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今天問一個飛行員:「飛行途中你最怕什麼?」他可能會皺眉沉思三秒,然後說出一堆高大上的詞彙:發動機故障啦、失壓啦、飛鳥撞擊啦……但你要是問:「那起飛落地時呢?」答案通常一致且帶點牙癢癢的語氣──風切(Wind Shear)!
對,我們說的不是什麼溫柔春風,也不是能吹亂髮型的海風,而是一種專屬於飛行界、連看都看不到的隱形敵人。它不大張旗鼓、不帶聲響,也不會先敲門提醒。它來得快,走得也快,一不小心,你的飛行就多了幾秒鐘驚悚特效。
但要談風切,還是得從老朋友「風」說起。畢竟風切這貨,就是風界裡最叛逆、最難搞的那一位。
��風是朋友,也是搞事高手
從飛行的角度看,風大概可以分成三種角色:
逆風:起飛降落的好幫手,給你推一下屁股,讓你少跑幾步,早早離地,讓降落更穩。
順風:平飛時的turbo boost,尤其在越洋航線上,飛機一旦搭上冬季噴射氣流,像踩上雲端電扶梯,快得連機上電影都還沒播完兩部,洛杉磯就到了。
側風:嗯,這位角色就比較情緒化了。你正努力瞄準那條筆直的跑道,它卻不停從側面用風掌賞你兩巴掌,讓你機頭對著跑道右邊,機身卻像賣萌柴犬一樣扭向左邊。
而我們飛行員,就是要靠這種「螃蟹式」飛行技巧,把飛機平平穩穩地「橫著」降落回直直的跑道上。這不是特技,這是日常。美國海空軍彼此打嘴砲時,空軍最愛調侃:「你們海軍根本不會側風落地?你們的航母可以轉彎頂風啊,作弊!」
��風切,不是颱風切來的
那麼,風切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讓你在短短幾秒內懷疑人生的風。
專業定義是:風速或風向在短時間內急劇變化。也就是你前一秒還在逆風中安心地飛,下一秒風啪地變了個方向,或者瞬間風速大減/大增,導致升力亂跳、空速異常、整架飛機開始用方式不對的方式飛行。
要知道,飛機不是在真空中飛,它是靠風穿過機翼產生升力。風速變化,就像你游泳游得好好的,前一秒水流幫你推,下一秒卻突然變成逆流,那種反差大到足以讓你喝一口海水還不自知。
風切平飛時也會遇到,但沒那麼恐怖,畢竟你有高度、有速度、有餘裕。
最怕的是低空的風切,特別在起飛和落地階段。
��為什麼飛機在低空怕風切?因為命太薄。
低空的飛機,像剛學走路的小孩,還在找平衡。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跌個狗吃屎。
起飛時,飛機慢慢加速,快要離地,還不夠快不夠高,能量很小。這時來個風切,突然少了升力,你再帥氣的副駕駛也會突然眉頭一皺,喊出「Speed!Speed!」或「Power! Power!」
落地時更慘,飛機剛剛好慢、剛剛好低,重心前移一點都不行,這時再來個風速瞬降十浬,就像你原本踩著節奏跳探戈,突然腳底滑了一跤,一秒變亂舞。
所以風切的標準SOP就一個字:衝。
推滿油門
爬高
別改飛機外型
管它機輪拖不拖,先脫離低空鬼域再說
不要以為收機輪可以幫你飛更快。很多人直覺會想「少阻力=好事」,但你忘了收輪子要先打開輪艙門,而那門一開,阻力瞬間飆升,跟拔牙不打麻藥一樣刺激,效果卻完全相反。
��風切來不來?靠氣象站?還是靠「前車之鑑」?
有些機場很有禮貌,像香港赤鱲角機場,會在天候不穩時廣播「低空風切預警」。
聽起來很專業、很嚴謹,但實情是──那警報大多是「技術性公告」,就像颱風假前一天教育局說「明天是否放假尚待觀察」,一句話沒有實質答案,卻讓你全晚睡不著。
風這東西本來就難測,尤其風切,根本沒禮貌地不打招呼就來。就算氣象局在機場周圍山頭、海上浮標都插滿了風速計,也不保證能百分百捕捉這位鬼影幢幢的客人。
真正最有價值的警告來自於誰?不是電腦,不是塔台,而是──你前面那班落地的機長。
所謂PIREP(Pilot Report),就是飛行員落地後用誠懇或驚悚的語氣告訴塔台:「剛才有風切,很猛, 讓我們掉了20Kt,小心點。」
這句話,比起千篇一律的自動天氣廣播,更能讓後方機組人員打起精神、手心冒汗,迅速檢查推力設定與逃生計劃。
在飛行界,我們很講道義──自己撞牆就算了,一定要告訴後面那位兄弟:這裡有鬼,小心!
��結語:風切來時,你只能是專業的
所以說,風切這東西,就像一個會突然發飆的暗戀對象,平常你以為她很溫柔,結果某天突然一句「我們不合適」,然後就什麼都沒了。
它無形、無聲,卻足以讓你全身警報大作;
它短暫、迅速,但造成的後果可能震撼航行記錄。
飛行員訓練中教了千百次的風切應對程序,看起來枯燥無味,但在真正需要的那幾秒內,就是那條寫好寫滿SOP的小抄,救你一命的關鍵。
最後,別忘了:當你坐在機上,窗外風輕雲淡,其實天上早排滿了無形氣流在「高速換道」。
而飛行員們在這無聲的戰場裡,靠一點經驗、一點直覺,和極大的專業感,飛出你看不見的平穩。
所以,下次飛機延誤時若聽到機長說「等待風切警報解除」,請別抱怨,因為他很可能正替你的人生多爭取一條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