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觀賞王蓉蓉主演的京劇《武則天》,深感趣味盎然,餘韻悠長。這齣戲以獨特視角展現了武則天與駱賓王之間的五次交鋒,不僅呈現了京劇藝術的魅力,更引發對歷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編劇巧妙選取了五個片段串聯全劇:從武則天獨攬大權時駱賓王冒死勸諫;到駱賓王喬裝馬夫密謀起兵被擒,武則天惜才放生;再到科舉考試中駱賓王弟子包攬前三名;繼而武則天獄中再次釋放駱賓王;最後武則天晚年請駱賓王撰寫墓誌銘遭拒。五個場景環環相扣,展現了兩位歷史人物的精神較量。
京劇表演藝術在此劇中大放異彩。王蓉蓉飾演的武則天,唱腔剛柔並濟,動作大氣磅礴,將一代女皇的雄才大略與複雜內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駱賓王的扮演者則通過精湛的表演,將儒士忠君愛國的氣節展現無遺。京劇演員經年累月的訓練,使得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蘊含深意,這是現代影視演員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劇中駱賓王代表著傳統士大夫的價值觀念,堅守儒家忠君思想,對女性掌權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即使武則天多次饒其性命,他仍以「三從四德」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傳統觀念相譏諷,展現了儒家士大夫的固執與局限。

而武則天形象則突破了傳統戲曲中對女性角色的刻板描繪。她既有帝王的雄才大略,又有女性的細膩情感;既能夠果斷鎮壓反對勢力,又能夠欣賞甚至保護反對自己的才子。劇中她多次放過駱賓王,並非出於婦人之仁,而是真正惜才愛才的表現。她統治期間國泰民安,百業興盛,證明了她卓越的治國能力。
特別值得深思的是武則天最終選擇立無字碑的決策。這一舉動展現了她超越時代的氣度——她明白自己的功過是非不應由自己書寫,也不應由固執的儒士定論,而應交由歷史評判。這種自知與自信,遠勝於當時許多男性統治者。
觀此劇令人不禁思考:若才能相當,為何女子不能治理國家?武則天以其政治實踐證明了性別不應成為評判統治者能力的標準。她的悲劇在於,儘管她有治國之才,卻不得不在男權社會的框架內尋求認可,甚至最終也只能以「皇后」身份與高宗合葬,而非以皇帝身份獨立立碑。
這齣京劇不僅是一場藝術享受,更是一次歷史思考。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社會中性別與權力的複雜關係,也讓我們對武則天這一歷史人物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在當今社會,這種思考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武則天》一劇成功地將歷史深度與藝術美感相結合,既展現了京劇藝術的魅力,又提供了對歷史人物評價的新視角,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