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司概況:處於轉折點的雙支柱生態系統
公司歷史與策略演變:從支付顛覆者到銀行挑戰者
PagSeguro 的發展歷程可清晰地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這反映了其從單一支付工具向綜合性金融平台的策略演進。
🟩 第一階段 (2006-2017):支付顛覆時代
PagSeguro 於 2006 年在巴西最大的網路內容與服務公司 Universo Online (UOL) 內部成立,其最初的使命是為被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中小微商戶 (MSMB) 提供支付解決方案。
其核心的顛覆性創新是推出了「無月租費」的銷售點終端機 (POS),直接打破了當時市場由大型銀行主導的高昂租賃模式。
背靠 UOL 強大的品牌信譽及其觸及巴西 90% 網路用戶的廣泛渠道,PagSeguro 迅速建立了市場信任與用戶基礎。
🟩 第二階段 (2018-至今):銀行生態時代
2018 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為 PagSeguro 提供了擴大營運和技術投入的充足資本。隨後,公司於 2019 年正式推出 PagBank 品牌,標誌著其策略重心從支付處理向建立一個完整的數位銀行生態系統轉移。
此舉的策略意圖清晰且深遠——
- 首先,透過吸收客戶存款來建立一個低成本且穩定的資金池,以降低對外部融資的依賴,從而有效對沖巴西高利率環境帶來的財務成本壓力
- 其次,透過提供存款、轉帳、貸款、投資等一系列高黏性銀行服務,深度綁定商戶與消費者,顯著降低客戶流失率
- 最後,開闢支付手續費之外的多元化收入來源,尤其是利潤空間更為豐厚的信貸業務。這一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客戶總數已增長至 3,320 萬
近期,公司開始佈局國際市場,在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等拉丁美洲國家設立了子公司,意圖複製其在巴西市場的成功模式。墨西哥市場被視為其國際化戰略的下一個重要試點。
這一發展軌跡揭示了 PagSeguro 的核心 DNA:始終專注於服務傳統金融體系中未被充分滿足的客群。
從最初的支付領域的中小微商戶,到現在銀行與信貸領域的無銀行帳戶或服務不足的廣大民眾,PagSeguro 始終在運用其技術與分銷能力,將市場的低效率環節轉化為自身的增長機遇。
這不僅僅是業務的擴張,而是將一套經過驗證的成功模式應用到一個規模更為龐大的市場中。
二、解構護城河:網絡效應、品牌與成本優勢
PagSeguro 的競爭優勢並非單一維度,而是由網絡效應、成本結構、品牌信任及數據資產共同構築的多層次護城河。

🟩 網絡效應與雙邊平台
PagSeguro 成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雙邊生態系統。截至 2024 年底,其平台連結了 630 萬活躍商戶和總計 3,320 萬的龐大客戶群。
這形成了典型的網絡效應:越多的商戶接受 PagBank 支付,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反之,越多的消費者使用 PagBank 錢包,商戶接入的價值也越高。
管理層數據顯示,同時使用 PagBank 銀行服務的商戶,其平均每用戶收入 (ARPU) 是純支付用戶的四倍,且客戶流失率顯著更低,這證明了生態系統的強大黏性。
🟩 成本優勢與垂直整合
公司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並透過收購 NetPOS 等關鍵技術資產,實現了在 POS 硬體、軟體及支付網關等領域的深度垂直整合。
相較於依賴第三方技術供應商的競爭對手,這種模式不僅能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推出創新產品,更重要的是,它構建了結構性的成本優勢,這在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支付行業中至關重要。
🟩 品牌與信任
依託母公司 UOL 的長期信譽,PagSeguro 建立了強大的品牌信任度。公司多年來屢次榮獲「最佳消費者公司」等獎項,其應用程式在各大商店也維持著極高的用戶評分。
當業務從單純的支付擴展到吸收用戶儲蓄存款和發放貸款時,這種長期積累的品牌資產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無形壁壘。
🟩 數據資產:真正的護城河
PagSeguro 最深厚且最難以複製的護城河,是其支付業務所產生的海量、即時的交易數據。
與傳統銀行依賴靜態的信用報告和財務報表來評估貸款申請不同,PagSeguro 能夠洞察數百萬中小微商戶每日的銷售額、現金流模式、季節性波動和客戶支付行為。
這種數據洞察力構成了其信貸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使其能夠為那些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難以獲得融資的「信用隱形」群體提供信貸服務。
這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更多的支付交易產生更豐富的數據,更豐富的數據支持更精準的信貸決策,更優質的信貸產品吸引更多用戶加入生態系統,進而產生更多的支付交易。
這個數據驅動的信貸引擎,正是在支付日益被 PIX 等工具商品化的趨勢下,公司能夠維持長期盈利能力的關鍵。
三、財務深度剖析:業績與盈利能力趨勢

