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書籍的第一章前言之前的扉頁是「懂得如何吃,就是懂得如何生活。」(Auguste Escoffier),法國名廚它有西餐之父之稱,作者說這是他想到的一句格言,不過Auguste Escoffier的意思是建議窮人怎麼吃能吃得好又節省,也就是懂得如何吃,就會懂得如何過生活(維持生活),而作者Julian Baggini想表達的是「不懂得如何吃,就不可能懂得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充實。」讀到這讓我思考我對於這句話的感受,我比較想詮釋為「隨著節氣(季節)吃,當你知道當季有什麼食材,你就會運用這些食材進行烹調,這樣就會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隨著節氣的飲食,身體會有自然的有營養充足且自然流動正向能量。
在閱讀這一段時,剛好時間來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這個節氣之後,天氣會漸漸轉涼,秋天就要到來了,太陽的照射不再像之前那麼夏季時那麼的強烈,但是仍有秋天的燥熱感,這時的絲瓜仍然生長得很繁盛,絲瓜屬於涼爽的食物,可以去暑氣,但是若要進入秋天,可以搭配薑絲、枸杞一起烹調,讓涼寒的絲瓜帶一些溫暖屬性。

當季蔬菜絲瓜
Julian Baggini提到這本書主要要傳達的是一種廣義的飲食哲學,「泛指所有有助於提升自我生活品質的性格、習慣、特質、技巧或價值觀。」本書總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個部分是「採集」,第二個部分是「烹調」,第三個部分是「不要這樣吃」,第四個部分是「好好地吃」。大致包含了飲食倫理的相關議題例如永續發展、動物權、有機等,強調如何抉擇食物、提升生活品質。他提到「食物既不是生活的工具,也不是最終的目的。」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它維持著我們的生命,所以當我們可以正視我們所食用的食物來源或相關議題時,我們可以做對這個環境更有利的選擇,當環境更好,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會更好,這是相互影響的。
第一部 採集
「如果你不知道東西從哪裡來,你就不知道它是什麼。」在蘭嶼生活的那段時間,認識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部落阿姨,她吃的東西很乾淨,來歷不明的食物或透過包裝、食品加工等多種過程產生的食物,她也不吃。她曾經說過她只吃她自己知道從哪裡來的食物,例如她自己田裡種出來的作物、隔壁某一位阿姨種的蔬菜、親戚自己釣上來的魚,因為她對於不認識或不知道來歷的食物,是不吃的,因此現在70多歲的她,髮絲仍烏黑亮麗,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食物吃得很乾淨的原因。
第一個單元他以「勇於求知check it out」為主軸,提出「了解越多,選擇越自由」的論點,他用歐盟的PDO(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認證制度(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來說明消費者透過認證標章選擇食物,看似一切沒有問題的選擇,但是按照規範反而有利於工廠式的大規模製造,而採用傳統方式的製作過程卻難以支撐消費者的需求量,因此簡言之,他提醒「不能單憑別人的說法,或參考標章判斷了事。除非確切解認證制度的標準,不然永遠都有被誤導的危險。」
當我們知道得越多,得到的資訊越全面時,我們可以做的選擇就更自由,因為當你有覺知的選擇對自身有利,或者是你想要支持的某一種信念或理念,就不會一昧接收他人給的訊息,而是會透過訊息來源進行篩選、整合與判斷。當然,我們不可能知道每一種食物、食品來源,所以當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收集資訊,或透過資訊的篩選與整合,就可以為自己挑選出更有利於生活環境的食物。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生活習慣,當你可以知道自己所食用的東西來自於哪裡、產自於那裡、怎麼被製造生產出來的,從產地到餐桌,最終到進入你口中的這一段里程,都會讓你吃得更加安心。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將食品或食物的資訊收集與分析判斷,因此,當我們有機會可以接觸到相關的資訊、書籍、講座時,可以多花一點點時間來閱讀或聽取這些資訊,例如掃描「產銷履歷」的QR code,便可以得知生產者的相關訊息,購買產品時多看一眼產地或製造商,做有意識判斷的選擇。
年輕的時候,常常因為想要滿足地自己的口腹之慾,哪管什麼產地、標章、健康等等的資訊,甚至朋友同學說哪裡有好吃的東西,就跟瘋了,非要踩點品嚐拍照記錄,也就是踩點打卡。隨著年紀的增加,對於消費的過程越來越不會失控了(衝動性購買的次數減少了)、當知道自己要的東西是什麼後,再挑選食物、食品或餐飲店家時,而且也會有做更多的評估以及精準的選擇,確認自己想要的、想吃的、想追求的,而不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狀態。確實,生活的習慣可以慢慢地調整,可以再有機會的時候多收集一些資料再作決定,我想做這件事情,就是在於「想不想做」、「要不要這麼做」吧。
- 「勇於求知也包括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以及接受我們堅信不移的事實或許根本不是事實。」
- 承認自己的無知,接受我們曾經相信的事實並非事實,這些都是需要勇氣。所以當我們可以放下自我的陳見,不受框架的侷限,打破腦袋瓜裡陳舊的觀念,放開、打開心胸,就可以看見更多、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