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這本一時衝動、光看封面就下單的書,果然沒失望,想推薦給大家。

和孩子的聊天當然可以很輕鬆隨意。散步時聊到天氣,吃飯時聊到食物,看到小狗就一起蹲下來打招呼。
一開始我也以為,親子對話大概就是想到什麼就聊什麼。
/
但後來慢慢發現,尤其在孩子還不能完整表達的時候,要聊出「有意義的對話」並不容易。有時候孩子拋出幾個詞試著描述事件,我卻不確定該怎麼確認狀況;有時候擔心自己問得太多,反而變成誘導;更多時候,是自己忙著做事,忘了停下來聽他好好說完。
/
其實,對話是需要練習的。
而且不只是孩子需要練習,大人也一樣。
用字不必刻意簡化到孩子「聽得懂」的程度,因為對孩子來說,語言沒有真正的難易度。他們會從上下文推敲詞意。尤其在語言敏感期,孩子就像小小語言學家,能迅速把新詞吸收進詞彙庫。大人用什麼詞,孩子就能學到什麼詞。
/
我很喜歡和孩子聊天,但過程裡依舊會卡關。采實文化 的《這樣對話,提升孩子10倍詞彙量》正好解開了這些困惑。它不是丟給你一堆抽象理論,而是一步步示範,怎麼把對話從命令變成交流。
書裡先帶爸媽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脈絡:從單詞、句子到情緒,再到抽象和因果。每個階段,大人都能用不同方式陪孩子練習,而孩子的詞彙和表達,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日常對話中堆疊成長。
/
接著,它提供了很多能立刻上手的方法。
比如孩子只說「球」,大人可以用完成法補成「紅色的球滾走了」;或者透過六W問句延伸,讓孩子不只是丟單字,而是能把情緒和想法完整串起來。
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不是停留在技巧,而是直接放進真實場景:去公園怎麼邊玩邊學更多詞彙、在動物園如何展開對話、在超市吵著要買玩具該怎麼應對……書裡都有具體範例,先舉出一般孩子可能怎麼說、大人通常怎麼回應,再示範如何讓對話更豐富、完整的交流方式。
最後你會發現:有意義的對話不會自然而然就發生。
/
孩子需要練習把心裡的詞說出來,而大人也需要練習傾聽與接話。否則交流只會停在命令、否定,或是敷衍的「嗯」、「喔」、「很棒喔」。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得好好學會怎麼聊天。
這本書很適合:
✔覺得孩子詞彙不足,想幫助他累積更多表達的爸媽。
✔常常在孩子「我要買」、「我不要走」的拉鋸戰裡感到無奈的爸媽。
✔喜歡跟孩子聊天,卻覺得話題總停在表面,無法延伸更多的爸媽。
作者有語言治療的專業背景,但寫得很生活化,每一頁都能馬上應用在日常。
每天十分鐘,少一點「快去」,多一點「真的嗎?」、「然後呢?」孩子會慢慢說得更多,而我們也能慢慢學會少吼一點。
這本書讓我們跟孩子的聊天,也能轉換成為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和表達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