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老街,如一卷未完的畫卷,漫步其中,眼見的、心想的,層層疊疊。那日行經老街,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斑駁老宅背後,高矗著一片年久失修的公寓樓。這場景令我心頭一震,竟與台北林家花園後方那一片密集老舊的公寓群異曲同工。華麗與衰頹,歷史與現實,總是並肩而立,不肯讓彼此消失。

街道上雖舊,卻不全是過往的回音。轉角的一家店門口掛著一串銅鈴,聲音清脆。近看才發現,是造型可愛的「貓鈴」,原是源自動畫角色龍貓的周邊物,卻早已從卡通幻象中「本地化」,成為這條街上自然的一部分。不再是流行,而是一種生活。


再往前走,一家店鋪前掛著成串魚乾,在微風中輕輕晃動,鹽霧與日曬的痕跡一覽無遺。它們不是裝飾,而是真正的生活用品,讓人一望便有感覺——這條街是真的活過許久的。

當然,時間也讓街道出現了新陳交替。有些老屋改裝成時髦的服飾店,門口招牌亮麗、模特兒穿著流行風衣,與鄰近的舊石牆形成一種衝突的和諧。這樣的碰撞,正是現代老街的寫照——不單純是復古的複製,而是一種活著的時間感。

穿進一條巷弄,遇見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廟。屋簷已垂,香案積滿灰塵。香爐裡沒有一炷新香,只餘下焦黑的舊灰。這是否只是因香火不盛?或是本地人已不再「拿香」,改以心念寄託?但即便如此,這座廟依然靜靜地佇立在那,如同守護這條街靈魂的老者。

巷底,是一座古石橋。橋身上長滿青苔,欄杆已缺角斷裂,如同失去聯繫的舊時通道。據說這石橋過去是對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如今已無人行走,只剩一旁臨時搭建的木梯,供人上下往返。

有趣的是,碼頭卻維修得頗為講究,石階鋪平,欄杆穩固。但河面靜得出奇,沒有一艘船泊,也不見有人上下。修好碼頭,卻沒有航行——這種矛盾反而讓人印象深刻。仿佛它並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某種紀念,為了留住那個曾經熱鬧通商的年代記憶。

佛堂的老宅與老街,像是被時間輕輕拂過卻沒有抹去的篇章。它既在老舊中活著,也在新潮中轉變。有人說老街是靜止的,其實不然,它是緩慢地流動著,像一條潺潺的溪水,只是節奏慢得剛好,讓人可以駐足,靜靜聆聽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