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生的投資?事實上,我們有心理財的人都看過很多網紅財經分析和金融領域的相關書籍與雜誌,但總覺得各項資訊滿溢出來又零散各地往往讓我們就算看到、學到也只能一個片段的單一考量。相信大部分的投資者在茫然無頭緒中希望能有一套方法,幫助建立架構出一套自己投資的邏輯/心法、紀律和準則,踏上財富自由與幸福的道路。本篇算是彙整並提出一些對投資者自己回測與建構投資準則的建議,供大家做參考。
1. 投資定位
首先第一個考量要點是要問自己,身為一投資者你的投資定位是什麼?
譬如: 自己是一位長線投資人還是短線投資人? 長線投資人通常會關注股市10年或20年以上的大盤趨勢,也相信股市長期是向上的。而短線投資人(不論是當沖還是隔日沖)則希望在很短的時間內(甚至當天收盤前)只要能獲利出場即可。所以,我們必須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不要因外在噪音(看到一隻飆股 、一個興新產業或是他人獲利的大聲公…)而改變原始投資的初衷。
2. 投資策略的擬定
了解自己的投資定位後,我們接著要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因為不同的投資訂位者。有些人(短線者)喜歡短進短出,有些人做波段操作(判斷股是:逢高出脫、逢低加碼或高點賣出、低點買進)。另一些人則選擇buy and hold,即長期持有股票,持續買進股票(定期定額或有一筆資金就買股票),買了之後就擺著不賣(留在股市也不賣)。這三種策略的投資者面對同樣一支股票的股價看法會有不同的訂價。譬如,針對台積電(TSMC)短線操作是要在中午股市結束前獲利出場,所以只需要上漲那怕是已經站在高基期都不重要,重點是能立即獲利就好。但若是要投資一隻股票(基本面分析)研究景氣高低,目前AI股仍具前景有幾年的好時光,不過可以根據財報/關稅/國家地緣政策/競爭/過去價格/競爭對手…等考量因素做波段的操作。得出觀點目前…..(高/低點),對手上股票有可能認為現在高點該做部分/全部出脫(或買進)…等。長線投資者的策略就是持續地買進、長期持有(本篇此處買入是指投資市場指數型ETF,譬如:台股的 0050),買了就放著。期間雖有股價的波動(隨景氣高低會遇到牛市/熊市)都留在股市。身為一投資者,根據投資定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3. 風險承受度
觀念:投資獲利是要付出成本的
想要獲利就需付出的成本,在長時間留在股市內 高低振盪要能承受資產的起伏。過去股市的歷史是絕大多數的股價天數低於前波高點的天數是大於95%,也就是100天內真正高過前波高點的天數不大於五天,其他都在前波高點下動盪。但是要有信心,因為股價長期以來的走勢都是由左下往右上,時間越長獲利增長越多。
現在,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經濟景氣循環有好有壞,股市也是漲跌互見有高有低。我們需要問自己,在股市的震盪中自己所能接受最大的損失為多少?講白話一點。例如,自己如果投資股市一百萬元,但是再遇到類似金融海嘯事件發生(熊市來臨)時,自己可以接受跌30%到七十萬嗎? 或是股價持續下跌到六十萬元,自己可以承受得住嗎? 不幸的是股市還繼續下跌50%,使原有資產腰斬後只剩下約五十萬,這時問自己可以承受的住嗎?這樣的風險承受度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在股市中長期生存。這會需要有事先的心理素質
