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需要三個交易日內都沒有新的事情發生,才可能是一個經過仔細斟酌的工具。」
見微知著的極限,從分K看到月層級的構想,你絕對想像不到距離上次發生此類型的多訊是在何年何月,時間久到我都快忘了,甚至數度考慮從策略中移除。也唯有知道上次多訊是何時從何處起漲,與此時此刻的空訊相比才能感受其震撼。

上一次出現此多訊的時間是2020/07,詳細是7月的幾號與什麼價位在如此大的週期內已經不重要了,也因為是如此的大週期,在期指操作上實用性不大,之後會不會去挑戰當初那個位置我不也確定,畢竟訊息樣本過於稀少,但也因為樣本數稀少讓我更確信,甚至當初將其定義為"長線趨勢",為何?
停損不算,當部位獲利時你有幾種出場方式?以出場方式來說,自己規劃是四種,「定利」、「移動停利」、「關卡與均線」以及最後一種,通常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持續續抱直到出現「反訊」。一是因利潤會大幅回吐,二是反向訊號的判斷邏輯不一致,這就像你用KD指標進場,卻用MACD出場,牛頭不對馬嘴。
因此,這次的空訊並不代表市場會直接跌回當初的起漲點,但它至少暗示著,若近期內未能有效化解,在下一次多訊出現前,將持續維持大層級的空方趨勢。由於此類訊號的條件極為嚴苛,短期內絕對不容易再次出現。這讓我相信,所有類型的資產配置,包括股票,都應該開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上是三天前的看法,結果老朋友又走了><",化解了長空的危機。果然,任何至關重大的訊號至少都需要經過三個交易日的考驗。因此,短空看法(秋天沒有童話)維持不變,但長多依舊屹立不搖。
其實這樣才合理,以大層級的趨勢來說,技術分析不應悖離整體經濟環境的,AI如此的蓬勃,讓電影中的科幻情節不再只是想像,關稅如此險峻,讓資本與技術的流向重新洗牌,在逆境中建立更強韌的生產模式,更有助於未來的長期發展,也恰恰符合"短空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