收入、成本與利潤率分析
🟩 收入結構的根本性轉變

傳統的「交易活動與其他服務收入」(主要為支付手續費)在過去三年中增長緩慢,年複合增長率 (CAGR) 僅為 1.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融收入」(主要來自應收帳款預付和信貸業務)則呈現爆炸性增長,三年 CAGR 高達 20.9%。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金融收入達到 29 億雷亞爾,已佔總收入的 57.4%,而交易收入為 20 億雷亞爾。
這清晰地印證了公司的策略重心已成功從支付轉向金融服務,其增長動力不再僅僅依賴於支付總量 (TPV) 的擴張,而更多地取決於其利用資產負債表進行資本配置和風險定價的能力。
🟩 成本結構與利潤壓力點
公司的成本結構同樣反映了業務模式的轉變。雖然交易成本隨交易量同步增長,但對利潤率影響最大的變數是「財務成本」。
受巴西高企的 Selic 利率影響,公司的財務成本從 2022 年的 31.5 億雷亞爾上升至 2024 年的 37.5 億雷亞爾。這成為了侵蝕利潤的主要壓力來源。
儘管如此,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在 2024 年仍實現了改善,分別達到 49.3% 和 11.3%,這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營運效率方面取得了進展,部分抵消了宏觀利率環境的不利影響。
🟩 利潤率的「策略性投資」

公司正處於一個「利潤率投資」階段——管理層策略性地接受了支付業務較低的抽成率 (take rate),特別是透過向 TPV 更高的大型商戶擴張,以換取 TPV 的快速增長和市場份額的鞏固。
表面上看,這會壓低支付業務的利潤率,但其深層目的是將這些商戶和相關的資金流納入 PagBank 生態系統。
這些流入的 TPV 和客戶為利潤率更高的銀行和信貸產品提供了海量的、低成本的獲客基礎和數據來源。一個同時使用支付和銀行服務的客戶,其生命週期價值 (LTV) 遠高於純支付用戶。
因此,公司實質上是在用低毛利的支付業務作為獲取高毛利銀行業務客戶的「成本」。市場可能僅僅關注到支付抽成率的下降,卻忽略了這一高明的 LTV/CAC(客戶生命週期價值/客戶獲取成本)權衡策略。
四、巴西金融科技戰場:競爭格局基準分析
PagSeguro 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運營,其主要對手各具優勢,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為了準確評估其相對地位,我們對主要競爭者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的關鍵指標進行了橫向比較。
🟩 主要競爭者關鍵績效指標矩陣 (2025 Q2)

