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有時幸,有時傷》的讀書心得。這本書是作者張西在2024年的年底發行的第四本散文,雖然那時正在準備國考,但有透過社群平台預先知道這本書中有寫到許多張西的脆弱,其中包含親人的離世、健康檢查發現罹癌以及家人遭到詐騙......等等。這些沉重的打擊均發生在短短的一年之間,對我而言光是聽到就足以消沉許久,我很好奇張西是如何面對這些噩耗的,沒猶豫太久就下單了,跟自己說等考完試一定要來讀這本書。以下分享一些《有時幸,有時傷》的片段和讀書心得。

她鮮明地活在所有愛她的家人心中
朋友偷偷買了一束花給我,三十歲過了一年,但我覺得自己的三十代才正在開始,充滿幸福和希望,風光明媚。
隔天,我在柏林的街頭收到台灣傳來的消息,乾媽突然小腦病變,正在做緊急手術。
張西口中的乾媽是她的姑姑,在張西國外留學之際突然小腦病變,原先應該是彩色的三十一歲瞬間被矇上一層灰。張西收拾行李起身回台灣,但仍沒有趕上見乾媽最後一面。回到台灣後,張西需要面對的是乾媽的喪事。
服喪的這幾個篇章我的眼淚沒有停過,張西的字裡行間浮現著很鮮明的畫面,而且流露出平凡但真實的情感。眼淚沒有停過的原因除了是被張西打動之外,一部分也是因為太有帶入感,在讀這幾個篇章時不時想到兩年前奶奶和外公相繼離世時的種種。
在張西乾媽離世一年多之後,家族仍在張西乾媽生日的那週準備一個生日蛋糕,並且開玩笑地說「結果生日的人沒吃到」。我記得有種說法是「當不被任何人記得,才是真正的死去」,張西的乾媽接受著許多家人一生的思念,她仍鮮明地活在所有愛她的家人心中。
那些看似無法承受之痛
想特別說一下,在這幾個篇章中我很喜歡張西用大量的顏色敘述去描寫乾媽去世的始末,從一開始得知噩耗時的灰色、頭七那天的淺棕色,到前往火葬場時的淡黃色,雖然是很抽象的表達方式,但我總覺得可以從這些顏色的變換看見張西在面對親人離世的心態,彷彿是在反映自己的心境從一開始的悲傷、難過,到後來的接受與釋懷。
之所以會對這幾個篇章特別有印象,是因為我認為親人的離去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沉痛的打擊,在表達或是書寫上難免會有強烈的負面情緒,但讀完之後除了可以感受到張西的難過外,也可以感受到許多親情的溫暖與窩心,讓那些看似無法承受之痛有了許多溫暖的顏色。
在頻繁失去之後,還能幸福如常嗎
印象中張西曾經在某一次的分享中提到了一個想法的轉變。大意是如果他人遇到了什麼悲傷難過的事情,過去的她會想鼓勵對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現在的她在經過這麼多事情之後已經說不出這些話了。
我們不曾面對過他人的遭遇,自然無法全然理解他人所承受的悲痛,若是說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類的話,雖說是一句溫暖的勉勵,不過有時卻也顯得冠冕堂皇。也許傷口會逐漸癒合,但疤痕仍是無法抹去的傷痛,所以比起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不如坦然面對自己受傷的事實,並且允許自己可以花時間讓傷口漸漸癒合。
在生命的磨難接踵而來之際,雖然張西也因為這些磨難感到自己一敗塗地,但我很喜歡張西面對這些苦難的態度,沒有那種明明是面對苦難,卻要自我催眠說是成長機會的矯情,也沒有生命遭逢巨變就直接自暴自棄地向下沉淪。張西用一種很中庸的態度面對這一切,在頻繁失去之後,允許所有的情緒發生,也允許自己慢慢梳理。
結語:在逆境中多待一下,不要急著站起來
我會給這本書5顆星的評價(滿分)。
在近期的訪談中有人問張西,在經歷了這麼多金錢以及身體上的挑戰之後,那個讓她重新站起來的勇氣是哪裡來的?我認為張西的回答挺耐人尋味的,她說:「就是在逆境中多待一下,不要急著站起來。你受傷了,總需要時間復原。」
在亞洲社會的氛圍中,有時候連悲傷都不被允許,彷彿只有堅強才是面對苦難的唯一一條路。很開心可以看到張西的這段訪談以及書中張西面對苦難的反應,我總覺得她的文字以及聲音像是一張防墜網,雖說不是平時會見面的關係,但在這些隻字片語中卻可以找到一些慰藉接住某些無以名狀的情緒。
張西對我來說比起一個作家,其實更像是一個認識許久的朋友。她的年紀只有大我一些,但每當我在一些低潮的時候,總能在她的訪談或書中獲得再前進一步的力量,也有許多次在心中很混亂的時候,很神奇地可以在張西的某些文字中得到共感,而覺得自己其實是被理解的。
我想推薦《有時幸,有時傷 》這本書給所有受過傷的人,特別是傷口還處在復原期的人。這本書沒有陳腔濫調的雞湯味,也沒有過度氾濫的悲傷,張西用很溫柔的筆觸寫下這些噩耗發生的始末,也許無法帶給讀者一套面對噩耗的解方,但我相信這本書仍會是一股溫暖切堅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