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國中的我坐在戲院裡,還在煩惱三角戀最後要怎麼收尾。然後,Hans 突然變臉,一句「If only there was someone out there who loved you.」劈頭而下,
很意外,但,好現在kristoff要拯救anna了,
結果anna跑去救elsa,我整個人嚇爛。這個結尾的雲霄飛車太快。
然後我也直接被《Let it go》煞到愛這首歌一百年,只差《Defying gravity》一點點。
簡單來說音樂劇版:
Elsa直接Elphaba化
增加的歌讓Elsa的歌曲每首都對應到綠女巫的歌。而且還直接變主角,let it go 加戲成了結尾歌。
我對劇情的強迫症又要發作了。
但是主題明明是尋找愛的意義,Elsa的歌一如既往地只負責展示自己內心不負責推動劇情。
Anna的歌曲
真愛敲敲門《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
瞎了眼亂找愛的《Love is an open door》 ->
跟男主角互動質疑愛與點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ve》 ->
自我反省 《True love》
多完美的跟主題契合!! 怎麼聽都是主角歌單對吧!!
結果連女主角都沒有以雙女主被提名。可憐。
我常常覺得kristoff很工具,但在音樂劇裡最工具的原來是Anna。
算了,主題曲跟主旨不合從電影版就有了。
只是音樂劇狂加Elsa的歌還直接唱結尾,直接嚴重化這個問題。
電影的歌曲張力很強,一次就愛上並且跟劇情強烈連結。音樂劇版的則是二擊必殺,更耐聽。
🎭 角色重塑
【Anna:主角光環褪色的小公主】
變得很愛摸,吃遍男角的豆腐,一直偷摸男角的肌肉,超色。
還我天真可愛的 Anna!!
電影版中 Anna 是去跟 Kristoff 談判給條件的,
音樂劇版像 Anna 是沒準備的笨蛋都被 Kristoff 幫助拯救。
失去了電影裡那種「兩個笨蛋彼此互補、一起成長」的可愛動態,
可惡。
【ELSA:妹控型Elphaba】
爆加一堆歌,多了很多「說出來」的情緒,顯露她的脆弱與渴望,QQ更想抱抱她了。
電影版選擇讓她一直在壓抑狀態中,直到結尾才突然獲得轉化,但過程沒鋪到她怎麼轉變;音樂劇則給他更多歌走過「否認 → 自我質疑 → 承擔 → 行動」。
喔不等等,其實他也不算有甚麼行動。
【Hans:太乾淨了我差點信了】
在音樂劇版本中戲份的增加,前面太正派我差點以為他被改成好人了。
但可惜我對這個人沒甚麼興趣,補充他人設的歌我覺得還好。
【Kristoff:晉升說教男的鹿哥】
終於拿到男主角該有的戲份了。
不過他變得很愛說教誒,整天用睜大的眼睛覺得別人很笨,自以為是,電影版可愛多了。
舞台 Kristoff 很常皺眉瞪眼,
語氣充滿那種「蛤?妳腦袋怎麼裝成這樣」的 vibe,
而不是電影裡那種自己笨笨,看起來很可愛的吐槽。
🎶 新增的音樂與劇情
電影版開頭有"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這句台詞,
本來是Elsa不理Anna,Anna問這一句就讓Elsa陪他玩,
這句才這麼有魔力,像他們間的誓言。百老匯版砍掉這個細節了。
加回去,給我加回去!