與準備以避免在股市低迷時被迫賣出股票(不論是環境所逼自己無奈還是情緒跟風所致)。說可以承受十部要鐵齒,財務決策的最高準則,傾聽內心的聲音確認自己的決策晚上可以睡得著(家人不會吵架與不會內疚擔憂孩子的未來),那才叫做:沒問題,我可以承受。
最後,我們要明白股市的波動是常態。大多數時間股價都低於前波高點,但長期來看股市走勢是向上的。因此,作為一長線投資人我們需要信心與耐心。不論採取何種策略,我們最重要的是維護自己的財富、價值和信念。要做好人生的投資,需要清晰的定位、明確的策略、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在波動中保持穩健,實現長期收益。
4. 意外前的準備
當我們了解股市會有波動時,我們人性本能會希望減少虧損帶來的痛苦。根據趨避理論,虧損一塊錢的痛苦是賺取一塊錢快樂的2.5倍。因此,我們都希望避免虧損。
為了減少痛苦的發生機會並想在股市波動中保持淡定,我們可以事先做好可能有意外事件發生的準備。首先,讓自己手上一直握有足夠的現金是基本必要的要訣。現金多少是根據自己年齡、家庭狀況、工作受入、婚姻狀態、子女年齡…等,準備三到十八個月不等的生活與緊急(醫療)預備金。例如,年輕人可準備三個月,正處於三明治有家庭者的中年人可準備半年至一年,樂齡銀退休族則建議至少需準備一年半(以上只是做參考,當然現金準備是越多越好)。
這樣,在股市大跌時我們有足夠的現金可應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不僅能讓自己有銀彈能在股市低點時可以有逢低買進的選擇,也讓自己有底氣為自己預留犯錯空間。在心理上做好準備當股市股震盪時不期望每年都有高於平均年報酬率的回報,也能接受有幾年回報是低於年均報酬率(譬如:熊市時對自己的投資年平均報酬可能較低甚至少於7%的情況也OK,不會計算時都用太高標準無法接受或使生活發生困難)。
當股市低迷時,我們要手握現金並預留可犯錯空間,以避免在熊市中因急需用錢而被迫賣出股票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我們要做好意外發生的準備、保持樂觀和信心讓自己有足夠的底氣撐過去。為什麼? 我們需要熬過谷底等待股市反彈,就可以抓住歷史上幾次大漲的機會,使自己整體投資報酬有大幅度的進展。因此,有經驗(有過意外事件、重擊股市事件產生熊市之後再反轉大幅上漲創造歷史紀錄的波動經驗)的長線投資者,都知道在股市低迷時務必要有底氣撐住,然後等到股市反轉曙光出現時跟著股市大漲的波浪起飛。
對一般散戶來說,只需持續買進大盤市場指數型ETF,平時做好手握足夠(有底氣)的現金和預留犯錯空間(譬如:可以接受某幾年報酬是比長期年平均報酬率還低的年平均報酬率)的心理準備。這樣在股市低迷時就能淡定與自在地度過,等待股市反轉後享受大盤上漲帶來的獲利成長,給自己再度迎來好運。
此外,平時要投資自己(譬如:多閱讀財經、書籍、增強專業知識、培養發覺自己的嗜好或發展專長與多元收入來源。這樣在股市不景氣時,有其他主動收入減少可能的經濟壓力。
- 投資策略評估--長尾效應
不同投資人採用採用不同投資策略的結果差異會很大。美國曾進行一項研究,假設從1900年至2019年有三位投資者每月存下一美元並採用不同策略投資[1],在長時間的投資後看其最終的報酬結果。
第一位投資者(蘇),每月固定投入一美元到美國股市,不論經濟狀況如何(就是不論經濟是景氣或不景氣,股市不論是牛市或熊市)都一直持續買進,即使經濟衰退或空頭市場來臨,他依然堅持投資每月一美金投入股市。他的投資策略是持續買進股票與長期持有(買進的股票都不賣出)。
第二位投資者(吉姆),在經濟未衰退時每月一美金投入股市,但在衰退期間賣光所有的持股,並且將原本每月要投入的現金一美元存下,待衰退結束後再把所有資金重新一次全部投入股市,並且重新開始每月投資1美元。
