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孩子的聲音,為什麼總是被放大?
帶妡妡外出用餐時,她偶爾會開心地敲著碗盤、講話有點大聲,或是拿著餐具敲桌子。這些行為,常常立刻被爸比糾正:「不可以敲碗喔,這樣沒禮貌!」
但我看著四周,發現大人的聊天聲音、環境的吵雜,其實比妡妡還大聲得多。那一刻我心裡浮現一個念頭:為什麼孩子的一點聲響,就要被壓下來?為什麼「社會化」的標準,總是先套在孩子身上?

我這樣說,是寬容還是太嚴?
我當然知道——敲碗不是一個有禮貌的行為。我也不是完全不管她,我會輕輕說:「寶貝,這是吃飯用的,不是樂器喔。」
但我內心也會懷疑自己:我這樣做對嗎?我是不是太寬容?還是太嚴格?
雖然我學過這些、知道每個行為背後都有發展的意義,但當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還是會不自覺糾結:這樣該不該提醒?會不會太嚴?會不會太放?
理論上我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有屬於自己的探索方式;但情感上,我也還在學著怎麼把這些「知道」轉化成「當下不焦慮的信任」。
分齡觀察:敲碗這件事,不同年齡有不同含義
- 不到 1 歲的寶寶:對聲音與節奏充滿好奇,敲碗是感官遊戲的一部分。
- 2~3 歲:逐漸有自我意識,可能因為好玩、想吸引注意、等待太久或延續遊戲情緒。
- 4 歲以上:出現「越制止越故意」的行為,是在測試大人的界線與反應,也可能在說:「我也想做主。」
這些行為看似「不乖」,其實是孩子在發出訊號。不是挑戰權威,而是在說:「我也有想法,我在學著理解這個世界。」

孩子越故意,是在說什麼?
孩子越被制止,越故意做,其實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訊號。
可能是:
- 測試你的反應與愛是否穩定
- 想要表達自主權與控制感
- 喚起注意力,即使是負面的也好
- 單純覺得大人反應有趣,像在玩一場社交小遊戲
他不是「故意惹怒」,而是試圖在建立自我認同與親子關係的邊界。
給孩子的界線,也可以有溫度
我知道,不即時糾正有時會被誤會成放縱。但我想說——我沒有不教,我只是選擇溫柔地教。
我更在意孩子能不能從心裡,長出對世界的理解與感受力,而不是成為別人口中「有教養的乖小孩」。
有時我想,教養就像慢慢雕刻一塊木頭,不是靠大力敲打,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細膩修整。
我並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願意成為一個不怕懷疑、不怕修正、願意一次次選擇溫柔與信任的媽媽。
我相信,孩子不是要被修正成完美的小大人,而是應該被陪伴著,一點一滴地認識自己與世界。
而我們這些當媽媽的,也不是要做到完美,而是學會在懷疑與不安中,依然選擇相信、選擇溫柔。 不是因為我們軟弱,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愛,是最有力量的界線。

如果你願意寫些什麼給我,無論是一段回憶、一點心情,或只是一句「我懂你」,我都會靜靜地收下。我開了一個小小信箱,在那裡,你可以不用留下名字,也可以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