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編自1962年真實刑案
「那罐沙林毒氣裡,摻著比氰化氫更致命的東西——整個時代的謊言。」
——吳明遠教授遺稿扉頁題字楔子:導師的遺物

二零二三年梅雨季,我張介安在恩師吳明遠教授書房清點遺物。潮氣侵蝕的木箱底層,壓著份斑駁卷宗。牛皮紙封面鋼筆字洇如血跡:「1962光華戲院事件—未完成的拼圖」。
「介安,這案子是台灣喉嚨裡卡了六十年的刺。」教授癌末囈語穿透雨聲,「軍方銷毀了證據,但銷毀不了...腐敗鳳梨的氣味。」
我撫過卷宗裡發黃的劇照。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舞台燦亮,台下觀眾笑容凝在永夜前夕。四十二條人命,包括十二名孩童,在開演二十分鐘後成為神經毒劑的祭品。而真相,隨教授嚥下最後一口氣墜入深淵。
第一章:腐敗的鳳梨
「通風口噴出白霧時,我還當是乾冰特效...」陳金妹阿嬤的錄音在車內迴盪。吳教授一九八五年冒險採訪的倖存者證詞,如今聽來仍令人汗毛倒豎:「等前排人像中邪般抽搐,我才聞到那味道——像整簍鳳梨爛在烈日下...」
我猛踩油門駛向鹽埕區。當年的「大舞台戲院」已改建為「海光商場」,唯後巷那排老榕樹仍虯結如鬼爪。教授用紅筆圈著檔案裡一行字:
生還者嗅覺記憶異常:7人一致描述「腐敗鳳梨味」
對照組:沙林原味(微蘋果香)/ 軍方掩蓋劑特徵(人工鳳梨醛)
「他們被篡改了記憶!」教授咆哮聲突然在腦海炸響。我顫抖著翻開一九九九年監察院調查附件。泛黃的「海鋒研究所」內部文件影本,清楚標示著:「N-62演習用毒氣添加Pineapple-5掩蓋劑」。
毒氣來自軍方實驗室。這結論像刀尖抵住我脊椎。
第二章:幽靈卡車
高雄市立檔案館的冷氣嘶嘶如毒蛇吐信。我戴著教授遺留的白手套,翻檢一九六二年三月《警備日誌》。
3/18 19:55 民眾報案光華戲院疑似瓦斯外洩
20:07 警總第三分隊抵達現場並實施管制
20:23 三輛軍牌貨車(南-5371等)協助運送「危險廢棄物」
指尖停在模糊的貨車照片上。「南-5371」隸屬「海軍陸戰隊偵搜連」——正是駐守左營軍港的精銳部隊。而左營,正是製造沙林毒劑的「海鋒研究所」所在地。
「年輕人,查這個會沒命的。」檔案管理員阿伯突然幽幽開口。他枯瘦的手指點向日誌邊緣塗黑的段落:「那晚我親眼看見,穿防毒面具的人從戲院側門出來,領頭的肩章...是銀色梅花。」
銀色梅花。海軍上校軍階。

第三章:燃燒的證據鏈
教授在卷宗裡釘了張證物清單,每項後面都跟著血紅的「滅失」印章:
證據
消失方式
通風管毒氣罐
左營軍區「銷毀失誤」
死者胃液檢體
高醫實驗室「遭竊」
監視影片
警局證物室「火災」
唯一倖存的,是火場搶救出的三秒監視影片膠卷。當我在教授的老式放映機上啟動它,雪花雜訊中浮現驚悚畫面:
00:01 清潔工陳阿土驚惶奔過大廳
00:02 後門黑影遞出圓筒狀物體(畫面震動)
00:03 鏡頭突然噴滿乳白液體
「他們嫁禍給陳阿土,因為他是最完美的代罪羊。」教授筆記如刀鋒刻紙:「小學畢業、獨居、姪子在對岸讀書。警總說他『因薪資糾紛報復社會』,卻不敢提——」
我翻到夾在後頁的薪資單。陳阿土案發當月剛領到年度獎金,金額是月薪的三倍。
第四章:中情局的火柴
解密的美國中情局電文影本飄落膝蓋(檔案編號:F-1997-01296):
1962年3月20日 台北站備忘錄
高雄事件或與國軍「海嘯演習」失控有關。情報顯示:
- 左營化研所當日測試毒氣擴散模擬
- 戲院通風管與軍港地下排氣系統曾非法接通(1957年戰備工程)
建議:不介入以免動搖友邦政權
我渾身冰涼。原來整座戲院早被改造成毒氣實驗場,觀眾成了無知的實驗白鼠!顫抖的手撥通教授舊識——退役情報官林先生電話。
「老吳終於把火柴交給你了?」他嘆息:「那三輛貨車運的不是證物,是『補救小組』。他們向通風管灌入中和劑,卻讓沙林產生致命新化合物...」
話筒那端突然傳來玻璃碎裂聲,通訊戛然而止。
終章:雨中的答案

