不是找藉口,而是回應真實的需要

我理解,育兒真的很累。

有時候你只是想喘一口氣,不想再一次跪在地上組積木、重複讀第九十次《小熊不刷牙》的故事,或是再一次回答「媽媽,雲會累嗎?」這類小哲學問題。

所以當你看到有人說「其實不用陪孩子玩也很好」,你會鬆一口氣。

我懂,那種「終於不是我的錯」的感覺。

但我想說的是:你不需要錯來換安心。

你可以累、可以說「今天媽媽不想玩了」,可以打開繪本放旁邊音樂,讓孩子自己靜靜玩;但請你知道,這不是因為科學說這樣更好,而是你正在回應你們之間的真實關係。

而不是讓「育兒語錄」來替你決定今天該怎麼陪伴孩子。


最後,我想寫一段話給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的媽媽:

不是不陪,而是有意識地陪。

是在孩子還無法表達需求時,給予他一雙溫柔的眼睛與聆聽的耳朵; 是在孩子能夠自己探索時,選擇退後、但不退出; 是在累的時候,不勉強自己,也不用科學話術替自己找藉口; 是明白陪伴不是一直「在做什麼」,而是知道「你在這裡,我就安心」。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一段陪伴也不一樣。

你不必全中,也不必全對。 你只要知道,你不是因為放棄,而是因為相信,所以選擇剛剛好的距離。 那就夠了。



📌 註:

本文內容為個人在蒙特梭利教學現場與親子生活中的實踐經驗整理與反思,或許每位老師操作細節略有不同,但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自由與引導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若你也對某些「育兒金句」感到困惑或懷疑,歡迎留言分享,我們一起慢慢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縫日子・暖時光
2會員
21內容數
在這裡,我用針線縫故事、用圖像留住回憶, 每一篇日常、每一張圖,都是與孩子分享的微光時刻。 「縫日子」是慢慢過日子的意思; 「暖時光」則是心裡被悄悄照亮的感覺。 若你也願意放慢腳步、用溫柔迎接生活, 那我們正好同行。
縫日子・暖時光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Thumbnail
2025/08/12
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Thumbnail
2025/08/07
孩子的體貼,不是早熟懂事,而是源自於對關係的信任與安全感。當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住,就會自然地用她的方式回應愛。那些看似成熟的舉動,其實不是學來的,而是在被溫柔對待的日常中,一點一滴長出來的。
Thumbnail
2025/08/07
孩子的體貼,不是早熟懂事,而是源自於對關係的信任與安全感。當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住,就會自然地用她的方式回應愛。那些看似成熟的舉動,其實不是學來的,而是在被溫柔對待的日常中,一點一滴長出來的。
Thumbnail
2025/07/19
從孩子的「等一下」,看見成長的可能:一篇關於耐心與教養的反思。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尊重孩子沉浸式遊戲的過程,並說明這並非縱容拖延,而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責任感及自我調節力的方式。
Thumbnail
2025/07/19
從孩子的「等一下」,看見成長的可能:一篇關於耐心與教養的反思。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尊重孩子沉浸式遊戲的過程,並說明這並非縱容拖延,而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責任感及自我調節力的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如何以兒童為中心進行數學教學。根據一次實習助教的經驗,本文分享了在幫助孩子學習數學運算時,應先觀察孩子的能力,再逐步調整練習題的難度。文章中提出三大心法,包括從簡單題目開始、陪伴完成題目後退為觀察者、以及即時示範操作,旨在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如何以兒童為中心進行數學教學。根據一次實習助教的經驗,本文分享了在幫助孩子學習數學運算時,應先觀察孩子的能力,再逐步調整練習題的難度。文章中提出三大心法,包括從簡單題目開始、陪伴完成題目後退為觀察者、以及即時示範操作,旨在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學習蒙特梭利教育,不只改變孩子也能改變自己,最明顯的點是我們園所告訴我們,蒙特梭利老師的衣著也是環境的一環,請我們要常穿長裙,原本的我是著運動褲、素面T-shirt,到蒙氏環境後,沒有打掃的日子就會盡量著長裙,有打掃的日子也選擇好看一些的衣褲,衣櫃整個大翻新。當然那是外在,而內在的部分
Thumbnail
學習蒙特梭利教育,不只改變孩子也能改變自己,最明顯的點是我們園所告訴我們,蒙特梭利老師的衣著也是環境的一環,請我們要常穿長裙,原本的我是著運動褲、素面T-shirt,到蒙氏環境後,沒有打掃的日子就會盡量著長裙,有打掃的日子也選擇好看一些的衣褲,衣櫃整個大翻新。當然那是外在,而內在的部分
Thumbnail
十六   我們活到今天,已經知道如何推理,那是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學會的
Thumbnail
十六   我們活到今天,已經知道如何推理,那是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學會的
Thumbnail
十一   孩子越能夠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靜,就越能發自內心地紀律或規則。 小心得:這就是為甚麼工作能夠改善問題行為的原因。 十二   要給兒童提供一個使他們得到滿足的環境,必須努力了解兒童的需要。 小心得:應瞭解孩子面臨的發展危機,給足所需。
Thumbnail
十一   孩子越能夠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靜,就越能發自內心地紀律或規則。 小心得:這就是為甚麼工作能夠改善問題行為的原因。 十二   要給兒童提供一個使他們得到滿足的環境,必須努力了解兒童的需要。 小心得:應瞭解孩子面臨的發展危機,給足所需。
Thumbnail
六   我們基本的教育觀念是:我們絕不能變成孩子發展的障礙。   小心得:所以說太多負面的詞彙,不如不要說話,然而最好的方式還是簡潔、清楚,並給予鼓勵。 七   聲音、微笑和眼神,會成為彼此間的特殊溝通。   小心得:提醒自己不只話語內容,語調也要注意,並且常保持微笑,不要常皺眉頭。
Thumbnail
六   我們基本的教育觀念是:我們絕不能變成孩子發展的障礙。   小心得:所以說太多負面的詞彙,不如不要說話,然而最好的方式還是簡潔、清楚,並給予鼓勵。 七   聲音、微笑和眼神,會成為彼此間的特殊溝通。   小心得:提醒自己不只話語內容,語調也要注意,並且常保持微笑,不要常皺眉頭。
Thumbnail
一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如果忽視他的環境,那他的精神生命將會處於持續的危險之中。 小心得:要給孩子提供能夠操作教具,練習專注、獨立、秩序,及協調的環境,這樣他就會往正常化前進,否則不僅是浪費生命,還會造成負面性格的養成。
Thumbnail
一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如果忽視他的環境,那他的精神生命將會處於持續的危險之中。 小心得:要給孩子提供能夠操作教具,練習專注、獨立、秩序,及協調的環境,這樣他就會往正常化前進,否則不僅是浪費生命,還會造成負面性格的養成。
Thumbnail
陪伴孩子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無價的禮物。透過親子共讀、戶外活動以及遊戲互動,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與能力。在這個使用科技的時代,選擇親子共度的高質量時間,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安全感。
Thumbnail
陪伴孩子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無價的禮物。透過親子共讀、戶外活動以及遊戲互動,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與能力。在這個使用科技的時代,選擇親子共度的高質量時間,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安全感。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