第三位投資者(湯姆),在經濟未衰退時每月一美金投入股市,但在經濟衰退六個月後嚇到賣光所有的股票,手握現金並且等待衰退結束之後六個月後(確定已脫離經濟衰退)再重新將所有資金一次投入股市,並且重新開始每月投資1美元。
最終結果顯示:蘇擁有435,551美元,吉姆擁有257,386美元,而湯姆擁有234,476美元。第一位投資者(蘇)的收益遠超其他兩位,因為在總共將近1,428個月中,只有300多個月是處於經濟衰退(即約22%的時間股市是低迷)。因此中間從不間斷的投資者(第一位投資者:蘇)在這段所有期間都保持冷靜持續買進(長期持有,一旦買了就擺著且不賣),使其最終收益比其他兩位(吉姆和湯姆)高出平均70%以上。
這個研究顯示了長尾效應的特點。譬如一投資者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初期決定持續投入(此種決定與投資行為),特殊事件來臨給市場帶來一大的衝擊使股市大幅震盪,當下你所做的決定遠比在2000年~2008年所作投資,要大大影響最終整體投資報酬績效,這就是長尾理論的效應。蘇的持續投資行為不因為高低振盪所以參與到股市劇烈下殺低迷與大幅反彈上漲的全部過程,這對其一生的財務狀況影響深遠(少數幾件事/決定會影響大多數的整體結果)。所以俗話長說,熊市低迷時好好把握也會是窮人翻身的好機會,但先決條件是自己要有銀彈可投入(保住工作或是有現金先準備好)以及當他人恐懼時你有貪婪並實際執行的勇氣。
總之,在意外發生前做好金錢和心理準備,可以讓我們在面對股市波動時更加從容。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並堅持執行,有助於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以上一簡單的投資策略研究範例只是理想。實際生活上我們需要分析各個投資策略作簡略解說。
第一位投資者: 看似每月固定投資一美元,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般人最難做到的。這也是散戶最應該學習效法的地方不過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我們唯一需要做到的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構建自己的投資邏輯和底層架構。以淡定自在的心態重複紀律的執行自己的投資方法並堅持下去。最終,我們將會獲得滿意而巨大的回報。雖然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對一般散戶而言並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同時要能夠避免受到外界高低波動、雜音和眾人氛圍的影響,才能堅持這正確的投資決策。
第二位投資者: 是自己判斷認為當經濟不景氣或股市衰退時(通常會根據經濟景氣的指標來判斷)賣出股票保留現金在手。原先每月定期一筆要投入股市的金額仍存下來等到他認為股市開始反轉時,再一次性將所有現金投入股市,並恢復每月定期投資。
這種策略的挑戰在於需要準確判斷股市何時開始下跌、何時觸底反彈。但是市場的波動性根本無人能準確預測。市場先生(Mr. Market)的喜怒哀樂無常是出名的,因此很難有人(甚至金融專業經理人團隊)能夠掌握到最佳買賣時機(也許偶爾一兩次猜對但無法長期、穩定的抓住正確翻轉時機)。因此常可能面臨的是過早賣出股票錯失再次的高點,也可能股市低點已反彈後幾日再買入時已經錯過了股市大漲時機。所以在財經媒體名嘴、網紅常說要有做到波段進出,賺取獲利。今日理智的你認為可能事先猜對嗎? 又可能次次都猜對嗎? 要是錯誤投入那要付出的風險 (若猜錯要付出的成本代價)是甚麼?