增加了很多歌,姐妹線跟支線都有,
但增加一些的歌像Hygge,不是不好但其實稀釋掉姐妹主線又再拖台錢的感覺。
算了,這是音樂劇,多聽幾首有賺。
Frozen1是怎麼做到每首功能性歌曲都這麼好聽的,太成功了。
frozen1中不好聽的都是沒甚麼功能的歌。
fixxer upper我就是在說你。直到音樂劇版我都不懂的審美。
我後來才發現,這部戲不像 Wicked那樣一段旋律會一直回來、一直捅你心臟。
wicked只要一直放for good的音階我聽一次難過一次。
Frozen太認真寫每首歌了都不懂得偷懶。
又或者是,let it go不是那首我覺得該一直重複的旋律
音樂劇的新歌(dangerous to dream, monster, i can't lose you)
第一次聽:可能有點微排斥,跟他不熟,看過去就好 ->
第二次:其實蠻好聽的,當初怎麼不覺得? ->
第三次:(已經進入循環播放)
電影版主要用高低音合唱造成的矛盾形成張力來堆積情緒,少有深入內心的獨白歌曲。所以第一次聽就會抓耳,每一首都很清新動人。
音樂劇版加入了內心獨白歌曲堆積情緒,就是第一次聽會略過,第二次聽會被抓住的那種二擊必殺歌。
🎵 這些歌們
《 Let the sun shine on 》: 介紹大家的工具歌。功能是告訴你主角小時候很幸福、很可愛
我比較喜歡電影版的《Frozen Heart》,因為它帶著 Elsa 的象徵意義和冰的主題,(我自己覺得也比較好聽)音樂上也比較深沉、旋律厚重
chatgpt這個公式還給我拿〈No One Mourns the Wicked〉來比較說這就是公式,
公式個頭。
他是glinda的獨白,充滿她矛盾又堅強的情緒張力。也在說整場就是她在mourn the wicked。
但是冰雪奇緣這首跟白雪公主的<good things grow>我覺得很無聊,跟《Wicked》的開場根本不在同一個重量級別。
甚至連<good things grow>的旋律其實都一直重複到切題。
這首真的是,打醬油之歌。
但開頭先飄出了《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我其實超愛的
《A little bit of you》: 你很重要,但不好聽,對不起。
不止前面出現,後面也是喚醒記憶的重要歌曲。那可能就是我覺得沒有好聽。
這種重要歌要寫的好聽一點啊。
優點是他會讓elsa跟anna有一起完成olaf的感覺,是雙向一起的。
缺點是我可能對電影的感覺太深已經被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綁死了。
對不起,這個缺點是指我的缺點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真主題曲本尊,請你多用一點。
本來我差點要罵人說怎麼Anna沒有問那句經典你想不想堆個雪人,後來是Elsa自己唱出來,超愛這個改編:
電影是 Anna一直主動呼喚以及「被拒絕」的悲傷;
但當 Elsa 唱出這句,她變成了主動思念的那一方,
其實也想要但不敢伸手,姐妹是互相的。
那個瞬間很脆弱也很溫柔。
Anna: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 Elsa: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其實人家有個小小藏起來的想要回小時候一樣天真快樂的願望。
這句歌詞變成了一種 “我沒有辦法明說的渴望”,
是壓抑、愧疚、懷念、還有害怕混在一起還有Elsa 對自己童年的遺憾低語。
好好哭。
既然你用了它開場,為什麼不敢用到底?
還是你們怕用太多原本的旋律會被說沒創新?
