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工程師之歌 – 工程師的理性浪漫
By 劉慈欣、王晉康、陳梓鈞等
編者:劉慈欣

在<三體>還沒爆紅很早前追完了全部
那時覺得是幸運的
不會被什麼大紅後的情緒跟心得左右
(自己也很享受這種看著自己眼光被驗證的感受 ㄎ)
也可以很自由的說感受
那時台灣還買不到劉的小說
讀完三體後就很著迷他的故事
都是趁著當年去上海時
買一點一點
後來開始在書店可以看到
但大多看過了
也沒有興致高昂到想要再收一份繁體
就漸漸比較少碰觸他的書
前陣子意外看到這本劉編輯的短篇小說集
(其中他自己也有兩篇 不過地球大炮在他簡體版的小說集中已經出很久了)
也好一陣子沒有閱讀科幻 就買了
整體來說我覺得比前陣子閱讀<絕緣>的感覺好很多很多
這個突出主要應該歸功於編者的選擇
有些概念雖然有點重複
例如黑洞、突破光速、多重宇宙等
(不過要強調硬科幻 可能終究較容易會有限制)
但不妨礙閱讀的娛樂性跟觸動
有幾篇還是可以看出中國這幾年的風格…取向
不管是在文學、科幻或是奇幻
相較喜歡以開始開放與改革的年代前後作為背景
側面描寫當時的人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拼搏
那些當時看來有點衝動、冒險的作為
現在回頭看 卻是帶著滿滿的
對突破困境的一股癡傻熱血
「我們也不必為今天的時代過分沮喪,因為今天,也總有一天會被人們稱作是 – 過去的好時光。過去的人真笨,過去的人真難。」(p61.)
其中有幾則我自己蠻喜歡的
例如水星播種、決戰美杜莎、信封計畫、故鄉明等
都有把科幻中當時間拉得很長(星系的生又滅)
思考的尺度擴到邊界之外(不只是人類個體,也不只是人類單種族)
所帶來的那種遼闊以及寬容感
寫的很到點
稍稍吐嘲一下水星播種的小設定
為什麼是用父星不是母星?都說是姑媽號了
有種想要跳脫性別的禁錮
但卻寫著寫著又忘記的感覺
另外如果我沒查錯
眾作者中沒有一位女性 哭
以至於最終故事中的英雄、留下的、開創的也都是男性
當然寫作本身就是作者的一種抒發與實踐
所以若都是男作者
那也無可厚非
有幾個設定覺得挺有意思
像是信封計畫跟故鄉明兩個故事都跟“訊息留存”相關
要怎樣在地球生物可能會全部滅絕的狀態
將某些訊息傳達出去
又或是以人類的角度
如何“啟蒙“一個新群體等
都是有趣的討論
整體來說是值得看的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
大概可以用書中兩段作總結
「如果人類僅僅想過得更幸福,那肯定不會選擇星際殖民……真正的人總是要努力走向遠方的。」(p147.)
「我之所以把自己放逐到這可怕的死亡之地……是因為人總有一種不安分的渴望,想尋找新意,想看到更多,想逼迫自己有所追求,想從追求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我想看更大的世界,更奇妙的風景,以及悟到更深邃的真理。」(p148.)
如同段義孚說的
人類三大逃避原因之一
正是對人生的迷惘
需要透過出走
透過離開當下的時空來找回自己
藉由未知的挑戰
為自己的困境帶來生的契機
====== 喜歡的段落 ======
P127. 恆星級黑洞一般會作為胚芽,發育成一個新宇宙。那麼,但願在新宇宙誕生的過程中,您的大腦完好無恙,一直保持著有序狀態,那樣您的中子腦就會成為新宇宙的文明之核,讓宇宙演化從高起點上開始。
P147. 太空是一堵黑色懸崖,需要以巨大的投資和犧牲為代價搭起攀登的階梯。可是人就是這麼個物種,不到火燒眉毛的時候,他就不會著急。所以,如果人類真的是在危機的驅動下,在缺乏積累的時候進行殖民,結局往往不是絕處逢生,而是全軍覆沒。
P148. 文明,總是讓自己的足跡走得與思想一樣遠。
P167. 天地又是仁慈的,世間萬物皆有生長與發展之權利,此地既是我的故鄉,也可能是你的故鄉,也可能是任何種族的故鄉。
P229. 六個月的嬰兒聽見別的孩子去,他的反應是跟著哭 ; 但有了「自我」的概念後,他會去尋找其他孩子哭的原因,甚至安慰那些哭的孩子。
P233. 愛你直到世界末日…有錢真好,混蛋啊…
P240. ……星空是有代價的,星空裡的危機是文明進發的動力,星空深處又是文明最後的歸宿。星空有代價,但那是星空啊……
P240. 星空掩映下,它還是淡藍色的,像寶石,像一滴眼淚,像所有故事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