因此,所謂的逢高出清和逢低買入,口說容易實際要執行到位會是困難重重(別忘了我們說過投資路上要學會了解運氣與風險的存在)。因此,這種投資的決策往往基於個人認知(主觀認定)容易導致賣太早或買太晚。
第三位投資者(吉姆): 可說是一般散戶的代表。他非常害怕損失容易受到外界雜音和氛圍的影響而自己卻無定見,是典型的羊群效應代表。他總是在經濟確認下跌六個月後,像一般散戶一樣後知後覺(或一直捨不得賣出下跌的股票),但此時往往已經賣得太晚。之後,將現金留在手上,就算是股市低迷也不投資深怕受傷(但也失去逢低加碼的機會)。
一直要等到景氣反轉,當他看到股市已確實反轉並超過六個月後,經濟景氣一片繁榮(確認再確認後)才一次性投入全部資金買股票(這時往往看別人都已上車買了股票,害怕自己太晚反而買不到-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態)。心理是希望以不受任何損失影響(盡量不付出投資該有的入場劵)。他總是因再財務的心理尚未準備完善使得決策行為屬後知後覺,在經濟景氣從過熱轉冷卻時半年才察覺退出,等到股市確定反轉且不再處於谷底六個月後才重新進入市場。因此,他的做法非常保守且後知後覺,當然也是獲利最少的。
許多散戶屬於這種資訊敏感度低、聽從大眾意見、害怕受傷、想要獲利卻不願付出成本(入場劵)的人。他們一次又一次在受傷很深後才賣在谷底,又需確定經濟景氣確實已反轉後才有勇氣再投入,因此獲利最少。
6. 就是一直衰,怎麼辦?
很多人覺得自己總是賺不到錢,每次都是剛賣了某一支股票後那支股票的股價就立刻上漲,或是買了某支股票後股價就立刻下跌,好像屢試不爽! 另外經濟景氣的氣外反轉好像也總是與自己判斷的股市高低的操作相反。感覺自己實在是有衰!其實,投資理財並不是一門數學或工程計算(完全理智)的硬功夫,它探討的是一群人在理財行為上的心理決策與行為。因此,投入股市做投資要先有認知到自己是在和一群心理不同看法與想法的股民做交易,並且處處都會有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當然,自己要事先有此準備並需要準備撐得夠久的底氣才能有翻身的機會。另外,意外總是在已經夠慘的時候還會發生,讓我們常常感到真的是禍不單行,漏屋偏逢連夜雨….的雙重打擊甚至多重打擊接連而至,考驗著我們對樂觀的信心與持久度,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運氣與風險的一刀兩面的存在(這點任何一位投資人是需要隨時記在腦裡/心裡)。我們在人生、事業和股票買賣上都要尊重運氣和風險。
7. 資產配置
接下來要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之前文章已提過),這裡我們將以長線投資者的策略為主(即長期持有並持續買進,選擇大盤市場指數型ETF)。
首先,在台股市場以0050為主。如果是美股,我們採用股債配置策略。股票/債劵配置比例可以是80比20、70比30、60比40等。這是根據你的年齡、收入、風險承擔度、個性的積極性等來調整股票與債券的比例,例如,積極型投資者可能會選擇股票佔80%,債券佔20%。
在美股方面以市場指數型ETF為主。例如,全美國的VTI、標普500的SPY或VOO。債券方面,可以選擇全球債券BNDW、全美國債券BND,或中期美國政府債券IEF等。最後記得每年定期做一次的再平衡。
同時,不要忘記要手握一定的現金。事先準備三個月到一年半的生活與緊急預備金,這是根據投資人的年齡、婚姻狀況、子女和風險承受度來調整,基本上年齡越大開銷越多需要準備的預備金要越多。
8. 存摺二二六六,怎麼辦?