🟩競爭差異化分析
巴西的金融科技市場並非零和遊戲,而是一場圍繞不同核心入口展開的生態系統之戰:
- PagSeguro vs. StoneCo
- 兩者在中小微企業支付領域是直接競爭對手,StoneCo 歷史上更側重於軟體解決方案和較大的商戶,而 PagSeguro 則在個體和微型商戶這一「長尾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 從數據上看,StoneCo 的 TPV 略高,且抽成率更高,這反映了其客戶群體的差異
- PagSeguro 的核心差異化優勢在於其規模更大、整合更深的 PagBank 數位銀行,其存款規模遠超 StoneCo 的零售存款
- PagSeguro vs. Mercado Pago
- Mercado Pago (MELI) 的最大優勢是其與母公司 Mercado Libre 電商平台的無縫整合,這為其帶來了龐大且具有黏性的 captive TPV
- 其 TPV 規模遠超 PagSeguro,反映了其在線上支付領域的統治地位
- 相比之下,PagSeguro 的根據地在於線下、以 POS 機為核心的實體微型商戶世界
- PagSeguro vs. Nubank
- 這是數位銀行領域的終極對決,Nubank (NU) 作為全球最大的數位銀行之一,擁有近 1.23 億客戶和驚人的 366 億美元存款,其規模優勢顯而易見,然而,兩者的獲客模式截然不同
- Nubank 的入口是面向個人的信用卡和銀行帳戶,而 PagSeguro 的入口是面向企業的支付終端
- PagSeguro 掌握著商戶最核心的現金流入口,這為其提供營運資金貸款、薪資管理等 B 端金融服務創造了天然的場景優勢,這是 Nubank 需要額外拓展才能觸及的領域
- 簡而言之,Nubank 服務消費者,而 PagSeguro 服務那些僱用消費者的企業
這場競爭的終局,將取決於哪家公司能最有效地利用其核心入口,交叉銷售到對手的核心市場。
PagSeguro 的策略是利用其與 630 萬商戶的支付關係,將他們轉化為銀行和信貸客戶。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策略,因為他們掌握著銷售點 (POS)——即時收入的來源,這使其在中小企業銀行業務的競爭中,相較於 Nubank 處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五、策略方向與增長向量:從支付成熟期到銀行崛起
管理層指引與策略優先級
公司管理層在近期的財報會議中反覆強調,其核心策略是實現「結合 TPV 和銀行收入擴張的可持續增長與盈利能力」。
具體的執行路徑包括:加速交易量增長、促進客戶交易活躍度,並透過交叉銷售提升單客價值和客戶「首選銀行」地位。
此外,公司在審慎的前提下重啟了無擔保營運資金貸款業務,並宣布了股息支付和股票回購計畫,這不僅顯示了對未來現金流的信心,也標誌著公司策略從純粹追求規模增長轉向更注重股東回報的成熟階段。
🟩 細分業務增長與市場機會分析

