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境列車之旅 – 文明的荒境,原始的勃發
By 莎拉。布魯克斯
小異出版譯者:艾平


有點難評價這本書帶來的感受
原本想像可能會偏向有點荒野怪物冒險風
雖然也不是說不是
但比較像是…溫柔繪本風的荒野怪物冒險故事(笑)
特別是後面荒境篇幅開始多起來後
整體氛圍就像中古世紀精裝書籍的插畫一樣
充滿勃發的、不常見的生物
像是一幅展開無盡頭的捲軸
繪滿人類永遠筐抓不住、理解不透的萬物
故事藉由中俄間一片無人荒原
以及奔馳其中的鋼鐵列車為背景
描述人於兩個國家間移動時的經歷
也可以說是
當人離開所謂“文明”
在“原始”中所看見與體驗的風景
以及當出走文明
進入看似安全的圍城後面那片荒原
面對人心原始的衝動與慾望時
每個人將會如何面對
透過玻璃商之女的視角開始
帶出列車上懷揣不同原因而出發的人
最終在列車抵達終點時
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以及更為重要的
在這搏命的過程得了什麼
(不論得到是正面或負面)
是否找到並承認自己內心那片生機滋長的荒境
「薇薇終於想通伊琳娜是哪裡不一樣了 – 她不再模仿旁人。她的姿態和表情已經完完全全屬於她自己,只屬於她一個人。」
故事的前半段節奏非常緩慢
大概有點想要營造讀者對於列車之外到底是什麼的麥高芬
但我自己是更喜歡揭露後的節奏
既然不走無端恐怖的風格
重點也不只是在列車玻璃窗內的人性
以及玻璃窗外的異生物
而是內外怎樣衝突、融合、最終找到一個動態平衡
早早讓異象被閱讀我感覺也是很好的
故事整體風格不恐怖
死亡受傷都不血腥
反而很有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不知為何)
也許是對火車的描寫
讓我想起東方特快車或是大亨小傳那個年代的空間與藝術
當時人類正埋首冶煅著鋼鐵
間綴著晶瑩的玻璃
將城市建築起來
當時人類相信「鋼鐵會保護我們。」
相信「玻璃是固態的煉金術,是沙子、熱能與耐心的結晶。」
相信透過這些人造物
人類生活的未來充滿著無限前景
在每一囪熊熊燃起的火焰中
滋養著人可掌控萬物、戰勝一切的萬丈雄心
「他不是會聽勸的那種人。他太堅持己見,太看得起自己在這大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
而作者藉由最終衝進萬國博覽會會場的荒境列車
那台被諸多孢子、爬藤、飛禽
透著金屬光澤的昆蟲以及無數人類窮極ㄧ生也難以明白或看見的生命們
所包裹的有機鋼鐵
告訴我們
當然且肯定
這種狂妄無謂的野心
永遠不可能被實現
「傲慢之人,終有隕落之時。」
我蠻喜歡作者對於列車怎樣被逐步的荒境化的描寫
(特別是荒境怎樣學習)
整體空間氛圍
就像故事中的荒境生物一樣
慢慢地、逐步地、奇幻地滲入字裡行間
讓畫面從筆直的黑白鋼鐵與玻璃
轉變成了墨綠為基底
並多彩、有機、且充滿曲線
就像是從柯比意翻篇成了高第的都市
一切突然都豐富了起來
從文明的規整(一切都得分門別類)
慢慢地進到了一個生物共存的邊界模糊的世界
『「真美的小東西,不是嗎?」她說,但鈴木的目光只落在她一人身上。
他握住她的另一隻手,十指交叉。瑪麗亞低頭一看,發現鈴木手上的線條開始延展,蔓延到她的手上,纏上她裸露的手臂。
瑪麗亞條地抽回手,紋路隨之消失。在那短短的幾秒內,她感覺到了—感覺到荒境的遼闊、它的無邊無際,以及蘊藏的可能性。
所有這些線條都在向遠方延伸—所有這些輪廓及路徑,都伺機而動。
鈴木把手抱回胸前。「抱歉,我不是故意—」
她深吸口氣,平復內心的悸動。接著換她伸手握住他。
鐵軌、河流與長城,銘印在他們的肌膚之上。」』
整體來說是本不差的奇幻小說
但有種優秀未達
棄之不捨的狀態
到觸動的深刻感與共鳴不多
覺得很適合國小準備升國一的人看(沒有理由 ㄎ)
*他在害怕,瑪麗亞心想,而不知為何,這倒給了她一些勇氣。
*一項轉變有多關鍵,總是得過陣子才真相大白。
*這種人不多,但的確有像妳這樣一直在尋找什麼的人,對自己擁有的事物不滿足的人。
*被看見、被承認很重要……即便已經消失了。
*當她見過這片巍峨莊嚴宛如聖堂的樺木,又怎能忍受那些言談枯燥的年輕男子高談闊論自己的壯遊呢?
*有些改變規模太大,沒有回頭路可走。
*想想那些展品吧,各自都貼好標籤,安全地隔著玻璃呈現。
*乘坐西伯利亞特快車的旅人也許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 – 發現自己對於「抵達」心生恐懼……在火車上度過了這麼些漫長時日,旅人開始害怕起靜止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