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從國考生時期,我就不是那個老老實實只念書的人。
而事實上,當時的我,帶著某種對法律系既定路線的迷茫,寫著筆記,然後兼職咖啡師。
在咖啡廳的場域,我遇到了來自不同世界的人──
這些人擁有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生活圈,出了咖啡廳奔赴各自的旅途,或者戰場,
在那裏我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也更加困惑於自己是不是就該走上原本的路呢?
。
在那一年我再度看到了偏鄉教育的議題出現在我關注媒體專欄上,
回想過去在大學時期與孩子接觸的經歷,
也是那一年,我的律師考試差了幾分沒上,我們俗稱「+365」,也就是要再來一年。
這在法律系很平常,通常考著考著總會上岸,
但我真的想怎麼做嗎?其實真的做了,也沒什麼不好,
但是,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藍圖,思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後:
「我發現我可以移步下個地點了。」
。
而打從一開始,與其說最想做的,是大家認為典型法律人該做的那些事情;
倒不如說,自己對於社會議題的推動,包含教育不平等、兒少權利等等也許更情有獨鍾。
而某程度而言始終沒有好好深想的自己,
多少也被這樣那樣的理由影響,終究成了一種逃避。
當初,在大學畢業時的人生藍圖上,為了未來的目標一直有在關注教育不平等的議題;
而如今,大概正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去深耕了解偏鄉教育的第一線。
。
這次真正決定走出舒適圈,從頭開始,通過層層的面試與培訓,
走到台灣各地的學校處觀摩老師上課與經營班級,慢慢地吸收著養分成長後,
我在圖上的那個位置──那個我工作的咖啡廳的一小角,收到了我的錄取通知
我終於確定我要啟航惹,我要準備去當偏鄉老師啦!!!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職位,作為一名非傳統師培體系出身的教師,
未來會走上同時教書並持續受訓的路線,就像是在職專班一樣,
而真正進入當地學校,會遠走他鄉到不熟悉的異地,
也會因為學校各自課題,與圍繞在孩子身邊的困境,擁有更多巨大的挫折跟無力,
可是,我就是想做;所以,我就去做了。
。
我一直覺得,人不總是知道自己要幹嘛的,
總會有跌跌撞撞的時候,也不會總是一直一帆風順當個勝利組,
但我想,即使如此人還是可以在一片迷茫中去嘗試跟找尋,
也許遠比一直以為自己走在「對」的路上,實際上只是內心的迷茫被壓抑了來得好。
雖然相較於重法律之路早早放棄轉系的人,又或者是更早就走路教育圈的人而言,
我顯得都有些晚,不過當時的我也告訴自己:
「既然這是我的時區,那就從現在開始走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吧!」
然後,各位,帶上家當與車票,我就出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