左營軍港防波堤上,狂雨抽打我的臉。手中「海鋒研究所」內部地圖標示著紅圈:廢棄第四排放口(1959年啟用,1962年3月封閉)。
「就是這裡。」我喃喃道。當年毒氣沿著秘密管道,從軍港直撲三公里外的戲院。陳阿土接到的圓筒,恐怕只是觸發裝置的引信...
身後傳來靴子踏碎水窪聲。兩個黑影堵住退路,傘檐壓得看不清面容。
「張記者,教授的教訓還不夠嗎?」為首者聲音混著雨聲,「有些真相,活著的人扛不起。」
我握緊口袋裡微型錄音筆,教授遺言海潮般湧來:
「介安,記者最殘酷的使命,是當真相的送葬人——」
「但葬禮之後,新芽終將穿破謊言的凍土。」
浪濤轟鳴中,我按下錄音鍵。
《鹽埕謎霧》後記:在歷史的裂縫點燈
文/張介安
這部小說付梓前夕,我帶著校樣來到吳明遠教授墓前。雨中的觀音山寂靜如謎,墓碑上他的名字被水痕浸得發亮,像未乾的眼淚。
「老師,您託付的拼圖...我盡力嵌上了。」
風捲起稿紙嘩啦作響,恍惚間竟似聽見他沙啞的笑聲:「傻孩子,你嵌上的只是第一片。」
一、關於虛構與真實的界河
書中「光華戲院」原型乃1962年遭毒氣摧殘的高雄戲院;「海鋒研究所」對應真實存在的軍事科研單位;「陳阿土」則承載了那位蒙冤清潔工的魂靈。為保護隱私與遵守法律邊界,所有人名、機構及關鍵細節均已化名重構。
但請相信:當您讀到「腐敗鳳梨味」的氣味描述、軍牌卡車「南-5371」的車號、監視器三秒毀滅畫面...這些驚悚元素並非文學渲染,而是從解密檔案與倖存者證詞中淬煉出的歷史骸骨。
二、記者之筆的兩難
作為追蹤此案二十年的記者,我始終在兩條鋼索上行走:
左側是真相的懸崖——1999年監察院報告明確指出:「軍方銷毀物證屬系統性湮滅」;2011年解密檔案證實演習與慘案時空重疊;法醫權威更在學術會議坦承:「死者瞳孔縮小症狀僅神經毒劑可致」...
右側是歷史的迷霧——關鍵證人相繼離世、CIA檔案仍有三分之二未公開、當年參與「海嘯演習」的士兵多數長眠榕園公墓。當我握緊名為證據的碎片時,常痛感它們正從指縫化作塵埃。
吳教授生前告誡:「別讓憤怒灼傷你的鏡頭。」因此我選擇以小說透視真相:當史料闕如時,文學的顯微鏡反而能照見體制暴力最細微的毛細孔。
三、腐敗鳳梨味的幽靈
2023年深秋,我尋訪最後一位在世倖存者。九旬老人蜷縮在療養院窗邊,當我提及「鳳梨味」時,她乾枯的手突然攥緊我:
「那天我抱著阿妹逃出來...她在我懷裡變冷,鼻腔全是那股甜膩的腐臭味...」
護理師輕聲阻止:「阿嬤每次回憶這事,血壓就飆到危險值。」
我闔上錄音筆告退,卻在門廊聽見她破碎的哼唱:
「...薛平貴跪落寒窰口,王寶釧目屎淹喉嚨...」
那是《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唱段。六十年了,毒氣仍在啃噬她的記憶。
四、未完成的拼圖
小說結局停在軍港防波堤的對峙,因為現實中的追索同樣未竟:
- 美國國家檔案館拒絕我的F-1997-01296號電文調閱申請,理由仍是「涉及盟國機密」
- 軍方回應:「左營相關單位已裁撤,無從追查」
- 戲院舊址如今是網美咖啡廳,磨石子地板下曾滲透的毒液,早被焦糖瑪奇朵的香氣覆蓋
但請看倌們注意書中「陳金妹阿嬤」的細節——她總說逃生前瞥見通風管旁有「閃銀光的腳」。此描述與吳教授私藏的一枚梅花領章驚人吻合,而該領章是他在1987年戒嚴令解除當夜,從某位「悔恨的退休軍醫」手中取得...
五、致所有不願閉上的眼睛
書出版後,我收到神秘包裹。褪色軍用帆布袋裡塞滿實驗紀錄,首頁寫著:
「N-62樣本添加Pineapple-5後,意外催化氰化氫裂變——此為致死主因」
沒有署名,唯紙張邊緣印著模糊油漬,形狀恰似一朵凋萎的梅花。
我將這份「遺產」掃描存進雲端,密碼設定為老師忌日。若有一天我追查時「被消失」,這些數據自會如蒲公英散入網絡荒野。
畢竟我們這代人,早學會在黑洞邊緣備份光明。
當體制要你遺忘時
記得便是最溫柔的反叛
——寫於吳明遠教授逝世週年
張介安
2023年梅雨季 於左營軍港燈塔下
(全文完)
歷史傷痕備註
1. 本案改編自1962年高雄真實事件,人物、機構名稱皆經虛構化處理
2. 「沙林毒氣混摻氰化氫」特性及「腐敗鳳梨味」掩蓋劑,參照軍事化學研究文獻
3. 美國中情局電文格式援引1990年代解密檔案規範
4. 戲院通風管與軍用管線非法連接,反映戒嚴時期公共安全服膺軍事需求之現象
真相不會沉默,它只在等待足夠勇敢的耳朵。
——張介安採訪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