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思緒隨燕子飛走:一段散落心念的隨筆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當思緒無法停歇,就讓它隨燕子的軌跡飛走,學會在流動中找到安靜。

raw-image

專注的開始,是接納不專注

1. 心神渙散,真的是缺點嗎?

人家總說「心神渙散」是個缺點,但我倒覺得,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專心,而是心自己跑去找更有趣的東西了。

它可能去追窗外的小鳥,可能盯著牆角的蜘蛛網,也可能乾脆發呆幻想。 注意力啊,其實就像個調皮的孩子,總是不願乖乖待在我們安排好的地方。


2. 情緒與專注的打結

我常常坐在書桌前,打算好好看本書。

但讀著讀著,書上的字卻開始模糊起來。 越是罵自己「怎麼又不專心」,就越是焦躁,結果書沒讀成,還多了一肚子煩悶。

這時候,情緒和注意力就像兩條打結的繩子,互相拉扯,越扯越亂。


3. 天氣與行路人的比喻

仔細想想,情緒和注意力的關係,就像天氣和走路的人。

  • 天氣好的時候,腳步輕快,視野也更開闊。
  • 烏雲密佈時,心裡擔心下雨,就會低頭急走,只看得到腳下的路。

當我們被焦慮困住,注意力也被關在狹小的框框裡,隨便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讓人分心。


4. 分心的無奈

最讓人無奈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分心了,卻無能為力。

心裡好像有另一個自己在旁邊看戲,看著「主角」心神亂跑,想笑又笑不出來,想幫也幫不上忙。


5. 科技時代的分心

在現代生活裡,科技產品更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把我們的注意力切得碎碎的。

手機一亮,不管正在做什麼,總會忍不住看一眼。 我們以為是自己掌控了科技,其實早就被訓練成會對「叮咚聲」立即反應的動物。


6. 注意力真的消失了嗎?

其實沒有。

夜深人靜時,我們依舊能沉下心來看艱深的書; 遇到真正喜歡的事,也能連做幾個小時不覺得累。

原來注意力不是沒有,只是不願意留在無聊的事情上。

這背後,情緒扮演了關鍵角色:

  • 有興趣時,它給注意力加油;
  • 厭煩時,它就斷電。

7. 專注的開始

所以說,注意力和情緒就像一對雙胞胎,一個亂了,另一個也好不了。

與其強壓,不如先理解: 我為什麼焦躁?為什麼分心?

接納自己現在的狀態,反而能得到平靜。


8. 收尾

窗外的雲慢慢飄過,光線忽明忽暗。

我放下筆,讓思緒自由飄蕩一會兒,不去勉強專注。

沒想到,心卻漸漸安定下來。

原來,真正的專注不是死死盯著一件事,而是先接納自己此刻的不專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墨源的沙龍 ✨
1會員
44內容數
🍃 靈魂的溫度 · 情緒的花園 這裡是一個陪你理解情緒、探索靈魂、實踐顯化的小角落。 固定更新: 週一 · 情緒陪伴:溫柔面對焦慮、眼淚與比較。 週三 · 顯化練習:簡單好做的能量工具,幫你靠近理想生活。 週五 · GPT 小幫手:讓日常更輕盈。 願這裡成為你心裡的一盞小燈,帶來片刻平靜與啟發。
墨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5/09/13
情緒就像一座農場,喜悅是花朵,悲傷是雨水,而焦慮與自責往往像雜草般迅速滋長。 除雜草不是壓抑或否認,而是辨認哪些情緒是真正的訊息,哪些只是反覆的雜音。 當我們願意溫柔地整理,為心田騰出空間,真正重要的感受才能茁壯,內心也能恢復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2025/09/13
情緒就像一座農場,喜悅是花朵,悲傷是雨水,而焦慮與自責往往像雜草般迅速滋長。 除雜草不是壓抑或否認,而是辨認哪些情緒是真正的訊息,哪些只是反覆的雜音。 當我們願意溫柔地整理,為心田騰出空間,真正重要的感受才能茁壯,內心也能恢復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2025/09/12
開頭:共鳴 + 問題意識 「我每天視覺化、寫願望清單,為什麼顯化還是沒有發生?」 這或許也正是你心底的疑惑? 你可能很認真地跟著書本或影片練習:寫下願望、努力感受結果已經發生的樣子、每天默念正向肯定句…… 但結果,卻依然停留在「紙上談兵」。 很多人以為顯化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不夠
Thumbnail
2025/09/12
開頭:共鳴 + 問題意識 「我每天視覺化、寫願望清單,為什麼顯化還是沒有發生?」 這或許也正是你心底的疑惑? 你可能很認真地跟著書本或影片練習:寫下願望、努力感受結果已經發生的樣子、每天默念正向肯定句…… 但結果,卻依然停留在「紙上談兵」。 很多人以為顯化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不夠
Thumbnail
2025/09/12
你的身體不只是靈魂的居所,也是日常最直接的訊號。 當雙手感到疲累、心緒不穩時,其實是在提醒你該放慢腳步。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身體覺察與手的日常行動,來重新連結內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力量。
Thumbnail
2025/09/12
你的身體不只是靈魂的居所,也是日常最直接的訊號。 當雙手感到疲累、心緒不穩時,其實是在提醒你該放慢腳步。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身體覺察與手的日常行動,來重新連結內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