在建立了自己的投資邏輯與底層架構後,也擬定自己的了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現在是時候捲起袖子要對自己的投資重新開始。然而,許多散戶並非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而已是在社會中打拼多年。所以自己早有買過許多的股票。我們的投資帳戶裡可能充滿了許許多多單一各股和ETF(一脫拉庫股子股孫),這些都是過去莽撞時期 (壯烈青春歲月) 留下的記錄。這些股票當中有些可能已經虧損嚴重,但內心卻是傷痛至深又不願認賠賣掉(內心深處的對話回響: 我當時選這支股票是有原因的….那時好不容易才買以為它會很好,只是沒想到後來…,我想它將來應該還是有機會漲起來的….,所以我一直在等….)。
當我們決定重新開始時,心裡要有重新來過的決心。雖然看似簡單但我們是人固然有理智更有情感,要實際去完成做到有其困難處。在此,不勉強畢竟每人有不一樣的想法與做法,投資理財的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所以,你可以留著過去所買的個股在帳戶內繼續懷念(事實上沒影響);也可以決定一次將帳戶裡過去購買的股票(整張與零股)全部清倉(打掉重練),然後重新配置購買市場指數型ETF(重新來過)。這個過程短短幾天就可完成,但真正困難的是內心情感的不捨和不願意面對自己過去曾犯的錯誤決定與認賠損失。
也許這就好像年輕男女們分手後,如果不放下過去(照片、信件和記憶),就很難無負擔地向前進。讓自己投資帳戶乾淨歸零並重新出發是對自己內心重出發一次清洗(當然,賣出舊股後也可以讓自己累積更多資金)。因此,如何將那些雜亂無章的股票出清認賠、打掉重練、突破過去,會是開始自己美好投資人生的關鍵。下單clean帳戶你會痛苦,清爽宜人告別過去、簡單樸實你會重生。
- 財務自由的目標
多數人辛苦一輩子賺錢都是想要未來能有安穩的退休生活。但這必須要有穩健與紀律的持續投資才能讓你退休生活能夠無慮。你有思考過自己的投資目標(退休時要有的金錢數字嗎)? 有思考自己預計幾歲退休? 退休前如何達到呢? 自己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可能達到嗎? 譬如:設定自己開始存錢25年65歲之前存到2500萬退休。要如何算出有機會可以達到嗎?
替如:從年輕一可開始每月投入5000元只要30年就有超過2300萬的金額,夠你有底氣的可以退休無慮,甚至在中年薪水增加時加碼投入更可以讓你提前退休。若是以台股長期年均報酬率約9%計算,有紀律的持續投資10年、20年、30年的最終報酬率。相較於許多保守族群把錢擺在銀行,看似短期是最安全沒有波動,但長時間是受傷最重的。相對的,如果把錢投入股市短時間會受到上下震盪的波動(低迷時可能下跌30%甚至腰斬到50%都有可能,但股市長時間是往上的,時間拉長,將會是對自己最有保障的投資。

上面計算用數字與表格化可讓自己所設定的財務自由的目標搭配自己的投資策略與紀律:長期持有、持續買進、等待時間複利效應而達成。一旦達成2500萬(股票)後再以(最多)4%法則提領,則可以年領100萬作生活費卻又不會傷及本金下,可以讓自己持續地領下去。
10. 存錢重要嗎? 致富的開始
有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當存到相當錢後可以給自己的許多隱形的好處。譬如,你如果擁有一小筆財富,生病時可以請假而不至於花光積蓄;若有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可以不怕老闆臨時(威脅)炒魷魚,且自己在失業時可以有段時間從容找工作。因為可以從容、淡定而有機會尋找到打開另一扇窗的工作甚至改變人生。接著,若存有更多財富意味著可以選擇去做也許薪水較低但時間較彈性自己也有興趣/嗜好的工作,也有更多時間給自己身體醫療恢復所需時間與應付緊急的事件(長輩與家庭),更重要的是可自行選擇要退休的時間(年齡),而不必被迫工作到屆齡方能退休。因此,只要有足夠的金錢,我們可以買下時間和擁有各種選項,也給自己看不到的底氣與尊嚴,這樣的人生很少可用哪個奢侈品所帶來的好處可以相提並論。
- 存錢與錢滾錢的要訣
要踏上致富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享樂,有意識評估每一筆的支出,滿足生活上的需要但不是想要。不要認為花錢很快樂而忘記看不見的資產(寫在自己銀行帳戶裡的)才叫財富。財富是我們消費後剩下的資產。當我們用外觀看別人是否成功也設定為未來想要模仿的對象時,請務必謹記只有沒花掉的資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