沒關係,我答應你,我不會這樣說你,請你多用一點。
在電影中anna變成冰的場景是沒有背景音樂,只剩下elsa跟anna獨白。
音樂劇有背景音樂,當我正要覺得怎麼要煞風景,
原來背景音樂出來是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那沒問題了。
不愧是真主題曲。所以真的平常應該多給一點時間出來的。
給我一路唱到結尾阿,不用結尾硬唱let it go 啦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電影版的低音合聲帶出 Elsa 的焦慮與不安,整首歌明亮又藏著陰影;
而舞台版把 Elsa 的旋律改得比較典型「女高音」走法。
但這也許是舞台的限制,低音在舞台中不好表現。
但也失去了那種感情營造
我第一次是覺得Elsa的新歌《Dangerous to dream》是為了彌補這首歌的改動所以不喜歡。
第二次聽到:新歌很好聽,但我還是不原諒這首的改動
《Dangerous to dream》: 第一次聽: 雞肋,第三次:(已循環播放)
第一次聽:
我記得這首但不記得旋律。
內容我覺得算是elsa的人格塑造補強,但是我覺得沒有說真的效果好到無可取代。
理性上認可、情感上無波瀾。
雞肋歌。原作沒這首歌也講得很清楚啊,為什麼要補一首。
第二次:對不起他不是雞肋
明寫Elsa沒有表面看起來的冷淡,他其實很想去作夢,很想讓人進來,看著Anna這麼陽光,一邊想去找他和他一起面對,一邊又太疼愛她不想傷害他。
她甚至不是不信任對方,她是太疼她了,才不敢賭這一把。
把Elsa原作中只有恐懼的描寫更多寫了她的慾望。
而且這個旋律其實很好聽。帶著記憶重看的我太排斥原作以外的歌曲了。
順帶一提,聽到
《dangeous to dream》 的
〝 it's dangerous to dream 〞
〝It's dangerous to wish〃
我想到的還是
〝Don't dream too far , Don't lose sight of who you are〞
〝 Don't wish, don't start Wishing only wounds the heart〞。
忽然想起另一位不敢許願的綠女巫也說過類似的話。
她們都太知道自己是誰,才不敢伸手。那不是冷淡,是一種害怕+自卑+其實很想要的揪心歌。
作為一個Elsa粉絲,我是不會說Elsa抄作業的。
《Love is an Open Door》
電影版第一次看時我超信 Hans,我人生第一次劇場式詐騙受害。
《Reindeers Are Better Than People》
可愛小品,沒多也沒少,音樂劇中沒有太多拉鋸點,留著OK。
電影版中負責假裝男主角有戲份。
《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ve?》: 恭喜kristoff喜獲男主角之歌
算是我少數第一次看這個音樂劇就喜歡的歌。是真的蠻好聽的。
也很符合角色定位,也點題本作的中心主旨,所以我說為什麼主角不是Anna。
這首歌中他跟 Anna 的互動反而很剛好,因為他們在互嗆。
說教歸說教,但 Anna 在這裡不是笨蛋,她也在回嘴。 歡喜冤家情歌。
說教也沒關係,演員唱得好聽
《Let It Go》的感受差異: 我對這首歌改動的心情很複雜
Let it go的音樂劇版本沒有電影版那種看到自己的能力的雀躍、興奮快樂感,第一次看我比較喜歡電影版。
Caissie的let it go 一開始唱得好柔和,我聽第二次還是不習慣。他唱得也有點像elsa好委屈,要讓自己堅強那種。
因為她不是在「釋放情緒」,而是在「努力站穩自己」,那種情緒更壓抑、更辛苦。
我let it go 喜歡Idina的,但可能我覺得elsa是小朋友的作品就是要快樂一點。
* 題外話,這個elsa (Caissie) 演elphaba也是委屈巴巴的感覺。 演過Elphaba對試鏡Elsa是有加多少分?每個Elsa都是Elphaba是怎樣。
對我來說,Let It Go 是 Elsa 的第一次自由,該開心、該飛奔;
但 Defying Gravity 是 Elphaba 的一次選擇,她不是興奮,而是心碎。
所以我喜歡 Idina 的 Elsa,但我更喜歡 Cynthia 的 Elphaba。
那是一種含著眼淚撐起來的堅強,不會立刻爆,但會一直留在你心裡。
《let it go 》也是不斷重複的主旋律之一,主題曲本人值得很多重複並表達感情,
但最後一幕大家在風暴中,這邊旋律用let it go??
