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能成立的前提,是對孩子存在的認知本身錯了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是支持不體罰的,如果您的立場不同,可以跳過這篇不看。

整篇文章重點:(給不想看落落長文章的人)

對孩子的存在認知錯誤 → 出現愛的偏差 → 體罰的矛盾 → 心理後果 → 世代影響 → 社會進步受阻


正文:

小孩如果需要你用體罰來教育,請去看書上課看影片、請教專業人士、諮商都可以,去學如何當父母。


你的工作技能是通過學習習得的,你的養育技能也要比照辦理。


如果你不想學,當初就不該生孩子,因為這代表孩子在你心中不是愛的延伸而是滿足自己人生成就的奢侈品,你的反駁是因為你洞悉不出來為什麼你生孩子。並且你對負責任的認識過於淺薄。


你其實並不希望你的孩子長大後可以獨立思考、尊重自己、愛護自己,你以為你希望,但其實只是社會灌輸的觀念,而你誤以為你也是這麼想。


你說:「不行啊,我不打他不聽話啊、不打學不會啊。」,那就回到文章開頭,去學習正確的教育方式。


極端一點,不然就給別人收養。給真正愛孩子的人養育。讓他們去教你要孩子學會的。


你做不到?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去一個更好的地方長大呢?


還是其實你是不想要自己的東西被拿走而已?因為你沒有把孩子當獨立個體看待、因為你對孩子的存在有錯誤的認知,以致於後續所有「愛的行為」都是偏差的,而體罰就是這個錯誤認知的直接表現。所以,


「我雖然體罰孩子但我是愛他的」這句話,坦白了你對自己還有親子關係、孩子定位不夠了解。你沒有意識到這是矛盾的,但你的小孩會知道,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父母愛我但又打我?他對愛的認知就會產生錯誤,進而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邊緣型人格障礙、迴避、討好型人格、焦慮型依戀,都是這些教育的後果。


然後更低落的是,這些被錯誤養大的人,以為這種家教是正常且正確的,就如此再養育下一代,結果就是一代代連鎖的、有毒的家庭教育(這解釋了世代創傷的產生),進階表現到人類的社會進步緩慢。


同時表現在階級複製。

並且令人難過的事實是,你的小孩難以活出你對他的期待。(相信不少人聽過兩張R卡合不出SSR這句諷刺吧)


多數不等於正確。

聽話不代表學會,而是服從。


「沒有人有資格教別人怎麼養育孩子」,基於這句話的邏輯,是不是學教育、心理、當老師的這些知識跟職業都不該存在才對?因為他們沒有比家長有資格教孩子。


如果你生孩子不是為了愛,那可能是錯誤的開始。


因此,當規劃生孩子時,請先拿出你的紙跟筆,分析為什麼你要做這個決定。如果你看待孩子是把他們當附屬品而不是獨立個體,那麼接下來一連串的教育模式等於從錯誤出發。會出現體罰、要孩子聽話(聽從安排)、乖、好管教,這些都是服務於自己的方便。因為你缺乏同理心,所以你只考慮自己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可以得到什麼,沒有換位思考我的孩子可以得到什麼。你沒有培養同理心不完全是你的錯誤,因為你也是被上一代錯誤教育養大的孩子。(注:同理心跟同情心不同)


我也相信有些家長擺脫了一些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沒有用在孩子身上,這是好事。那我們可以更進階想:或許我能做到更好?我們是否可以從思考最簡單的問題開始:我的小孩為什麼非得用打的聽話?


但也有些家長他們不同意體罰,但是他們不自覺地把肉體的體罰轉嫁到精神的體罰,言語批評小孩的人格、威脅拋棄、發洩情緒(例:我真後悔生你),讓他在自我認同感低下的自我評價中長大。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被植入信念,你這個時候對他所說的任何負面的話:「你就是這麼廢不讀書以後會很慘」等等,都會讓他認為自己沒價值,甚至上升為身分認同。他會覺得我就是這麼不值得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而這種信念深埋在潛意識。他根本連對自己是這樣子想的都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那你可能會質疑我,講得那麼冠冕堂皇、又沒生過小孩,我就做得到?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所以我非常慎重看待生養孩子這件事,這關乎到一個「他人」(孩子)的人生,我不能像對待自己的方式那樣走一步算一步地對待他,因為孩子可沒想被這麼聽天由命地對待。


我也會思考,究竟我想讓一個生命來到這世界,是為了什麼?讓他知道世界美好?傳遞智慧知識?我在這方面,我看重的是我的小孩要在成長過程中知道自己、找到自己是誰,這會隨著年紀改變沒錯,但是如果我一開始教清楚這方面的思路,他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基於我在脆上看到的影片,留言區有人說看小孩的穿著平常媽媽應該很愛他。那…你把自己打扮的體面,你有愛你自己嗎?

照顧小孩的穿著真的僅是因為愛孩子嗎?是否包含面子問題呢?

提供物質不是愛的表現,是義務。


題外話,我同意人要自私一點照顧自己,可是這不該從一個不對等關係中索取。你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看書吸收知識、跨出舒適圈、直面童年創傷、中止世代創傷,而不是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被迫在錯誤的年紀承擔成人的情緒。你錯誤看待你自己導致你錯誤看待孩子。


做爲一個過來人,我可以說這種家庭長大就是用一生治癒童年。這不是抽象的治癒,而是實在的金錢與時間支出。前期他需要花精力、時間、金錢去找適合的診所跟諮商師。這會是一筆大約幾千塊的支出。找到後開始看醫生吃藥加諮商,一次療程抓大概2400,應該需要五年的時間(如果是個多愁善感的性格那時間要往上加),前期一個月要去兩次,算持續一年吧,後期四年一個月一次,第一年57600,後面四年115200,總花費約172800,你何不用這17萬在他小的時候好好投資在學習教育孩子,讓小孩長大不用額外花那個破爛時間去花錢療傷,他甚至可以用本該諮商的那段時間去做他想進修的事情,或去做你教育的目的——成為你期待的人。


Again,如果你生孩子不是為了愛,那可能是錯誤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n Demi的沙龍
1會員
33內容數
在這裡可能沒有解藥。但是有其他神奇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