對任何人來說真正能存到錢是因為我們在收入後能克制自己生活和支出。讓自己未來更多選擇的機會(包括在工作上與人生道路上)。而一般投資大眾想要達成致富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少一點任性的決策(要享樂與注重他人眼光-想要獲得他人的羨慕眼光),多一點理智評估生活上真正的需求(簡約與淡定自在,不在意他人眼光),就能存到錢也就能開始累積財富。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有高收入才能累積財富,但是必須要有高儲蓄率才能累積財富。所以要能累積到財富,究竟是高收入重要還是高儲蓄率重要呢?很明顯,高儲蓄率更重要。而背後的簡約原樣生活和不過度消費才是累積財富的重要部分。存錢後提高儲蓄率,儲蓄率高後要增加投資,良性循環的基本要件是要不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與支出,並交給時間的複利效應。
高儲蓄率累積財富公式
工作賺錢 + 簡約生活-->存錢-->投資理財與投資自己-->薪資收入增加 + 維持原有生活與支出-->存款增加-->再投入投資-->… 形成良性循環-->長時間後,複利的巨大威力回報顯現。
往往,能長期理財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高收入者(譬如:在致富心態這本書 作者所舉例的羅納 瑞德就是)。他們通常淡定、自在也不在乎他人眼光,就是過自己的生活。這種低調卻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往往外觀上讓人忽視不注意但卻難能可貴。這反映出金錢的多寡,常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而非財務狀況。
12. 散戶的燈塔
在欠缺專業背景、研究時間、團隊、拜訪廠商機會、人脈….等條件下,一般散戶想要跟上主動專業基金經理人的腳步將是極其困難。但就算是精明專業的主動是專業經理人,有研究統計以十年時間(2009年~2019年)間,發覺標普500的績效幾乎打敗85%的主動基金。既然如此,對一般散戶大眾來說,最適當的與最穩健的投資方式應該是投入市場指數型ETF(不論台股或美股)。搭配自己設定好的投資策略接著在時間的長河裡(譬如:20年為基本然後延伸),過程中隨自己收入提升而增加每月投入的金額達到自己設定的財務自由的目標,進入幸福人生。
13. 幸福人生
嚮往幸福也是財富的最大價值就是讓我們能每天早晨醒來時,可以說「今天我能做任何想做的事」。人人都想要變得富有好讓自己快樂,獲得幸福。那什麼又是幸福呢? 當然說到幸福的看法也許眾人各有不同,但歸納大眾對幸福的觀點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人人都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讓我們能在想要的時間、和想要的人、一起做想做的事,廣泛掌控自己所處生活方式的各項變數。要能夠擁有上述這種能力可說是是無價之寶。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什麼能帶給我們這種無價之寶呢?答案就是金錢(財富)。金錢能賦予我們掌控時間的能力,這便是它最大的內在價值。
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有錢確實可以讓自己不用因為沒錢急著要找到下一份工作,為了明天的生活而犧牲今天,成天只為賺錢而無選擇的權利與無法給自己冷靜、思考的空間。所以,如果你想要幸福的基底是你需要有一定的金錢,這樣才能掌握自己的時間和人生,對自己的人生擁有選擇權。這種獨立自主的能力會讓我們覺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因此,金錢所能賦予我們最高的紅利,就是讓我們人生獲得自由、有選擇和對時間的掌控,最終帶來幸福感與快樂。
金錢雖然能買到有形的東西,但它更大的價值(也就是儲蓄後所帶來的隱形報酬)在於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更多自由和選擇的彈性與增加幸福感(同前面參考文章)。同時,我們更可以有時間等待(撐過低谷)好運降臨翻轉人生。也讓我們可以有時間思考(許多的事情),有彈性與選擇可以去做那怕薪資較低但有意義的工作或做志工,因此有機會可能翻轉/改變自己過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那些從小來自原生家庭與後天成長環境形塑而成的觀念與做法)。
以上要點幫助投資者建立架構出一套自己投資的邏輯/心法、紀律和準則,踏上財富自由與幸福的道路。
[1] 《致富心態》。摩根.豪瑟。天下文化。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