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不陪玩更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蒙特梭利都這樣說。」
底下滿滿留言:「那我就放心了!」、「我一直以為我在偷懶,原來我是高段位!」 這句話真的對嗎?身為一個學過蒙氏、陪孩子一起長大的媽媽,我想好好說說這句話背後的誤解,還有那些被過度簡化的「育兒金句」可能造成的傷害。
那張讓我震驚的圖,竟然獲得了這麼多家長的「放心認同」
前幾天,在手機上的片刻,我看到一張育兒類圖卡,標題大剌剌寫著:「不陪玩?讓娃自己探索!」
「你以為是懶得互動,其實這樣最健康!」
「蒙特梭利研究證明,專注力提升200%,還能學會解決問題!」
說實話,我看到那一瞬間,真的有點震驚。
不只是因為它引用蒙特梭利來「佐證」這個觀點,而是因為底下的留言竟然一面倒地表示:「哇~原來我不陪他玩,是對的!」、「太好了,我就說我兒子自己玩得很開心~」、「放心了✌🏻我全中!」
那一瞬間,我明白這世界真的有太多父母──不是不想陪,而是太想做對,所以才會迫切地想找到「一種說法」讓自己安心。
可是,當這些說法斷章取義、偷換概念、過度簡化時,它們就不再只是安慰,而是誤導。
蒙特梭利說的「不打擾」,不是「不理會」

如果你曾經讀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你一定會記得她說過成人應該「觀察、不過度幹預」,但她從來沒有說過「可以不陪」或「可以放心去滑手機刷劇」。
她主張的,是:
- 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孩子自主探索
- 成人應觀察孩子的需求,準備適當的材料和空間
-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適時給予協助與引導
在《童年的秘密》中,她寫下:
「孩子在自由中建立紀律,成人的任務是提供適當的條件,使其自由得以實現。」
但這個「自由」,不是放任、不是不聞不問,也不是「你去玩,我去滑手機」。
而是:在孩子準備好前,我們幫他預備;當孩子已進入專注狀態時,我們選擇不打擾。
這與所謂的「不陪玩是育兒神招」完全不同。
分齡,是每一個陪伴選擇的根本

說真的,當我看到「不陪玩可以促進專注力」這類說法時,我最在意的不是引用了誰的理論,而是──孩子幾歲?他準備好了嗎?
舉例來說:
👶 一個6個月大的寶寶,最常見的行為是-啃東西、亂甩玩具、觀察移動物體。
這時候,如果你只是丟一個感官瓶給他,自己轉身去滑手機,說「這是蒙氏自主探索」,那我只能嘆一口氣,然後在心裡翻個大大的白眼。
因為:
- 這階段的寶寶根本不知道怎麼玩
- 他們學習的方式是「透過大人的示範與互動」
- 所謂「探索」也還建立在依附、安全感與語言輸入的基礎上
孩子不是出生就玩,是我們陪他練習如何玩。
以我的女兒妡妡來說,她語言發展一直都非常快,現在三歲多,的確可以長時間自己進入角色扮演的世界、畫畫、搬出她的故事場景。但這一切,不是突然會的。
她一歲時我就陪她玩拼圖,雖然她根本不會拼;她一歲半時會說出「媽媽不可以看我棒賽」,不是因為誰教她,而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對話、玩角色、回應她的語言; 她現在可以自己玩,是因為我曾經長時間「一起玩」。
陪伴,是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操作。
自由不是放任,選擇也需要引導
在蒙特梭利教學中,孩子的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但這份「自由」背後,其實藏著成人的極大責任。
老師會示範教具的正確操作,並將其放回環境中,讓孩子自由選用;
同時,也需要長時間觀察孩子的傾向與進度,適時提供個別引導,幫助孩子不僅在喜歡的領域操作,也能接觸其他發展區塊。
這也是蒙氏教育的難處之一:老師必須在不主導的前提下,溫柔但堅定地帶領孩子全面探索,而不是永遠躲在安全的生活區倒水剝蛋殼。
自主管理,不代表沒有人在引導。
自主選擇,也不等於放棄規劃。
所以如果有人說「蒙氏很自由啊,小孩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孩子整天只待在生活區倒水、剝蛋殼、不碰言語與數感區,家長會真的覺得這樣沒問題嗎?

教養不是找藉口,而是回應真實的需要
我理解,育兒真的很累。
有時候你只是想喘一口氣,不想再一次跪在地上組積木、重複讀第九十次《小熊不刷牙》的故事,或是再一次回答「媽媽,雲會累嗎?」這類小哲學問題。
所以當你看到有人說「其實不用陪孩子玩也很好」,你會鬆一口氣。
我懂,那種「終於不是我的錯」的感覺。
但我想說的是:你不需要錯來換安心。
你可以累、可以說「今天媽媽不想玩了」,可以打開繪本放旁邊音樂,讓孩子自己靜靜玩;但請你知道,這不是因為科學說這樣更好,而是你正在回應你們之間的真實關係。
而不是讓「育兒語錄」來替你決定今天該怎麼陪伴孩子。
最後,我想寫一段話給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的媽媽:
不是不陪,而是有意識地陪。
是在孩子還無法表達需求時,給予他一雙溫柔的眼睛與聆聽的耳朵; 是在孩子能夠自己探索時,選擇退後、但不退出; 是在累的時候,不勉強自己,也不用科學話術替自己找藉口; 是明白陪伴不是一直「在做什麼」,而是知道「你在這裡,我就安心」。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一段陪伴也不一樣。
你不必全中,也不必全對。 你只要知道,你不是因為放棄,而是因為相信,所以選擇剛剛好的距離。 那就夠了。
📌 註:
本文內容為個人在蒙特梭利教學現場與親子生活中的實踐經驗整理與反思,或許每位老師操作細節略有不同,但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自由與引導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若你也對某些「育兒金句」感到困惑或懷疑,歡迎留言分享,我們一起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