《let it go》這麼high的歌被拿來用在這麼負面的地方,
the storm range on是《let it go 》的高潮,用在這麼壓迫的場景,
我的情緒記憶充滿產生衝突 。
結尾的時候以《let it go》 收尾,他是主題曲,歌詞的i 改成we,很溫馨。
《let it go》從個人的自我放逐跟解放昇華成眾人的包容和凝結,
但Anna的角色被淡化了。
這首歌很棒,但是拿來當總接呼應主旨的收尾我還是覺得微妙。
**主題曲之爭:
其實在電影版的時候就有給我一種主題音樂很不明確的感覺。
以姐妹線為主的劇情應該用《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當主題曲。
《let it go》 與最終劇情主旨(姐妹情與選擇犧牲)不一致,它只是 Elsa 內心轉折的重要節點。
但主線劇情是姊妹互相改變,主角是Anna,用《let it go》收尾...... 這首歌的重心是個體,而故事結尾需要的是雙向。
《Hygge》: 我知道你很努力,但你卡在那邊我真的尷尬。
剛剛還在姊妹衝突、Elsa 逃亡,然後突然進一首搞笑曲
硬要「裝上一些歡樂塞子」,不是這首歌不好,但他對劇情跟人物塑造有點.....沒幫助,我對這種歌比較無感。
移動順序會比較好。卡在那裡很怪。
《I Can't Lose You》 vs 《FTFTIF Reprise》:
我覺得刪掉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Reprise 很可惜,
但改放 I Can't Lose You 讓姊妹表達了對等情感對唱,
「Elsa 也想要有人陪她玩」,只是她不敢表達。
兩人都訴說對對方的愛。
好啦我長大了,最近一直循環播放這首。
也跟音樂劇想要表達更多elsa的人性和夢想符合。
表達更多Elsa 的願望與掙扎而不單是恐懼與焦慮。
不然Elsa真的很像躁鬱症公主。
FTFTIF的旋律重複跟對比就消失了比較可惜。
Anna 在唱希望,Elsa 在唱拒絕,對比張力明顯,又跟主旋律呼應。戲劇效果滿分。
《I Can’t Lose You》的旋律我自己覺得感覺上很像《Dangerous to Dream》: 同樣是Elsa 嘗試說出心願、卻又不敢太靠近的音樂語言。
旋律樂理我不懂,我只負責覺得很像。
- 原 2018 Broadway 原聲帶有 FTFTIF Reprise,Spotify 上的官方 Broadway Cast Recording(2018 版)保留了原始劇本中的版本,2019 巡演版加入《I Can’t Lose You》並移除 Reprise.
《Fixer Upper》
- Frozen1中不好聽的都是沒什麼功能的歌。Fixer Upper我就是在說你。
- 其實我知道他確實是一直在形容愛應該怎麼做的歌,其實很呼應主旨,但是我就頻率對不上。
《Monster》: 第一次看就覺得旋律好聽的歌,但我原作粉的心不想承認
第一次看時就覺得旋律好聽的歌。
但覺得是刪掉FTFTIF 後加monster 讓我當下覺得效果不好。
原著就有感覺了,幹嘛修改掉後加入新歌彌補的感覺。
跟dangerous to dream一樣都是被我的原作心理低估的歌。
第一次也可能是monster這個用詞太重讓我很心痛,但確實elsa心理對自己就是這麼尖銳。是我在迴避面對。
其實電影原版中我反而覺得elsa的攻擊舉動比較不合理。
我猜電影版的elsa很恐懼、封閉,所以遇到有人來攻擊她,他的防衛機轉抗拒來的所有人,
在內心混亂的時候選擇跟刺蝟一樣封閉自己攻擊別人。
但我覺得跟elsa溫柔又害怕的設定矛盾。
在音樂劇的版本elsa想彌補過錯並且主動投降,好像比較合理。
另外,電影版的elsa做什麼都很被動,
在anna離開後本人除了焦慮外沒有成長跟劇情,就是等待王子救的公主。
所以我其實比較喜歡音樂劇的改編。
不過Elsa仍然沒在幹嘛就是了。
《Monster》裡面唱Elsa說自己要做點甚麼挽救,
我還以為elsa終於要做事了,結果沒有。
推動劇情還得是Anna,Elsa是躺贏。
發現冰雪奇緣已經十幾年了,覺得自己老了。
有的改編我喜歡,有的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