🟩 未來增長趨勢評估
- 支付收單業務
- 已進入「穩定成長」階段,未來的增長將主要跟隨巴西名目 GDP 和現金向數位支付轉移的宏觀趨勢,但這一轉移速度正在放緩
- 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在激烈的價格戰中維持市場份額,並有效管理因向大商戶擴張而帶來的抽成率壓力
- 其策略價值已從利潤貢獻轉向為整個生態系統提供低成本獲客
- PagBank 數位銀行
- 處於「加速成長」階段,其目標市場是整個巴西零售銀行市場,這是一個年收入超過 2,500 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 儘管已擁有超過 3,300 萬客戶,但相較於 Nubank 的規模和傳統銀行的存款總量,其滲透率仍然很低
- 未來的增長關鍵在於將龐大的支付用戶轉化為將 PagBank 作為其主要銀行帳戶的活躍用戶,從而大規模吸收低成本存款
- 信貸組合
- 處於「早期高增長」階段,巴西信貸市場總規模超過 1.5 兆美元,而 PagSeguro 目前約 39 億雷亞爾的信貸組合占比依然極低
- 這是公司未來最具想像空間的業務板塊,但同時也伴隨著最高的執行風險
- 其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兩大支柱:一是利用其獨特的數據優勢建立世界級的風險控制模型,二是能否持續獲得低成本且穩定的資金(主要來自 PagBank 存款)
- 國際業務
- 處於「探索期」,這是公司的長期增長選項
- 在墨西哥市場的成功將是其國際化能力的重要驗證,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其對公司整體財務貢獻仍然有限
六、公司估值:多模型交叉驗證內在價值
為了全面評估 PagSeguro 的內在價值,我們採用了分部加總法 (SOTP)、現金流折現法 (DCF) 和相對估值法 (EV/EBITDA) 進行交叉驗證。所有估值均在樂觀、基準和悲觀三種情境下進行。
分部加總法 (SOTP) 估值
SOTP 方法最適合 PagSeguro,因為它能夠將成熟的支付業務與高增長的銀行業務分開估值,避免了用單一估值倍數模糊兩者價值的問題。
🟩 核心假設
- 支付業務 (PagSeguro Acquiring):該業務模式類似於傳統的支付處理商,採用 EV/EBITDA 倍數進行估值
- 基準情境:9.0x,選取全球支付處理器同業的平均遠期 EV/EBITDA 倍數
- 樂觀情境:10.0x,反映其在巴西市場的領先地位
- 悲觀情境:8.0x,考慮到 PIX 帶來的競爭壓力
- 銀行與信貸業務 (PagBank):該業務與數位銀行和金融機構對標,採用市淨率 (P/B Ratio) 進行估值
- 基準情境:2.0x,選取巴西和全球領先數位銀行的平均 P/B 倍數
- 樂觀情境:2.5x,考慮到其高於行業的增長潛力
- 悲觀情境:1.5x,反映信貸風險和宏觀不確定性
🟩 SOTP 估值摘要 (基準情境)

現金流折現法 (DCF) 估值
🟩 核心假設
- 預測期:10 年 (2025-2034)
- 收入增長:未來五年總收入 CAGR 為 11%,初期由銀行業務驅動,後期趨於穩定
- EBITDA 利潤率: 從當前的 20% 左右,隨著利率下降和經營槓桿釋放,在五年內逐步提升至 28%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WACC):~13.5%
- 永續增長率 (g): 3.5% (略高於巴西長期名目 GDP 預期)
- 流通股數: 316.1 百萬股
EV/EBITDA 相對估值法
🟩 核心假設
- 可比公司:StoneCo (STNE)
- Mercado Libre 和 Nubank 因業務模式差異較大,僅作參考
- 估值倍數:StoneCo 的遠期 EV/EBITDA 倍數約為 8.5x
- 考慮到 PagSeguro 在數位銀行方面的佈局更深,給予輕微溢價
- 基準情境:採用 9.0x 的遠期 EV/EBITDA 倍數
估值彙總:多模型估值結果摘要

七、投資建議與最終論點
基於多模型估值分析,PagSeguro 的基準內在價值區間為每股 $19.00 至 $22.00 美元。當前 $9.52 美元的股價顯著低於此區間的下限,反映出市場對巴西宏觀風險和行業競爭的過度悲觀定價。
市場似乎主要將 PagSeguro 視為一個增長放緩、利潤受擠壓的支付公司,而未能充分認識到其作為一個高增長數位銀行的巨大潛力,以及利率下行週期將帶來的巨大盈利彈性。
因此,我認為當前股價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和顯著的安全邊際,但投資者仍需警惕三大核心風險:
- 宏觀風險: 公司的命運與巴西的利率和經濟週期緊密相連
- 執行風險: 信貸業務的規模化擴張對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任何失誤都可能代價高昂
- 競爭風險: 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沒有終點,公司必須持續創新以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
🔔 投資免責聲明 🔔
本平台所提供之內容,係基於特定日期的公司資訊、產業趨勢與財務狀況,結合專業分析與個人觀察撰寫,僅供讀者作為一般性參考之用。相關資訊不構成任何形式之證券招攬、投資建議、買賣邀約或盈虧保證。讀者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應自行評估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投資盈虧須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