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7月台灣十大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有時加註個人評析,跟大家做分享交流。7月關注重點延續R3.3草案的討論。
R3.3
首先,不少開發商喊聲參加。
伴隨台灣離岸風電成長 風睿能源磨刀12年瞄準風電3-3摘要:SRE在台員工約200人、來自23個國籍,團隊、股東都有信心與意願參與3-3;SRE不諱言,比起過去財務、技術能力只是作為資格門檻,現在直接以此評分比較實在。
摘要:Skyborn持續準備重回台灣市場,已瞄準區塊開發3-3期;呼籲政府盡速開發新的限制區如航道空間。
針對規則如何設計,大家也有話要說。
離岸風電3-3選商即將開始 開發商籲政府放大容量:做滿1GW才能發揮規模經濟
摘要:
- 總容量:目前政府釋出的3-3期潛在開發容量,主要鎖定彰化外海與澎湖兩區,面積分別為80與75平方公里,約可容納2GW規模;開發商建議,政府應盤點3-1、3-2期的未能確實執行的風場容量,加速釋出新場址。
- 單一風場上限:將容量上限設計更具彈性。若能做滿1GW以上,才有機會發揮風場的整體經濟效益。但也有意見表示,如果風場容量集中在單一開發商,也可能造成開發商停止開發後,導致影響綠電供應量。
- 本土化:本土化並不僅限於設備國產,而是整體工程、環評、生態、在地就業等面向的實績整合,在地實績不只是加分項,在選商評比中應被更嚴肅對待。
摘要:
- 經濟部高層原先態度是風場進度不順就收回開發權,納入3-3期風場重標
- 業界傳出,部分有意投標3-3期風場的的開發商,正與3-2、3-1期風場洽談整併開發。
- 風電圈人士直言,政策必須具穩定性與延續性,就算不能「蕭規曹隨」、也不該全數推翻,政策動態理應是漸進式調整,而非斷層式執行。
- 經濟部已轉變原先「越快越好」的態度,暫緩3-3期草案公告時間,先化解區塊開發二種規則衍生的爭議,希望「先好再快」。
摘要:他呼籲經濟部應將開發商支持本土供應鏈,或過去承諾過國產化有實績紀錄業者,納入加分項目。並適時開放浮式風場。
離岸風機挺過強颱
摘要:2025年第一個侵台颱風「丹娜絲」沿臺灣西部一路北上直撲,在臺灣海峽的421座離岸風力機依然持續發電,部分風場發電量達 90%以上。
摘要:童董對風力發電的評價與擔憂:「不要認為綠能本身是無害的,我們是先享受後付款;30年後玻璃纖維材質的風力發電扇葉廢棄損壞後,要掩埋在哪裡?」
具體來說,其盲點有二,一是不知新環保材質葉片可以回收,不會是廢棄物;二是不知傳統葉片,可以再利用,並非只有掩埋一途。且回收、再利用早有案例。
本土化
風電再傳捷報!世紀風電獲3-1風睿海盛風場35座水下基礎合約
摘要:世紀風電與風睿能源完成海盛風場(formosa 4)簽署35座水下基礎供應協議。
台智電
摘要:核准中鋼、中油、中華電、日月光、聯電及東和鋼鐵等六大企業共同成立「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簡稱台智電)」,專營離岸風電購售業務,經評估不會對市場造成限制競爭。
摘要:台智電預計7月底完成新一輪募資到位,注資目標約16.5億元。新董事會除中鋼、中油、中華電信、耀華玻璃等泛官股出任董事外,民股則由日月光、聯電、東鋼各占一席董事;將有14家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